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特稿②:回眸上世纪九十年代泉州家喻户晓的《周末报道 》视频,感慨万千,当下记者若能如此,夫复何求?|乡音|195期
图为1996年8月26日,《周末报道》为纪念播出100期与城建、规划等部门联办”96泉州市建筑工程质量、商品质量投诉活动“,轰动一时,现场人山人海。
本文1405字 插图6幅 阅读5' (不含视频15’)
泉州家喻户晓的《周末报道》
“有困难就找周末报道”,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泉州老百姓的口头禅。通过《周末报道》跟踪采访而引起各级政府和部门重视并着手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涉及居住环境、建筑质量、耕地保护、道路交通、城市管理、创卫工作、文物保护、环境和生态保护、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
7年多时间,以新闻舆论监督为特色的《周末报道》栏目较好地把握反映社会热点、难点的“度”,没有出现过政治上、导向上的错误,仅经《周末报道》曝光而得到保护的耕地近万亩。时任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还专门奖励了《周末报道》栏目组。
图为1996年3月21日《周末报道》摄制组
到鲤城双阳农场采访158亩耕地遭破坏的情景。
1997年4月,作者在采访中摔伤,右腿韧带撕裂,仍然带伤坚持现场采访达两个多月。图为5月16日本书作者采访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道路被污染的问题时,本书作者右腿仍打着石膏。
1996年3月13日,周末报道》赶到惠安肖厝海域采访”安福“轮原油泄漏污染事故的现场,维护了当地海上养殖户的合法权益。
随着一个又一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的曝光及其问题的解决,《周末报道》栏目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信任,共收到群众来信近4000封,锦旗、横匾40多面。“救命恩人”锦旗是受害者周梨珠1996年初康复后送给《周末报道》的。1995年7月至1996年1月,为救治严重烧伤、生命垂危的周×珠,本书作者策划了十几组系列报道,发起社会各界捐款数十万元从死亡线上救回周×珠。
时时关注群众的疾苦是《周末报道》的宗旨。该栏目自1994年10月8日开播至2000年5月收到群众来信近4000封。图为本书作者正在整理群众来信。
1994年10月至1999年底,社会各界赠送《周末报道》 锦旗、铜匾46面,图为其中的部分锦旗。
2020年记者节特别播放
周末报道特别节目
《一面锦旗 一个故事》
【编后语】“群众喉舌 舆论监督 政府镜鉴 改革尖兵”,这是当年《周末报道》努力实践的新闻理念和追求。正如央视老台长杨伟光所言:新闻舆论监督应当是党和政府的“清道夫”,是人民群众的喉舌。以上转载作者授权的一部20多年前制作的《周末报道》新闻专题,长度15分钟。虽然画面有些“糊”,但是它毕竟是历史再现,乡音君看后心潮久久不能平息,相信包括记者在内的诸位看官看后亦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