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没有错误的人就是「瓷器」,一砸就碎
没有错误的人就是「瓷器」
一砸就碎
任正非:在探索人类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没有错误、完全纯洁的人其实就是「瓷器」,一砸就碎,人往往是在与错误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前进。你们被评为了金牌员工,但不要背上金牌员工的「包袱」,回家把金牌交给家人挂起来,自己忘了,继续往前奋斗。别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接班人」。
我认为,人生应该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前进的,不要好高骛远,别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可能努力也达不到,一生都会失败。《铃儿响叮当》的词曲作者皮尔彭特,他一生曾不断给自己订立的目标都太高,奋斗一生都没有实现,87 岁还一事无成。后来出去过圣诞节,坐在雪橇上随口哼了一首歌,却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自己是接班人,从而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放下金牌的包袱,只管努力前进,很多东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让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
在实践中滚一滚、爬一爬
提问 1:我现在负责公司人才堤坝项目,是一名职场老兵,但也是一位华为新人。我加入华为两年时间,是在「5·16」前两个月加入的,在危急时刻加入公司奋斗,我觉得非常荣幸。
任正非:我要祝贺你,才入职两年时间就获得了金牌奖,真了不起!
你们最主要是将外部经验带入华为,对「游击队」进行整改,让我们逐步转为「正规军」。因为华为公司这 30 多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建立了自己的体系。虽然我们在向「猫」学习,但其实学得还不像,至少我们还不会「上树」,现在你们带来了职业经验,就要教我们「老虎」怎么上树。这样三、五年以后,我们渡过困难时期,才有更强大的战略地位。
华为像蛭形轮虫一样是单基因文化,需要多基因的冲突、多基因的融合产生突变。这些突变有利于潜力的爆发。
提问 2:我一进公司就去到海外,在尼日利亚常驻了八年时间,今年刚回国参加财经两类 CFO 战略预备队培训。请问任总,针对我们两类 CFO 工作有什么指导要求?
任正非:你是在拉各斯吗?那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
现在我们的海外政策是垂直提拔,来自国内外财经、审计等专业毕业的优秀学生,大多数都到海外从担任 PFC 开始,通过 PFC 熟悉公司的业务,滚一身泥巴,洗个热水澡,从外行变成内行。我们搞财务的人不能只会「拨拨算盘」,一定要懂业务,不懂业务叫会计,懂得业务才是财经。我们让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在实践中滚一滚、爬一爬出来,将来才有机会担负一些重任。不是任命了再学,而是充满电,时刻准备着。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做小项目 CFO 了,那你敢不敢去做小项目 CEO?一个项目的 CEO 比 CFO 的工作要复杂很多。首先,CEO 要做计划,如果机器设备都不熟悉,怎么能做出计划?第二,如果没有实践过,连工时定额都不清楚,怎么能做出预算?明白了计划、预算、核算,能做 CFO 了,那能不能做概算?如果这几种都不是很清楚,那上升通道就窄了。洗过这些澡,你的能力就大大地提升了。
我们在海外贯彻「蒙哥马利计划」,让优秀人员可以走垂直提拔的道路,现在公司组建的新部门、新公司大多数骨干都是在海外选调的。比如,走了一个地区部总裁,就要提几个补充上来,补充上来的人的位置又要补充,一连串地提拔,这样给年轻人一个垂直上升的空间。一些胸怀大志、有潜力的年轻人应尽早去海外。
有人会有疑问:「目前海外市场不如国内,为什么海外的待遇比国内好呢?」这就是鼓励青年人去。也有人误解「去艰苦国家就要过艰苦的生活」,这是不正确的。比如,我们南苏丹代表处,三名中方员工,有两栋大别墅,篮球场、游泳池、电影院、音乐厅、咖啡厅……全都配备,我们还要加快海外环境改善的落地。因为公司规定,艰苦国家生活是要达到瑞士富人的生活标准,工作环境要达到欧洲标准,所以他们把生活和工作全分开。海外的办公环境、生活环境都要达到一定的高标准,艰苦奋斗是指精神上的,我们要倡导和营造一个有品质的环境,让海外员工生活和工作更加舒适、开放和高效。
为什么我们要鼓励员工走向最艰苦的地方?不仅仅是思想意志的锻炼,而且是业务的需要。因为公司很快就要云化,云化以后,只要那边有一个「前站」,我们的「云」就能到那里去,所以我们能走出国门。所以,我们要继续贯彻加强对海外员工的关怀,对艰苦地区工作员工的关怀,关怀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物质条件问题,二是思想及业务的培养和晋升机会。
为什么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写着「升官发财,莫入此门」,而我们在非洲的口号是「升官发财请到非洲来」?因为黄埔军校是在解构一个社会,它本身不能创造财富,所以要求学员要有使命感、奋斗精神,没有物质激励,想要升官发财就不要去了。而我们现在是在建设一个「新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也造福自己,同时有足够的资金,为什么不允许有志青年升官发财呢?而且国内条件这么好,对比之下,应改善国外艰苦地区员工及家属的安全及生活保障。整个海外工作、生活环境都要适当改善,达到较高标准。因此,我们的优秀青年不仅要有使命感,也要获得合理报酬。我们经常强调「雷锋精神」,但我们不是按雷锋精神来进行价值分配的,而是要按劳取酬的。我们只是强调精神上要「雷锋」,分配上按贡献取酬。当然,现在我们的评价并不是完全公正的,但我们逐步会走向公正,希望更多人在各类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来。
内卷是发生在
不应该进行精益求精的地方
提问 3:我是 GTS 的一名老兵,在公司奋战 16 年,当过项目经理,也就是您刚提到的小项目 CEO。我刚从菲律宾回来,您对我们工作有什么指示?
任正非:你既然做过小项目 CEO,将来应该还想往上走一点的,那你能不能去做大项目的 CFO,做审计?你要具备这些能力。我们一直强调,公司要有一部分人永远做专业的工作,逐渐往上走,为公司做出贡献;而干部要熟悉多个领域,否则决策的时候可能会犯错误。美国军队明确最高的士官等同于中将待遇。
提问 4:我来自制造部,是做精密光器件的员工。「5·16」以后,我们器件这块也在快速发展,任总用「浆糊」这个大智慧把员工粘接在一起,我们则是用胶水把一个个小透镜粘好,当然我们的要求是纳米级、微米级的,希望任总能来现场给我们更多指导。
任正非:技术领域分为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只能被发现,因为它是客观规律,不是可以创造的;技术是创新,汽车就是一个技术,但是可以有多种汽车;工程是追求精益求精的领域。这三者不要混淆,三种不同的路线,三种不同的考核方法。
科学,不要怕犯错误。我曾和大学座谈时讲过:「科学史上,有一种生存了八千万年的蛭形轮虫,经历了地球上多少灾难,它还活着,为什么?多少科学家研究了数十年,有些科学家因找不到雄的蛭形轮虫而发大火,实际上他已经走到诺贝尔奖的边上了,最后由比利时一位女科学家发现它是单性繁殖。两性繁殖,两条基因链的结合会产生突变,会有优秀的一代产生。」
回顾五千年历史,皇帝身边能当宰相的一定都是优秀的人,但是宰相一犯错,往往就会被灭九族,血脉不留,其实就是把这条基因给断了。农民起义,进城杀富人,斩草除根,也是不留基因。但是如今开放改革,发现冒出很多新的事物,这就是开放改革,引入多种文化冲突,两条基因融合产生的突变,产生的优秀结果。为什么蛭形轮虫的单基因链能存活八千万年?单亲繁殖的基因链若有病变、有问题,遗传下去不就灭绝了吗?科学家发现蛭形轮虫的基因链会断裂,又会重新整合,这不就是两条基因融合产生突变,在优选吗?所以它们经历八千万年,经历多少灾难,还是存活了下来。华为文化就是一条单基因链,必须有冲突来促变,心声社区、遍地的咖啡馆、AT 的任职年限、专家委员会的任期制、董事会/监事会的任期制……都是改变单基因遗传,防止熵增、沉淀、内卷化。
工程领域要精益求精,这不叫内卷,内卷是发生在不应该进行精益求精的地方。科学是犯大量错误以后才能有所发现,技术创新也是会有大量失败,但是工程呢,比如一座大桥的建设不是可以随便创新的,那样大桥可能就容易垮塌,大桥的工程方案是经过了千百次论证,才敢用这个公式来设计大桥。所以,你们做光相关的器件,也要走这个路线,扎扎实实,精益求精。
未来华为的生存
要靠极简的组织架构
提问 5:刚才您提到科学家,请问公司是如何定位科学家的?
任正非:科学家、技术发明家,还有工程专家,在公司里其实没有严格的界限,这是一个概念性的问题。大家不要去背上这个包袱,去想哪些是科学家,哪些是技术专家……我们都是概念性的泛指,对员工没有进行区分。社会上可能比较严格,要对应社会给他们的地位,要享受国家待遇,他们有严格的标准。我们是自己给自己「煮饭」,只是分饭的代码?不要太计较,也不要太横向比较,只是紧紧盯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周边的协作需求队伍。
提问 6:我来自供应链,有幸参与这两年供应链的一些会战。未来供应链业务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艰难,您认为在供应链这一块的专业能力,有哪些需要提升?我们方向在哪?
任正非:供应链是复杂,但也是有机会的,因为虽然复杂,但并不代表只有我们公司复杂、别人不复杂。我们这么大的公司,如果很简单地做出来东西,还卖这么高的价格,那肯定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不怕复杂,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然后创造价值。有机会学一些系统工程学、统筹学、控制论……有益你的进步。最简单的读物就是华罗庚的「优选法」、「统筹学」。
提问 7:我现在做鲲鹏相关的业务,请问您对鲲鹏有什么指导意见?
任正非:就是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不可能做到半途就不做了,那会害了多少合作伙伴?
提问 8:我是来自平板与 PC PDU 的员工。由于美国制裁,我们的业务非常困难,未来我们是不是要坚定国产化的方向往下走?
任正非:中国是不是全球的一部分?是。所以,我们坚持全球化也就包含了国产化,我们不可能走向封闭,必须走向开放。我们仍然要坚持向美国学习,它百年积累,灵活的机制,在科学、技术上还是比我们强很多。我经常在网上看到网民问,陈平讲的美国和任正非讲的美国,是同一个美国吗?陈平讲的是社会问题,我讲的是科学、教育和技术问题,角度不一样,说的是同一个美国。社会问题太复杂,让政治家们去解释;科学是真理,只有一个答案,科教是比较单纯的,这方面美国是强大的,它百年的基础是比较牢实的。我们不能因美国打压我们,就不要认为它不是老师,不向美国学习,这样会走向自闭。
提问 9:我在湘钢项目里待了一年多,我们 5G To B 已经进入不少行业,但目前在整个行业咨询和顶层设计上,我们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煤矿行业已经成立了军团,在其他行业,我们是怎么考虑的?
任正非:任何一个新技术的成长都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5G 也不是万能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从信息产业来看,每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大概需要 10 年左右才能发育成熟,这已经比工业革命时期的速度快很多了,比如火车的发明到火车的规模化使用,就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工业革命 60 年一个台阶,信息革命基本是 10 年一个台阶,我们现在刚刚进入这个市场,它的应用价值还有待于未来的体现,短时间还没有那么快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提问 10:我来自流程 IT,以前一直服务于公司内部,现在我们也组建了军团想要走出去,请问任总对这一块有什么期望?
任正非:现在还是先老老实实服务好内部。比如内部 ID 的统一,如果不是强力推动,内部的 ID 都不能够统一,每登录一个内部平台,都需要重新输入一次 ID 信息。内部 ID 的统一都如此艰难,想走出去,走到哪里去?支持我们自己内部发展的 IT,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要走出去?所以,虽然流程 IT 在网络安全性方面做得不错,但我们现在还是要先把内部问题做好,这是主要目标,再考虑如何把系统走到外面去,不要盲目地走出去。
提问 11:我来自于数据存储。过去工业社会,我们感觉社会流动的血液是石油,未来信息社会流动的血液是数据,而存储是数据最底下的基石,您对存储这块怎么看?
任正非:我认为,未来数据会越来越大,困难越来越多。但中间建立的协调性方面,在华为公司还是一个弱项,水平还很低,目前我们 CPU 平均利用率只有 15%,有没有能力把 CPU 的利用率提高到 35% 呢?这样客户不需要多花钱,就多增加一倍的能力。我们的算力是走集群计算的道路,提高每个计算单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责任。因此,必须有好的中间件。
大家应该向小鸟学习,鸟妈妈含着虫子飞回鸟窝,这么多小鸟嘴张开着,嗷嗷待哺,它怎么知道哪一只喂过,哪一只没有喂过呢?这就需要调度好。你们的数据调度软件,像鸟妈妈一样能做好了,我们协调的中间件做好了,每个 CPU 得到均匀的数据,而且提高 35%,这样不需要增多投资,客户就能解决问题,那怎么会不满意呢?但事实上,目前我们还做不到。
华为公司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都要用最好的东西,做最好的事情。比如,买菜大妈使用的存储系统需要最好的吗,需要用石英玻璃来制作嘛?不需要。可能买完菜,收完钱,数据就不要了。那我们的存储有没有分类,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方式,来降低客户的负担?我在云的讲话纪要,徐直军加了一句话:「极简的架构,极低的成本」,我加几句话「极简的组织架构,极简可靠合理的流程,干部、专家的考核极简化」,否则我们不能生存。社会的竞争,我们不能自己改变自己,它就来改变我们的命运。
提问 12:我来自运营商 BG MSSD,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做数字化工具来支撑 BCM 业务的运行。在运营商领域的数字化拓展能力上,您有什么指示和要求?
任正非:我们还是要加强对基础的建设,因为华为公司从「游击队作风」转化到「地方部队」,还没有成为「正规军」。你看现在的正规军组织能力有多强,但我们还不够,主要体现在:第一,开发工具没有统一;第二,代码仓没有统一。以前研发大多数是「诸侯」,有些高级干部是「土包子」,自己不懂技术、没有能力,还按照自己「土包子」方法,每家都来开发自家工具,每家都有自己的代码仓,这样开发出来的工具就不统一。就像我前面说的,统一内部 ID 都如此困难,如果不是公司强力让几个部门联合起来进行统一,那公司现在还是「游击队」一样松散的组织。
以前的老师傅就会说:「一要手艺巧,二要工具妙」。华为公司在工具问题上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要统一「诸侯」。现在公司文件已有要求,所有干部都要通过资格考试,如果不具有这种资格,就要换岗。去年软件系统的干部下台率好像是 69%,并不是说都辞职了,而是转到别的岗位上去。
建议大家看一看《觉醒年代》
提问 13:我来自生产采购认证部。现在国际环境变化很大,我们与国外供应商接触有很大阻碍,并且越来越难了,您有什么建议?
任正非:首先要好好合作,诚心诚意与别人合作。工作本来就很难,没有困难,凭什么你们要拿这么高的工资?有困难,就说明我们做得了,别人做不了,说明了我们的价值。
人类社会没有哪一步的前进是容易的。我建议大家看一看《觉醒年代》,在共产党成立初期,李大钊、陈独秀为了推动革命,脱下长衫,走入工农,到工厂去教工人们识字,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传播革命道理。百年来我们走过了多少曲折。这么重要的电视剧,大家一定要看。
谢谢大家,再见!
内容来自华为心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