名医刘志龙:少阴病八法探析

华医世界

听说,医生的善良都是与生俱来的,

不论何时何地,有病人在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

刘志龙院长默默资助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女孩上学,至今已经十年了。

刘院长的正义与善良,是我们中医人榜样。

成为一位名医,你要善良,还要好学。

本文为刘志龙院长对“少阴病治疗八法”的总结,

用3分钟的时间读完,你会收获其中的精华。

少阴病用温法已属约定俗成之见,但中医常用的治法有八法之说,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少阴病篇》相关内容从中医八法进行探讨,

归纳总结得出少阴病篇的 19 方中: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属汗法;

大承气汤属下法;

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属和法;

桃花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属温法;

黄连阿胶汤、甘草汤、桔梗汤属清法;

附子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真武汤属消法;

猪肤汤、猪苓汤属补法;

而少阴篇中未见吐法之方剂,但有相关的条文论述,

我们补充少阴篇汗法所用之方,使之少阴病八法完备;

冀此希望能提高大家扩展临证用方的思路和运用。

少阴病

少阴病提纲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故而传统中医认为少阴属心肾两脏,心主血,属火,肾藏精,主水。

病则心肾两虚,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阴虚则脉细,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神失所养,则但欲寐。

若临床见脉微细,但欲寐,则表明少阴之阳已虚,就应给予温阳之治,才能避免阳气衰亡之危。

因此少阴病用温法也是属于大家约定俗成的看法。

但中医常用的治法有八法之说,少阴病篇难道真的仅仅只有温法一途吗?

八法

01

中医八法

中医治法中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当属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之“八法”。

所谓“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02

少阴病八法

中医八法归纳概括了历代医家关于治法的论述。

刘志龙院长从八法来探讨《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用方,《伤寒论》少阴病篇共有 19 方,分别为: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黄连阿胶汤、附子汤、桃花汤

吴茱萸汤、猪肤汤、甘草汤

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

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真武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

猪苓汤、大承气汤、四逆汤。

从这 19 方中发现,其实少阴病中中医八法已基本具备,

本文对少阴病篇的 19 方进行八法探析,冀此能提高大家临证用方思路的扩展运用。

2.1汗法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少阴病虽有不可汗之说,但不可汗实指少阴里证禁用发汗之法,

如第 285、286 条,而发汗是治疗表证的大法,

故少阴病兼表证时用汗法则乃理所当然之事,

因此不仅仅只有太阳病篇可用汗法,其实六经病篇皆可用汗法,

而少阴病篇汗法中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是典型代表:

《伤寒论》第 301 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 302 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攻表发汗、温经扶阳之剂。

仲景用于治疗发热而又脉沉的感寒证,以附子扶阳,细辛通阳,麻黄解表。

少阴病为阳气虚寒证,本不应当发热,若初起而反发热,是兼有表证,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

而第 302 条仲景则明确说明其治法是“微发汗”,

说明少阴病是可用汗法的,只不过不能“发大汗”,需“微发汗”,

故而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是少阴病篇中的汗法之方。

2.2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少阴病篇未见吐法之方剂,但有相关条文的论述,

如《伤寒论》第 324 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

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原文中明确说明治法为“当吐之”。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

这是少阴阴寒上逆的证候,但不是绝对的,此条条文就是对此进行具体的辨证。

一则“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如果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就见到手足寒冷,可脉象弦迟,那可能是邪阻胸中的实证,

胸中阳气被实邪所阻,不得布于四肢,故手脚寒凉,邪结阳郁,

故脉象弦迟,实邪在上,不可攻下,治当因势利导,

“其高者,因而越之”,

因此《伤寒论》曰“当吐之”,可用瓜蒂散。

一则“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此时虽然寒饮在膈上,但其实根源在于脾肾阳虚,

不能化气布津而津液停聚所致,这个时候用吐法就不适合了,

而是应该用当归四逆汤温运脾肾之阳以化寒饮,

阳气复则饮自化,而诸病自复。

2.3下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

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

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下法其实是少阴篇的常用方法,教科书素有“少阴三急下证”之说法。

《伤寒论》第 320 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 321 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可下之,《玉函经》作“急下之”)

《伤寒论》第 322 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 320 条是燥实伤津,真阴将竭,治当急下;

第321 条是热结旁流,火炽津枯,法当急下;

第 322 条是肠府阻滞,土实水竭,治当急下。

笔者运用此方则以痞,满、燥、实、坚为辨证要点。

2.4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

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在医门八法之中,和法的应用最广,而小柴胡汤又是和法中最精炼的代表方。

药物虽仅 7 味,却是寒热并用、补泻合剂的组方典范,

不仅对外病可收表里双解之功,

而且对内伤杂病也有协调和解之效。

少阴病篇虽然未见使用小柴胡汤的地方,

但亦有和解剂,如宣通上下的白通汤;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咸苦反佐,兼以益阴的白通加猪胆汁汤;

通达内外的通脉四逆汤;

调和肝脾的四逆散;皆可称之为和解剂。

《伤寒论》第 314 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传统认为此方是阴盛戴阳证的证治,

其病机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

其证候特点为周身恶寒,面部独赤。

但原文未提及面赤以及戴阳,此乃是后人据方中主药测证得出来的证名,

主要是用于区别格阳证,根据第 317 条通脉四逆汤方后加减法有“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因而推知白通汤证中必有面赤,根据第 315 条“下利脉微”,

因知本证也必然是脉微,下利脉微是阴盛于下,面赤是格阳于上,所以称之为戴阳证,

故用白通汤宣通上下,而沟通上下谓之和,此方亦可算是和法之方。

《伤寒论》第 315 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白通加猪胆汤。”

此方是少阴篇中和法的代表方,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下利,脉微,为寒极阴盛,与白通汤复阳散寒。

服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寒气太甚,内为格拒,阳气逆乱也,与白通加猪胆汁汤以和之”。

成无己认为“白通加猪胆汁汤以和之”,

故而此方亦是和法之剂,

而章虚谷在《伤寒论本旨·少阴篇》则曰:“下利脉微,与白通汤温脉升阳,而利不止,反厥逆无脉者,

中气已败,阴阳格拒,故脉道不通,又干呕而烦,

加猪胆汁、童便,反佐苦寒引阳药入阴,以交通阴阳之气,

盖胆汁属少阳,童便入少阴,而少阳、少阴皆为枢,运其枢,

使表里阴阳之气旋转从和,而制方之妙如有此”。

章虚谷也说此方具有“交通阴阳之气”之功,可使气机旋转从和,从而具有和解之功。

《伤寒论》第 317 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这里“里寒外热”是少阴病阴盛格阳证的病机与证候特点,

指的是内真寒而外假热,少阴阳气大虚,阴寒内盛,

故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等里寒证,虚阳被阴寒之邪格拒于外,

故又见身反不恶寒,以及面色赤等外热证,

用通脉四逆汤通达内外,沟通表里是谓和法。

如上述和法之剂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笔者想四逆散作为少阴病篇的和解之剂,应该没有人反对吧?

《伤寒论》第 318 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

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凡少阴病,四逆,大都属阳气虚寒,但也有阳气内部不能外达而四逆的,如四逆散主治。

方中枳实宣通胃络,

芍药疏泄经络血脉之滞,

甘草调中,

柴胡启达阳气而外行,阳气通而四肢即温。

本方为调和肝脾之祖方,用治肝脾不调,后世逍遥散就是由此方合当归芍药散化裁而来。

2.5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少阴病篇吴茱萸汤、桃花汤、四逆汤就是属于温法的范畴。

《伤寒论》第 306 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及第 307 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其色赤白相间,别名桃花石,加之本方煎煮成汤,其色淡红,鲜艳犹若桃花一般,故称桃花汤。

本方以重涩之赤石脂为主药,入下焦血分而固脱;

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以上二药而健脾和胃。

为脾肾阳衰,下焦不能固摄所致下痢证之特效方,有温中固脱、涩肠止利作用。

汪苓友在《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证》云:

“此条乃少阴中寒,即成下利之证。

下利便脓血,协热者多,今言少阴病下利,必脉微细,但欲寐,而复下利也,

下利日久,至便脓血,乃里寒而滑脱也”。

汪氏说此方乃是用于“里寒而滑脱也”,

故而桃花汤是温里祛寒之剂,属于温法范畴。

《伤寒论》第 309 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吐利,手足厥冷,则阴寒气甚。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与吴茱萸汤,助阳散寒”。

因而此方也是少阴病篇温法方剂之一。

《伤寒论》第 323 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这里仲景明确提出用温法,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

“少阴病,但欲寐,脉沉者,若无发热、口燥之证,则寒邪已入其脏,不须迟疑,急温之以四逆汤,消阴助阳可也”。

2.6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少阴病篇黄连阿胶汤、甘草汤、桔梗汤都属于清法的范畴。

《伤寒论》第 303 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谓或四五日也。

言以二三日,少阴之但欲寐,至四五日,反变为心中烦而不得卧,

且无下利清谷,咳而呕之证,知非寒也,是以不用白通汤,非饮也,

亦不用猪苓汤,乃热也,故主以黄连阿胶汤,使少阴不受燔灼,自可复也”。

《医宗金鉴》明确提出用黄连阿胶汤乃热也,

因此黄连阿胶汤也是属于清法之剂,用于清热为主。

《伤寒论》第 311 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此咽当红肿论,故宜泻火以开利,以甘草缓之引之,使泻上焦之火,而生中焦之土,则火气退矣。

近有硼砂能化痰清火,为治喉要药,其味颇甘,即甘草汤意也。

服之不差,恐雍塞未去也,故加桔梗开利之,后人用针刀放血,即是此意”。

此方可泻火以开利,因此也是清法之剂。

2.7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

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少阴病篇中的附子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真武汤属于消法的范畴。

《伤寒论》第 304 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及第 305 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后世医家常用此方驱寒除湿治疗各种痛证,

故而此方也是属于消法之范畴,乃属于祛除水湿内停之剂。

《伤寒论》第 312 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此方具有清热涤痰,敛疮消肿之功,乃属于消法的范畴。

尤在泾《伤寒论贯珠集·少阴篇》曰:“少阴热气,随经上冲,咽伤生疮,不能语言,音声不出,

东垣谓少阴邪入于里,上结于心,与火俱化而克金也,

故与半夏之辛,以散结热止咽痛,鸡子白甘寒入肺,清热气通声音,苦酒苦酸,消疮肿散邪毒也”。

《伤寒论》第 313 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具有散寒通咽,涤痰开结之功,符合消法的范畴,乃是消法中的化痰之剂,

程知《伤寒经注·少阴篇》云:“少阴病,其人但咽痛,而无烦渴、心烦,不眠诸热证,则为寒邪所客,痰涎雍塞而痛可知。故以半夏之辛温涤痰,桂枝之辛热散寒,甘草之甘平缓痛”。

《伤寒论》第 316 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后世虽然把真武汤作为一个温补肾阳的处方,但是仲景原意是因其“有水气”,

用真武汤温肾阳,利水气,且以利水气为主,

张路玉《伤寒缵论》曰:“真武汤方本治少阴病水饮内结,

所以首推术、附兼茯苓、生姜,运脾渗水湿为务,此人所易明也。

至用芍药之微旨,非圣人不能,盖此证虽曰少阴本病,而实缘水饮内结,

所以腹痛自利,四肢疼重,而小便反不利也。

若极虚极寒,则小便必清白无禁矣,安有反不利之理哉!

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已素亏,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

即如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皆芍药与附子并用,

其温经护荣之法,与保阴回阳不殊,后世用药,能获仲景心法者,几人哉”。

2.8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平衡。

少阴病篇中的猪肤汤、猪苓汤属于补法的范畴。

《伤寒论》第 310 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方中猪皮甘凉,含蛋白质、脂肪、角质等,尤以胶汁多,可滋阴益血,滋润皮肤;

白蜜甘凉,滋阴润燥,调脾胃,通三焦,泽肌肤,米粉调和诸药。

故而此方具有滋肾润肺,补脾止利之功,乃属于补法之剂。

《伤寒论今释》亦云:“猪肤汤……润滑而甘,以治阴虚咽痛,其咽当不肿,其病虽虚而不甚寒,非亡阳之少阴也。”

猪肤汤临床使用不方便,临证时可以用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等加减代之。

《伤寒论》第 319 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证属阴虚而水湿内停,属于补法之剂,此方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阿胶滋润养阴,滑石能清热、渗湿利窍,能荡涤六腑而无克伐之弊。

合起来清热泻火而不伤阳,利水渗湿而不伤阴。

总结

少阴病篇中少阴病治疗八法简洁列表如下。

汗法: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吐法:未见吐法之方剂,但是有相关的条文论述。

下法:大承气汤。

和法: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

温法:桃花汤、吴茱萸汤、四逆汤。

清法:黄连阿胶汤、甘草汤、桔梗汤。

消法:附子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真武汤。

补法:猪肤汤、猪苓汤。

上述八法,适用于少阴病中的各种证候。

少阴病篇中病情比较复杂,故而用单一温法不足于指导经方临床运用,

正如程钟龄《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因此,临证处方,必须针对少阴病中的具体病证,灵活运用八法,使之切合病情,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读完文章的你,请将知识存于心底,喜欢这篇文章的你,我也同样喜欢你。

学习中医,你我一起。

热门文章

【免费送】李赛美教授'讲透经方'教学光盘,华医世界公益活动!

开课通知|'讲透经方'7月武汉站启动报名,6位大师,授课3天

一方治多病,名医刘志龙彻谈'五苓散'

(0)

相关推荐

  •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

    被<伤寒论>所局限的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竟有这么多! 中医学苑 昨天 本文摘编自学苑出版社<吴佩衡伤寒论讲义>,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少阴病,始得 ...

  • 名医刘志龙:胃痛4年不见好?用这个方极效—小建中汤!

    中医药很方便 阅202转222019-12-26 图*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刘志龙教授 小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虚劳里急证,黄煌教授认为符合小建中汤的患者往往具有"虚弱&q ...

  • 岭南名医刘志龙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我见

    原创: 黎崇裕.刘志龙 中医药通报 <伤寒论>的内容采用条文列举的方式逐条呈现,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条文虽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可从多角度进行理解,导致后世学者学术观点多不一致,给正确理解 ...

  • 名医刘志龙:湿热发黄之汗、下、清法

    阳明湿热发黄证 痰.饮.水.湿是身体里面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这四种形态是不断递进的关系. 进一步发展是清稀的水状,再进一步发展是变成黏黏的饮的状态,最后就变成更稠的.有形的痰的状态. 这是四个 ...

  • 名医刘志龙:耳鸣1剂止,临床经方特效医案

    图*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刘志龙教授 <神农本草经>载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说明柴胡可促进六腑的新陈代 ...

  • 名医刘志龙:五苓散在眼科.皮肤科及各类水肿病中的应用

    2018年4月11日,刘志龙教授在华医世界"万人学伤寒"公益微课讲授了五苓散辨证要点.加减变化及剂量大小的知识点,那是小师妹第一次知道,五苓散应用这么广泛,而且这么有效. 在第三次 ...

  • 《伤寒论》“治汗”八法探析

    [导语]本文在探析<伤寒论>各种汗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的同时,总结出调和营卫.清热生津.清心除烦.泻热通便.疏利肝胆.利湿退黄.温阳祛寒.回阳救逆八种治汗的方法. [摘  要] 汉·张仲景 ...

  • 名医刘志龙:临床百变小柴胡,15年头痛1月除(文末有彩蛋!)

    华医世界 图*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刘志龙教授 小柴胡汤的临床范围极广,方证复杂多样,后世医家对其论述很多,各有其独特见解. 此外,<伤寒论>中记载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也较多样,由其变化的 ...

  • 中医除热十八法临床应用探析

    发热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它既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又是疾病发展转化的重要指征.中医认为,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热发热两大类.外感发热是因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般与恶寒并存的一种发热,而内伤 ...

  • 『名医经验』周平安教授治疗高热经验探析

    周平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呼吸病.热病.疑难病专家,中央保健局专家,北京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名医工作站名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