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系列谈之七

历史充满了太多的谎言和欺骗。对于三皇五帝的塑造和美化,就是如此。先秦文献中的“三皇五帝”,有着不同的说法,被供上神坛的累计有燧人、伏羲、神农、女娲、祝融、共工、炎帝、黄帝、颛顼、少昊、帝喾、尧、舜等等。这种分歧和争论一直到汉代的文化“大一统”基本完成之后,也没有平息。

其实,三皇五帝都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这些名字全部不过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而已。这种争论恰恰也反应了上古文化的多源性。

殷商传承了黄帝的文化,周人则将伏羲作为先祖。将伏羲与周人联系起来,这是因为两者都起源于中国的西北;周人奉为圣物的《易经》溯其源头则来自伏羲;而伏羲风姓与周人“凤鸣岐山”的传说似乎也提示着两者有着不解之缘。

岐山是周朝的发源地,也叫西岐,现在的地方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凰,祥鸟,雄曰凤,雌曰凰,天下有德乃现。传说周文王在岐山时,有凤凰来岐山,后人便附会成因文王有德故有凤来仪,为周取商而代之在舆论上造势。
在古代,风和凤通假。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从来没有人见过它的样子。其实,和龙一样,它们都被用来象征变幻莫测的神秘力量。就像自然界的风一样,无影无踪,变换不定。体会和观测这个“风”,到了汉代,发展为一项专门的预测技术——风角术。而对于研究这个“风”在人体之中的作用,则在贯穿于《黄帝内经》之中,集中体现在《九宫八风篇》之中。

伏羲、文王,周公,这是名列易学传承榜的前三名。

伏羲发明了八卦,文王推演为六十四卦,周公继承了老爸的研究成果,对六十四卦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每一卦写上了卦辞和爻辞。至此,《易经》一书才算是初具雏形。

《易经》成书之后,作为国之重宝,藏在一个叫“盟府”的机构里。盟府,就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普通人根本无缘得见。到了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流做大。由王室一统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文物典籍散佚各地,《易经》也随着流布开来。所以即使象孔老夫子这样的大学问家,直到五十岁才第一次见到了《易经》的真面目。他刻苦地阅读和研究,连穿竹简的牛皮绳子都断了多次(韦编三绝)。研究之后,孔老夫子发出了:“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慨。

不过,牛叉的人物就是不一般,普通人眼中的卜筮用的书,竟然被他从中悟出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他把这些大道理写下了,写成了《易传》,瞬间就将《易经》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易经》和《易传》合称为《周易》,从伏羲到孔子,传承了无数人,横跨了几千年的历史。“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正是古人对这部千古不朽著作的赞誉之语。

《周易》这部书,在古代名头可大的了不得。就如同现代人上大学、出国、晋升都需要考外语一样。在古代,读书人必须要读“四书五经”,而《周易》名列“五经”之首。

《周易》是周朝的易学,这个没有争议。而学界最大的争议在于夏商两朝有没有易学。

《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有人据此断言,夏易为《连山》,商易为《归藏》 ,而周代之易则为《周易》。可惜的是,《连山》和《归藏》都已失传,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了没人说得清的无头官司。

我们认为,这种认为夏商周各自有易的观点恐怕还是受秦汉以后所塑造出的,中华文明是从三皇五帝一脉相承而下的神话所左右。这种观点认为,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夏商周是一贯而下的文化传承,伏羲画卦,周有《周易》,夏商没有理由没有自己的“易”。

可惜的是,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观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和古文化遗迹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我们前文说过,商人没有传承伏羲的文化,因为甲骨文中没有易卦的痕迹。周人也没有传承黄帝的文化,因为《易经》中同样没有阴阳的影子。伏羲的易卦和黄帝的阴阳五行就像是并驾齐驱的两架马车,并没有交集。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易经》中确乎没有五行,但怎么会没有阴阳呢?随处可见的“—”和“--”不是阴阳吗?

是的,“—”和“--”确实表征着阴阳的概念,但是“—”和“--”却不等于“阴阳”。

翻遍《易经》全书(不包括《易传》,因为《易传》出于战国时期,这个时候,由于民间私学的兴起,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汇,使得商文化和周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易传》在对易理进行阐述时,引入了阴阳的概念。),丝毫找不到“阴阳”的痕迹。只有在《易经·中孚》中出现:“鹤鸣在阴,其子和之。“而这个“阴”字,显然是阴的本意,即背阳的地方,并不具备后来哲学上的阴阳概念。对于阴阳的表述,《易经》通常使用“—”、“--”这两个符号和'刚"、"柔”或者“大”、“小”这两个概念表征的。

当然,不管是阴阳、刚柔、大小,还是“—”、“--”这两个符号,表征的哲学概念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名称,体现着不同的文化来源。

另外,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词语的排列顺序问题。阴阳,阴在前,阳在后;而《易经》中的刚柔、大小、乾坤,都是阳在前,阴在后。这其中蕴含着什么奥秘呢?

如果,我们再回头仔细审视一下商文化,会发现什么呢?

商朝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很高,女性有独立的财产和人格甚至可以拥有封地、拥有军事指挥权,甲骨文中可以见到大量的女巫、女性小臣、女性史官、方国中的女官等等,商代金文中的女性作器也要明显多于周代。例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不仅曾是三军统帅,在征鬼方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而且死后铸司母戊鼎以示纪念。

这种母系社会的特点充分体现在阴阳两字的排序中,也充分说明了殷商文化出自黄帝,这种文化在春秋战国时候繁育出老子为代表的老庄哲学和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家,以及众多方技术士,并由此而形成了影响中华文化数千年的黄老之学。

而周文化作为商文化的对立面,提倡“天尊地卑”和“男尊女卑”,所以在《易经》中随处可见的是”乾坤“、“刚柔”、“男女”和“大小”。周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孔子所吸收借鉴,创立儒学,到了汉代,更是被董仲舒发扬光大,改头换面,成为儒教,一跃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采纳,统治思想文化领域数千年之久的官方正统文化。

黄老为阴,儒学为阳,黄老为隐,儒学为显,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历朝历代的明君名臣无不是遵循着这句话来开创他们宏大事业。这恐怕也可以看作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具体体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