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寒凝?看“老中医”按部位选方用药显奇效
阳虚寒凝病证,临床多见。对于这一类病证的治疗,不少人都只从病性入手,可能效果并不理想。那不妨换个思路,从病位入手,针对部位选取适合的方子,取效必良。那究竟哪个方子适合哪个部位呢?别着急,有人已经总结好了,一起来看——
肢体畏寒多属阳虚或寒凝,临床颇多见,总宜从部位入手,结合经络辨证。大凡头部疾患,前属阳明,后属太阳,侧属少阳;而巅顶又有太阳、厥阴、督脉之不同。脊背疾病宜从太阳、督脉入手辨证论治,胸胁当从心、肺、肝经分析,大腹属脾,少腹从肝,四肢宜以十二经脉循行部位寻找病机,如能把握其中奥妙,则临证用方有的,取效必良。
1、头顶
太阳:桂枝汤加藁本
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无汗)
桂枝加附子汤(有汗)
厥阴:吴茱萸汤
督脉:右归丸
2、项背部
太阳:桂枝汤加藁本
厥阴:吴茱萸汤
督脉:右归丸
3、腰部
肾着汤、金匮肾气丸
4、腰腿部
独活寄生汤
5、胫足部
金匮肾气丸合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
6、前额
太阳:桂枝汤加藁本
厥阴:吴茱萸汤
督脉:右归丸
阳明:升麻葛根汤加附子
7、面部
阳明:升麻葛根汤加附子
8、颞部
少阳:柴胡桂枝汤
9、上肢
当归四逆汤
10、胸部
心:保元汤
肺:苓甘五味姜辛汤
11、膈
丁香柿蒂汤
12、肝
吴茱萸汤
13、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4、胃
小建中汤、良附丸、附子粳米汤
15、脾
附子理中丸、温脾汤
16、小腹
温经汤
17、少腹
暖肝煎
18、大肠
温脾汤、大黄附子汤、济川煎、四神丸、真人养脏汤
19、阴部
右归丸、暖肝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