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关宁军·军制篇15——明军转型:卫所衰落,营兵兴起

关宁军,晚明镇辽之精锐,纵横关内外二十载,是局势的压舱石,是战事的救火队,但其留给后世的背影却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探秘关宁军'系列文章正式上线,我将以《地形集》《军制篇》《战例考》《人物志》四大板块为纲,全面探寻明末辽东,深度探秘关宁辽军。


本文《探秘关宁军·军制篇之十五——明军转型:卫所衰落,营兵兴起》是我'探秘关宁军'系列的第二十一篇文章。

明代中后期的卫所有一个普遍现象:实权长官不再是指挥使、千百户,取而代之的是参将、游击、守备等将领。

总兵、副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千总、把总这一序列,是营兵制下的长官名色,不世袭、无品级、不定额,与都司卫所制下的都指挥、指挥使、千百户、所镇抚一序完全是两个系统。

曾任万历皇帝日讲官的礼部尚书于慎行有过提议:'边陲阨塞当添兵守域处,所拨某卫之军即令某卫指挥统之;拨某卫所之军,即令某千户统之,一切冗滥名色尽为裁罢'。

然而在世军制崩坏的大背景下,于慎行希望维护'祖制'的提议最终还是向现实妥协。

凋敝的卫所,随着破败的大明一同迎来晚景的苍凉

万历三十九年,兵部员外郎刘九光建议,将领升迁'自副将、参、游、都司、佐击、守把为一叙指挥、千百户、武举听用等项为一叙,分别边腹、南北鱼贯而推'。

营兵制相对于卫所制的优势在哪里呢?

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知识,那就是军队的编制分平时战时两种。

卫所制就属于平时编制,主要功能是旗军的日常屯戍和生活管理,卫所军的妻子儿女也都住在卫所,士兵们轮换休息时便可与家人团聚

但是,军人长期和家眷同居一地,战斗意志就会萎靡,明朝卫所军尤其如此。

一些富裕的军旗会出钱找人代役,也有的干脆脱班,留在卫所,终日守着家人;有些甚至逃岗,私自从戍地跑回来。

嘉靖时蓟镇边关和内陆卫所将领就曾因逃兵之事相互推诿,后来有人提议:'关营之军失缺,先当于卫所捉捕……卫所无丁者,于州县勾补。'

营兵制就不一样了,这是一种战时编制。早在永乐北伐时,明军中就有了'营'和'队'编制,只不过当时还是因时临设,战毕解散,直到明中后期,边患日炽,才渐为常设。

营兵制下,军队长期处于临战体制,按营、部/哨、司、队编制操练、作战,兵将相识,平战同编。

八旗制度就是一种平战结合的组织制度,动员能力、供给能力和作战能力发挥高效、整合顺畅

平战同编的营兵,无须在平、战两种模式间反复切换,因此兵马动员更快,转场能力也更强。

防秋摆边为例。'防秋摆边'是明朝边军每年例行的战备制度,'逢秋,全镇兵马赴边,按墩堡、边墙各分一段,画地分守'。

史书记载:'旧例,兵皆团操镇城闻警出战。自边患炽,每夏秋间分驻边堡,谓之按伏。鹏(嘉靖时宁夏巡抚翟鹏)请悉令赴塞,画地为守,谓之摆边,九月还镇,遂着为令。'

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防秋摆边的主力已从卫所军变为营兵,除此之外,卫所军'分番教阅'的传统也彻底荒废,其教场由营兵接管,像团操会哨这类场内训练制度也由营兵继承,组织者从指挥使、千百户变成了营将、兵备道甚至督抚。

《明会典·营操》中对京营训练有具体规定:自嘉靖四十三年起,'总、协大臣,每月以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合操,其余二十六日各营分练各兵'。

卫所衰落了,营兵兴起了,卫所的功能便切换到另一条轨道上——为营兵保障后勤

一方面,卫所屯军上缴籽粒仍是边镇军饷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部分营兵的月粮也要在卫所支取。

明朝军制,如果一个营兵来自卫所,那么即使他身兼募兵与世兵两种身份,仍要在原籍所在卫所支取月粮。

至于行粮,虽不在卫所关支,但有时都司要参与发饷,由'都司佐贰官一员带军册,候军到彼,唱名给散'。

说了这么多营兵制的特点,那明军营兵具体是怎样编制的?下期我会专门介绍。


作者/首发时间:虎头彻 2021.3.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