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花圈花篮,落款用“挽”还是用“輓”?还能使用哪些字?
实际生活中,家有丧事,孝子孝孙等主家人员,亲戚朋友等吊丧人员,大都要上花圈花篮,或直接上“幛子”等。花圈、花篮、幛子等是要写丧事联语的,也是要署名标识的。署名标识就是落款,落款最后面需要使用特定丧事语词表示礼数礼道和敬意,于是有了“挽”“敬挽”等。
具体操作中,写丧事挽联或丧事语录,各师傅传授不同,各人解读有异,落款时,有的用“挽”,有的用“輓”,还有的用“献”“奉”“执”“叩”“拜”“稽首”“顿首”等等,我们讨论一下,供大家参酌和评述。
1、对联是中古之后才有的,挽联是对联的一种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具体的普遍性和规范性生活习俗,大体上讲,对联是宋元以后才有的,而且是从民间兴起的,明清之后较为流行。丧事活动中使用的对联就叫挽联。
挽联起源于民间,因此是民俗。丧礼的规范文本如《仪礼》《礼记》,以及《司马氏书仪》《朱子家礼》等,都没有挽联的提法和要求。所以,挽联怎么写,在政策层面或者说在主流文化层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性的格式和要求,许多东西都是约定俗成而来。许多用法、说法和要求,大体上讲,是民间知识阶层人士或者说是读书人或者说读过书的人对古法礼仪文本的解释、解读,还有的是演义、演进,还有的是发挥、延展,还有的甚至是附会、杜撰等。我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文本范式。
2、“挽”和“輓”怎么解读?
挽是形声字,造字相对较晚,大约产生于隶书时期(秦汉时期),不早于小篆。輓字产生应该早一些。《周禮---春官-》有“輦車組輓。”《左傳---襄公十四年》有:“或輓之,或推之。”之后輓与挽意义重合,使用上多用挽,輓作为挽的异体字。现代汉语中,輓也是作为挽的异体字使用。
《说文解字》有:“輓,引之也。从車免聲。”挽的本义是指用手(一只手)或抓住或握住或捉住人或畜或设备设施等,往前拉引,包括用手挽在绳、带等上面往前拉引,也就是使用手、肘、臂、肩等向前拉车、拉人等等。挽的动作是面向前,屁股朝前不是挽,是拖、是拽。挽是在人畜或设施设备的前面向前用力,在后面向前用力不是挽,是推。挽的其他义项都是从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
3、“挽”“輓”与丧事礼俗的关联分析
在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上,西周到春秋时期应该是原创阶段,即社会政治组织、经济运行、文化生活等方面系统化规范化阶段。其中礼仪是中国原创文化的重要构成。在《仪礼》中,棺柩出葬用车拉,出殡叫发引。送丧人拉灵车的基本动作要求就是挽,所以,送丧拉车的挽用车子偏旁的輓。
《仪礼---既夕礼》有:“商祝执功布以御柩。执披。主人袒。乃行。踊无算。基本意思是:商祝执拿小功之布于柩车之前导引。士八人于柩车两旁执披。丧主袒露左臂。柩车始行,逝者家人和亲属哭、踊不计数。这里的“执布”“执披”等,就是古法丧礼规范程序“执绋”的来由。《礼记--曲礼》有:“助葬必执绋。”
执绋原意为帮助拉灵车,宋元之后,特别到明清时期,出丧用杠不用车,即用人抬棺材不用车拉,执绋遂演绎成一种送丧形式,成为送葬的别称。一直到现在,棺柩两边都有几个铁环子,本来的设计就是拉棺材用的。
拉灵车用手或者用带子、绳等搭在肩上往前拉引,这个动作就是挽。所以,在丧事意义上,挽是送葬的意思。由于送葬都是与逝者感情关系较好的人,所以,挽被用于丧事联语的落款礼敬语词。用接地气的话说,上花圈花篮用挽,就是“我来看看你”“我来送送你”的意思。
4、丧事联语礼敬语词必须用“挽”,其他词不能用吗?
也不是。理论上讲,挽是吊丧人用词,丧事主家人员应当根据与逝者的关系情况使用特定语词。如孝子孝孙等主家人员,上花圈花篮的,可以用“叩”“拜”等,古法的“稽首”“稽颡”也可以用。感情关系较好的亲戚亲朋,也可以用“拜”“顿首”等。
“执”也是可以用的。在丧礼的规范文本中,来灵车本来就是用“执”。所以,“执”也是送丧的意思,作为丧事联语的落款礼敬语词。
注意,丧事联语的落款礼敬语词不宜用“献”“奉”等。“献”“奉”等是祭祀用语,丧事是凶礼,祭祀是吉礼,根本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