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精好甜

我比较喜欢喝可乐,我女儿也是。

对于我们这样体型的人,理论上不该碰这样的饮料。可我们还是自欺欺人地说,我们喝的可乐是不加糖的。

其实,我有时候感觉不加糖的更可怕。因为,糖仅仅引起身体发胖,可加的甜味剂不知道是什么元素,其毒害性也许远远地大于糖。

四十岁以下的人,估计都没有听过“糖精”这个词,可这东西是我们小时候必不可少的食品添加剂。

糖精,当年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它的样子比白糖粒大一倍,透明的立方体,在我们的概念中,它是糖结晶出来的颗粒。

南方人尚甜,很多食品中都希望有甜味,甚至做菜的时候都喜欢甜口。

家里来客人了,一般都会奉上一杯糖水。那时候,我们总喜欢说一句话,真心待客,喝碗凉水也是甜的。既然,大家那么喜欢甜,不如直接端上糖水。

假如来的是贵客,那端出来的不仅是糖水,还有糖水鸡蛋。

一斤糖要大几毛钱,且糖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因为糖的稀罕和珍贵,逢年过节走亲戚的时候,糖是礼品之一。

糖是店员用秤秤的,一斤一包。营业员事先在玻璃柜台上,放上裁得一般大小的报纸,托盘秤秤完重量后,倒在柜台上的报纸里,当报纸上都堆了糖后,营业员按照规定的步骤,先将报纸窝呈圆锥状,将糖在报纸里压实后,随即在顶端来几个对折,一斤糖就包好了,为结实起见,他们还会在圆锥外面用细纸绳来个十字花的捆扎。

收到的糖,谁家都不会直接享用,一般都要用来流通,直到年节结束,糖被多次传递,以至于都能感觉到,部分贴着报纸的糖都有点融化了,才依依不舍地将糖小心地倒入糖罐里,以备来客时接待之用。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趁大人不注意,端着粥碗,溜到糖罐边,用汤匙舀一汤匙糖,快速地搅拌到粥里。

细心的父母很快就发现我们的小伎俩,因为白粥里加糖,粥的颜色变得有点发黄色。那时候没人担心吃糖发胖,而是担心,糖吃完了,来客没有招待的。

南方人很多食品里面都喜欢甜味,比如饭店里蒸馒头,农民家制作发粑、稻角酥等,都要有甜味的,要是放糖就太费了。饭店里一个馒头才卖2分钱,馒头里面的甜味一般都是放糖精,家里发粑也是放糖精,甚至炒一些甜食,也是用糖精。

糖精是论粒卖的,一分钱可以买好几粒。糖精的甜度是糖的几百倍,也就是说,一斤糖精相当于几百斤糖的甜度。饭店里早晨油条和馒头里面只要放几粒糖精就可以了。

糖精不能放得太多,因为,放多了会非常苦。当年不懂这个辩证法道理,物极必反。

我们都尝试过将糖精放到嘴里,那个苦味简直无法形容,苦的让人作呕。那时候只贪恋甜味,不知道糖精有毒。确实有人因为糖精中毒了,他们用糖精炒鸡蛋。

那时候人不懂科学,根本不知道糖精其实是化学品,吃过量了会致癌的。糖精调制出来的甜味是能吃出来的,不仅甜的出奇,且有一股特别的鲜味。

后来,我们都不敢碰糖精了,有一种说法是,糖精是从收购的女人发辫里提炼的,也许这是谣传。

现在的甜味食品中的增甜剂估计也都是化学配方的,相比于植物提取的糖来说,糖精一定是有毒的。现在家里再制作甜食,估计都是放糖了,糖精在商店里,尤其在食品柜台应该是没有售卖的。

假如现在跟孩子说,往食品里面添加糖精,她一定会觉得我们都疯了,可在我们小时候,这是司空见惯的。

糖精好甜,甜的记忆一直保留在舌尖。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