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村竹编

 姚村竹编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中国的陶器也始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形成与竹编的编制密切相关,先人在无意中发现涂有黏土的容器在经火烧过后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体。于是以竹藤编制的篮筐作为模型,再在篮筐里外涂上糊泥,制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制成器具。后来人们直接用黏土制成各种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编编织。但是还是对竹藤几何图形十分喜爱,便在陶培半干状态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篮、筐、席等编织物的纹样作为装饰。

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战国时期还出了一位致力于竹编技艺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也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小孩的玩具。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至宋代已经十分流行。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一种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

龙灯起源于汉代,到宋代更为盛行。龙头,龙身大多以竹篾作内骨编制而成,龙身上的鳞片也往往用竹丝扎结。

还有一种叫"竹马戏"的民间小戏。自隋唐起流传至今。戏的演出与马相关,如《昭君出塞》等,演员骑的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尤其以竹编最为著名。益阳的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褐漆竹编圆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种竹编圆盒。

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经由150余种编织法。

1937年后,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下,竹编艺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篾刀从事他业,只有少数艺人流落在破庙旧庵继续这门竹编工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竹编工艺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的归口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也大量涌现,有的还被评上了"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技术职务。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的荣誉称号。

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

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儿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新的作品在缓缓冒尖。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竹编, 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竹编分工艺和实用竹编两种,生活中箩筐、篮、畚斗、篾席等均为实用竹编。能为工艺竹编者,事实上不多。《殿山乡文化志》继续了姚村篾工蒋琴海,其祖辈系清末从东阳迁来之篾工世家,他用细竹篾编织成德字画,挂在堂前,上关平、关本、周仓及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物,犹如绘画,或更胜绘画,现其生前所制篾织屏风尚存。

(0)

相关推荐

  • 后门口做竹编的老人 ‖ 窦小四

               后门口做竹编的老人                                              文/窦小四 每至晚饭后,我都会习惯性地下楼,在小区繁密的树影下走一走 ...

  • 姚村草编

    姚村草编 草编,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如提篮.果盒.杯套.盆垫.帽子.拖鞋和枕席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加印装 ...

  • 姚村说书

    姚村说书 说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曲艺,大约起源于宋代.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有时也作广义使用,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 说书 ...

  • 姚村文化宫

    姚村文化宫 姚村文化宫又是一个新天地.其前身为俱乐部,创建于1983年7月.1984年7月在慎德堂建立了兰溪市第一家农民文化宫,慎德堂又名花厅,建造于明国4年,建筑面积806平方米.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 ...

  • 姚村文化礼堂

    姚村文化礼堂 姚村文化礼堂坐落于姚村古村落中心位置,又名慎德堂.自古以"德孝"为传承宗旨.民国四年该礼堂有由五品奉政大臣姚坤鳌独资建造,因其以慎处世为人乐于公益而命名为" ...

  • 姚村昆剧坐唱班

     潆庐书屋 姚村姚贻庆藏书,藏历代名家书画真迹3000余件,弥足珍贵的有清朝郑板桥.仇鳌等大幅中堂数附近带吴昌硕.蒲华.任伯年等册页100多册,现代黄宾虹山水.余绍宋墨竹.潘天寿花鸟12幅等,还有乾隆 ...

  • 城市厢房姚村古村

    城市厢房姚村古村 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距离兰溪市区5公里,地形呈长方形如船状,地势西南略高渐斜向东.自清代以来,村人因经商.行医赚钱以后,回家营建房舍,始成现在古村落.姚村现存建筑大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 ...

  • 德孝姚村 代出名人

    德孝姚村 代出名人 姚村位于浙江省中西部,距市区5公里,属兰江街道管辖,村东面低山群叠,琅塘山海拔约90米,村西丘陵起伏,海拔31米.潆溪穿村而过,地势平坦,地形呈长方形,东与何夏庄接壤,南与新桥村接 ...

  • 瀫水木雕 龙山姚村

    瀫水木雕  龙山姚村 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距离市区5公里,地形呈长方形如船状,地势西南略高渐斜向东.自清代以来,村人因经商.行医赚钱以后,回家营建房舍,始成现在古村落.姚村现存建筑大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 ...

  • 走进下姚村:先祖定居蛟峰

     走进下姚村:先祖定居蛟峰 下姚村位于永昌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偏北2800米.村民委员会驻下姚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全村以丘陵为主,区域面积0.91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559亩.下辖下姚和上畈2个自然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