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至尾闾一线垂直地面
“有人问,中正是不是指百会至尾闾一线垂直地面?这个问题您怎样理解的?
以前我理解的杨家拳,大多数拳式身体中心轴是垂直地面的,有的招式需要前倾一点,比如海底针、进步栽锤等等,我当时理解的太极中心轴就是身体中心轴,是指百会至尾闾一线,XI 没有讲过这条线,也没有讲过您教的转胯,只说身体要垂直地面,大概是一个意思吧。
后来看网上闻道兄弟的文章,身体中心轴并不是太极拳中轴,他举了一个杂技演员头顶大缸的例子,说明杂技演员要稳住这只缸,让它平衡的顶在头顶上,必须要找到一根力轴,脚步小碎步移动,要将这根轴放到合适的空间位置,这样大缸就稳定了,不会掉下来,观众才会鼓掌,拳也一样,要有一根太极拳中轴,一根上下贯通的力轴。
记得您以前也写过博文,论述这个问题,您的思维放得更大,把身体周围的空间都融入了其中,还有一张图示,杨澄甫揽雀尾右掤,那张图中的红线大概就是太极拳中轴吧?闻道兄弟说揉膝拗步一式,太极拳中轴在鼻尖至前脚掌外侧脚跟处,不是在百会至尾闾,我去找手挥琵琶的太极拳中轴,难以找到。又如,练云手,既要保持中轴线中正,又要两胯含空,好难啊。
至今对太极拳中轴还是稀里糊涂,但已经明白太极拳中轴并不是原来理解的百会至尾闾一线,太极拳中轴也不是仅在身体里面,而是在身体和身体以外的整个空间里,这样理解将太极拳招式的内涵扩大了。”
关于中正的问题,博客所写的内容都是当时的认识,也是阶段性的认识,虽有些感悟但不全面,不是本质的,现在再谈这个问题,仍然是这样。以前是就事论事,现在大概有个框架:
中 —— 广义(理论上)
狭义(形体上)——虚体(气感)
实体(拳架) —— 有气
无气——有基础(敛臀松腰) 无基础(初学)
(初学):“百会至尾闾一线垂直地面”,应该是对拳架层面无基础阶段对练拳者的要求。在头的位置相对固定时,找到尾闾的位置,在这个阶段中百会尾闾垂直地面是必要的。
(敛臀松腰):当找到尾闾的位置正确时,在身形前倾、侧弯时仍能保证位置、状态不丢,这时候百会尾闾垂不垂直地面应该关系不太大了。有些像不倒翁,身体摇摆,重心始终不丢。
(气感):有了气感就有了方向,关于形体的标准变为气体的标准,一切利于气流畅的都应该是正确的,卡、堵、聚气的都是要改正的。那时候你就不会纠结于形体的正斜了。
虽说是“百会至尾闾一线垂直地面”是太极拳的初级要求,但很多资深练拳者仍没有做到位,原因就是觉得自己做到了垂直地面,而实际上还没有做到,也就是说,他们转胯角度不足。
无极桩形体要求三点一线(百会、会阴、涌泉),源于杨澄浦太极拳,我们知道会阴在肛门的前方,尾闾在肛门的后方。做到百会会阴垂直地面已经不易,要做到百会尾闾垂直地面就更难了。所以说练猫步也好、企鹅步也好,或者什么其他步也好,道理都是一个,先把骨盆转好再说,这是中正的前提。
当时写“中”的那篇,是基于外场的感觉,中线是落于脚跟还是脚掌并不重要,主要是说明用中来描述空间,而不是一条线。现在看来我那时虽有外场感觉,但与身形结合的还不好,有点属于“意淫”。最近这段时间我练拳是注重身体实体的改造,也是回到最初级的基本功的锻炼。我以前认为练实得实,练虚的虚,现在看来目的是练虚,但要从练实起,慢慢磨,逐渐过渡到虚,为练虚而虚,不是真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