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皇艺|The Root of City:现代都市人与食物关系的再探讨

Root of the city

「 项目简介 」

自从游牧社会发展以来,农业作为城市运作的粮食基础一直都是社会的大难题(无论是过去由于生产方式低效而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是当今粮食生产环节中的道德问题,以及衍生的环境污染)。因此,旨在继续提供“豪华的肉食安全”,本项目构想了两种食品生产发展方向:1.重新检视食物生产的地区和方法2.我们与食物之间的连接关系。前者针对近代食物生产的弊端并透过参考自然生态系统构思出一个自给自足的城市食品工厂。后者针对城市居民与家畜疏远模糊的关系创建出一个新的养鸡人社区,“鸡化”住宅塔楼

「 对 话 」

Q: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你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A:我叫劉重祈(Jonathan Lau)。我本科就读于香港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并完成了RIBA Part1。本科毕业后在香港的AEDAS事务所工作了一年。我现在在英国的皇家艺术学院(RoyalCollege of Art)的ADS8继续我研究生RIBAPart2的学业。

我现在是一名研二的学生。
Q:可以就皇艺的ADS8做一个介绍吗?
A:第8工作室由前OMA合伙人Ippolito作为导师,近两年的研究方向为 (data matters:DataMatter: Digital Networks, Data Centres & Posthuman Institutions)数据未来:数字网络/数据中心和后人类机构场所。目的是研究在以数据为主导的未来社会,城市可能使用的建筑代理,并想象人类和非人类同居的空间和美学。通过这样做,8组的主要研究问题是:数据/机器的体系结构如何促进空间和组织的形成来应对当代(或可见未来)的挑战
Data-the new black gold(Ibiye ADS8-2019)
Data-the new black gold(Ibiye ADS8-2019)
Data Neolithic: The PosthumanLandscape of Farming
(Matthew Darmour PaulADS8-2019)
Q:介绍一下第一个Approach的发展过程?
A:如今在以香港这样的城市为例,人口的骤增(带来食物需求上涨)和土地资源紧缺(家禽等养殖土地减少)形成了供求上的矛盾。为了依旧满足'食肉’的需求,可持续肉食生产的未来方式成了我的切入点。一开始,我看了不同的在Peri-urbanarea有关食物、农业问题的报道和案例。我发现这些地区的食品产业给城市与自然之间的交接地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环境负面影响。我想,能不能在第一个设想中将这样的产业更本地化,一来缩减运输的排放,二来通过重新检视食物生产的地区和方法寻求食物生产与城市生活在未来共存的可能方式
我早期调研时关注到了济南的一处食物回收分解厂,它的运作系统给了我很大启发:与往常的食品处理厂通过机械碾碎后作为燃料或者直接焚烧不同,它用废弃食物饲养了成千万的蟑螂。整个系统只有少数台机器去碾碎和预处理食品,同时饲养的蟑螂在死后通过肢解尸体的不同部位,既可作为家禽的饲料,也可作为医用的材料等等,实现了不同的商业价值。因此,我从此拓展,第一个设想是尝试做一个新的城市infrastructure,或者说是城市食物工厂。它是由:猪,鱼,蟑螂,蔬菜为主要组成。其中,鱼和猪作为水产和肉类的代表—给城市居民提供肉类食品供给,蟑螂和蔬菜则是作为鱼和猪的蛋白来源和食物来源。同时,蟑螂的食物来源则来自于城市中的餐饮废物;以此建立一个微型的食物环链。
之后,我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空间需求(例如温度,空间尺度,光照)等等,将不同空间主体的需求陈列出来再进行相互组合,推敲出系统的初始layout。
Q:我发现你的工厂设想了一种全自动化的形式,为什么需要人抽离出farm的system?
A:当然,首先从技术的角度考虑。由机器操控的系统能对不同养殖环境的土壤和水分进行更精确的控制。不同环节的运作效率通过数据的方式呈现,记录也是更高效的做法。
同时,我个人也设想在可见的未来,是可以实现城市中的无人农场的。在设立的食物链环中,人只是作为食物链外环间接连入工厂内而非类似饲养员直接介入。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当假设不需要满足以人为空间主体的时候,整个infrastructure的尺度和形态也会变得更纯粹和有趣。
Q:把不同年龄的猪分开的原因是什么?分开的方法是什么?
A:我将食物工厂中的猪按照不同的年龄分了'层’,因为猪从幼崽到屠宰的不同时间段对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都是不同的。比如幼崽需要温室保暖而自身的毛皮还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根据室内光照的不同和工厂设计的冷却系统的位置,从上至下安排年龄从幼年到成长期在到壮年的猪。它们互相区隔开并不能穿越到彼此的区域。我设计了一个chamber,在每只猪每天用时前需要先经过该chamber进行测量重量,当达到一定标准后将被送往它们对应的下一层。
Q:第二个approach的出发点与第一个的区别在哪?第二个approach主要的策略是什么?
A:第一个approach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更efficient的肉类生产方案,我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延伸考虑的。而第二个approach我从需求方的视角出发,主要讨论如何从我们自身这些食物的消耗者能作出的调整来降低肉类的需求。我把它称作是我们与食物的连接关系。我把第二个猜想的选址选在了我自己长大的城市,香港。

它着眼于商品化问题,因为我们总是在超级市场上将食物整齐地包装好,或者在菜市场中切碎,但是很少看到活畜,尤其是城市居民。结果,我们无法将我们所吃的食物与牲畜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即使我们知道鸡肉看起来像我们不会读到餐桌上的鸡肉是鸡的尸体,因此,我们很少珍惜和珍视它曾经生活过的生活,而只有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购买的'鸡’的商品。那第二个项目我提出了'一户一鸡’的办法。每户居民都会领养一只鸡,创建出一个新的养鸡人社区,“鸡化”住宅塔楼。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将牲畜插入日常生活中来重新构造我们在食肉上的形象,让我们自己种植食物,并认识到我们为了获得其中一部分而进行的杀戮。因此,从更大的角度看,可能会重新考虑我们目前所拥有的重肉食用习惯,并且可能会对这些产品产生环境影响。
Q:第二个approach为什么选择鸡作为对象?在设计的系统里对应“鸡”分别做出了哪些考虑?
A:因为我选择了site在香港,场地的居民楼大多都是垂直很高的相互拥挤的楼盘,可见留给香港居民的住房都是很紧缺的。因此我首先排除了饲养猪、牛、羊这些空间需求更大的选择。然后我选择了鸡。因为它是最经常被选择食用的家禽(相比于鹅,鸭等)。
我们现有的鸡肉系统是所有的鸡肉都将在农场饲养和饲养,然后交付给零售商进行销售。新系统仅在农场进行育种,雌性小鸡直接卖给家庭。考虑到公鸡产生的噪音,只出售雌性,并需要防止任何家庭提前饲养鸡(这样,鸡将总是来自当地的农场,在进行任何交易之前,农场将对他们进行禽流感检查)。
设计方法很简单,想法是“鸡化”,“鸡化”住宅,因此我只提供基础设备(鸡舍,鸡舍,雨水收集和食品设备)作为现有住宅的插件,让楼宇间的空间跟随鸡与住主的互动自我发展。
Q:为什么选择了一种漫画叙事的手法来表现你的项目?
A:首先我觉得这个项目的定调是由我个人想象出来的未来场景,它未必是按照现有社会的运行逻辑直接发展就会得出的结果。另外当我在构思这个项目的时候,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是一幅幅画面而非现实场景,因此我更想把略带想象空间而非fixed的照片呈现给别人。
而整个项目其实在学期末评图的时候我做成了一个'设计师’的日记的形式,我通过读取'日记’的片段来展示我的项目,我觉得以一种第三者的角度做呈现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更容易找到表达项目的'语言’。
Q:在项目中你如何定义自己扮演的'角色’?
A:我觉得因为如果真的要解决问题,仅靠生产方作出调整是不那么现实的。我们作为消费者需要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牺牲,这是我关于项目的立场。就像我呈现的第一个设想,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个比较冷血和追求效率的方案,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人与食物之间的矛盾。而第二个假想是一个更长期却更有主动权的方案。我虽然个人更倾向第二种情况,但这也仅仅是我片面的两个设定。我觉得'我’更多扮演的是一个话题提出者的身份,通过建筑的语言将我的两种观点进行描绘,达到putforward a further conversation 的作用,尽可能促使有关这个社会问题的其他更专业的群体进行进一步讨论。这也许收获的意义远比我给出的浅显的解决方案来的更深刻。
Q:最后,可以分享一些有关ads8 相关的网站或者文献链接吗?
A:RCA ADS8第八工作室介绍网站:
https://www.rca.ac.uk/schools/school-of-architecture/architecture/ads-themes-2019-20/ads8-data-matter-digital-networks-data-centres-posthuman-institutions/
RCA ADS8第八工作室作品展示主页:
https://instagram.com/rca.ads8?igshid=1uj1tsba2uyrp
Ippolito Pestellini Laparelli(八组导师)个人研究工作室2050.plus主页网址:
https://instagram.com/2050.plus?igshid=hok289twegid
Ibiye Camp (前八组毕业生)个人研究工作室 网址:
https://cargocollective.com/ibiyecamp
第八工作室2019部分设计展示网址:

https://xcessiveaesthetics.co/

文/渣子 编/柒杯

文中图片及作品版权归张孟樵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