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逛超市竟然可以锻炼好几种思维,这些窍门你会吗?

划重点:我一直坚信,人一生中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思想和能力,并不是来自其他人教授的知识,而是来自自己的思考和领悟。所以,作为家长,花更多的时候陪伴孩子成长,比帮孩子安排满满的学习计划,重要得多。
前几天,珊姐遇到一道题目,然后三下五除二就做出来了。奶奶很高兴,一边给她奖励零食,一边问:为什么这次你做得那么快的?

珊姐一脸自豪地说:这是讲买东西的题目,我喜欢,所以就快啦!

这是事实。我们从小就经常带她去逛超市,作为主要的消遣娱乐之一。珊姐也很喜欢逛超市,有时候她会坐在手推车里指挥我左转右转前进,有时候她会自己推一辆儿童手推车去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大部分时候,我们结账的东西里总会有一两件是属于她的,小时候是让她挑选的礼物,大一点以后主要是她用自己零花钱买的。所以,珊姐十分喜欢买东西这个活动(也许是女孩子根植在基因里的兴趣)。

我听说不同的家长对逛超市、买东西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觉得浪费时间,不会带孩子去;有的担心孩子过早接触金钱,扭曲价值观;有的怕孩子要买这个买那个,没法应付等等。

一开始,我们带她去超市,也就是因为双职工家庭,时间有限分不开身。但是慢慢地发现,别看逛超市这么小的事,对于珊姐还有不少好处。这不仅仅是为了做什么作业或者答出题目,而是有更多其他帮助。今天我就来归纳一下,逛超市可以锻炼的各种思维。

等量思维

等量思维就是认识到实物的某个特性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等量的东西互相可以替换。

在超市里买东西,就是最典型的等量互换。1根冰激凌要用3块钱来换,1包棉花糖要6块钱来换,物品和钱之间就存在等量关系,那是价值上等量。进一步的,1包棉花糖和2根冰激凌在价值方面也是等量的,可以进行互换。

当然,如果进一步带孩子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事物有很多不同的特性,例如1包棉花糖在重量上只等于1根冰激凌,而在体积上等于3根冰激凌。所以,1包棉花糖只是在价值上等于2根冰激凌,而重量和体积则不是这样的等量关系。

可不要小看这种等量思维,它是理性世界和理科学习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价值。

例如在数学方面,小到“1个西瓜换2个菠萝,1个菠萝换3个苹果,那2个西瓜换几个苹果”这种等量代换题,大到方程、函数、解析几何等等,都离不开等量思维。

物理方面,等量思维进一步形成恒量思维,就像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之类的,这都是物理学的基础。再往大了说,关于时间的等量思维、空间的恒量思维,就是相对论的基础。

当然,这些都是以后学习的知识。对于珊姐这个年龄,不会碰到这么复杂的问题。但是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物理题,有的人一眼就知道该从哪个角度想,有的人毫无头绪、或者只能记住套路,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思维的区别。

你可能会觉得,这都是夸大了,等量哪里有什么思维啊?不就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吗?其实不然。等量思维是逻辑和理性的基础之一,即使在成年人身上也不见得全都具备。例如,大家都知道长度是个量,可以用来比较,但是另外一些复杂的事情,未必就都想过。今天风大不大,是不是一个量呢?海浪大不大可以测量吗?人有多生气,有多高兴是一个量吗?天有多热是一个量吗?

具有等量思维的人,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处处考虑:这件事能不能量化分析,有什么要素是恒定不变的,有什么要素受其他要素变化所控制等等。这种思考方式对于思维的逻辑与条理性非常的关键。

财商思维

财商是现在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我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这是比学习成绩要更重要的一种技能,因为这和一生的幸福安定有关系。

但是,作为一个新概念,不同人、不同书本对财商的定义差异很大。我坚决反对把财商定义为“怎么赚更多的钱”或者“怎么少花钱”之类的狭义概念(很多给成年人的财商课就是这样的内容)。另外,财商也远远不止“钱是什么”、“怎么买东西”、“银行有什么用”等等简单的常识(这是一些传统的儿童财商绘本、科普书籍的主要内容)。

在我看来,财商应该是价值观的核心部分之一,它帮助孩子建立“我应该怎么赚钱”、“我应该把钱花在哪里”和“什么是我想追求的幸福”等核心观念。

逛超市就是非常简单又直接的财商培养过程。在超市采购的过程中,我们会和珊姐一起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估算家里日常开销的必须支出、可选支出等等,还可以适当透露家庭收入情况,和支出作对比。

这样,珊姐就能从小对不同事物的价格形成基本的概念:家里的收入有多少必须用在全家的吃穿用度上,每一餐饭大概要花多少钱,一条漂亮的新裙子等于多少餐饭的价格等等。我们还会一起探讨,除了必须的消费以外,剩下的钱应该怎么安排,一些大额的娱乐消费多久可以进行一次等等。

了解这些内容,对于孩子最大的意义,就是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钱很重要,超市里琳琅满目的东西,都需要花钱去购买;钱也不是那么重要,健康的财务情况下,应该把钱适当地用在各种场景下,而不是抠下来每一分钱攥在手里。

简单来说,正确的金钱观,就是把钱当朋友,当工具,朋友陪你过好这一生,工具帮你过好这一生。网上有个说法,“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我完全不同意。穷养的孩子,成年后会把钱当成敌人,一个一辈子都要努力战胜的敌人;富养的孩子,会把钱当成一个符号,一个证明自己价值和意义的符号。无论男孩女孩,我们都要平凡地养。

随着金钱观的建立,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更多地渗透关于金钱的各种观念。例如,有节制的消费观——买了这套大玩具,就没办法买那套新衣服,必须有所取舍;延迟满足能力——现在手上的10块钱没办法买到喜欢的东西,那就下周攒到20块再来消费;劳动观——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换取其他人的劳动。

这些都是我认为财商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

讨论中的父女俩

规划思维

规划思维,是指在一定的条件约束下,实现目标最大化的思考方式。

听着有点复杂,举个例子就简单了。我们往往会给珊姐10块钱的预算,让她自己挑最喜欢的东西,这就是规划思维。

规划思维有什么用呢?太有用了。这是一种以理性方式让收益最大化的思维,是成功的人必备的思维之一。

例如说,所有企业家都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用有限的钱,做到最大的业务?多少用在采购、多少用在营销、多少用在研发?一个部门负责人,应该安排多少人做A工作,多少人做B工作,才能让整体业绩最好?

但是这些都是成年人才要掌握的,对于孩子有用吗?当然也有用了。例如今晚有2小时可以用来做作业,该怎么分配才能让总的效果最好?高考前还有50天,怎么分配才能提分最高?

规划思维的核心有两点,一是限定的资源,二是寻求目标最大化。但是大部分孩子在成年之前缺少锻炼这种思维的机会。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要么是样样被安排好了,要么是只有“是”或“否”两种选项,要么就总是“我全都要”,可以自由选择并进行规划的机会太少了。

缺乏规划思维,会导致孩子没有边界约束概念、以及缺乏寻求最优解的能力。例如月薪5000,却偏偏花4800来买新款手机;完整时间处理了碎片化的事情,碎片化的时间却无所事事等等。

可以说,从怎么花手上的这10块钱开始,就是开始让孩子锻炼自己过好一生。

我发现现在的家长在普遍焦虑的环境下,总是寄望于外部力量来帮助教育孩子。听说数学思维重要,打听要报哪个班;听说财商必须培养,又打听哪个机构教得好。其实,孩子成长的大部分教育,完全可以在正常家庭生活中稍加引导就实现了,不见得都要迷信所谓的专家和机构。

而且,不需要太担心自己“不懂怎么引导”,只要掌握一个非常简单的技巧:尽早把孩子看作一个成年人去平等地交流。懂的,就像朋友一样传授给孩子;不懂的,大方地承认自己不清楚,指引孩子怎样思考和寻找答案。

我一直坚信,人一生中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思想和能力,并不是来自其他人教授的知识,而是来自自己的思考和领悟。所以,作为家长,花更多的时候陪伴孩子成长,比帮孩子安排满满的学习计划,重要得多。

*本文仅分享个人经历及心得,感性阅读,理性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