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之修与悟
王志文在《天道》中最出彩的一段却被删光,否则无法播出!这一段,读懂的人早就能改变人生,身价千万!
如果你看过《天道》,那剧中的这一段肯定是绕不过去的经典。如果你没看过《天道》,那这一段时间肯定会改变你对生活的看法,甚至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一段就是五台山论道,处处玄机,扣人心弦,经典中的经典。
上山之前,丁元英写了一首词,这首词这样写道: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身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鼓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智玄大师一看这词,明白丁元英也是高手,他说道: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因此,他分文未收,请丁元英和韩楚风入内。
针对丁元英的词,智玄大师向丁元英提了两个问题。
智玄大师:敢问二位施主修得什么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呢。
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大意就是: 要达到寂空圆满,只能悟,而不能靠修,修为成佛,是有目的的求。悟在明心见性,在于觉悟。修行是通过行为来遏制本性,悟道是随本性做事;觉悟的人律由心生,行善都在自然而然之中,修行的人通过规矩来遏制妄念,求善果。于是求善报的人有信仰却无实际的证量(身体力行的体验),停留在盲目的因果中,停留在于虚假的念想中,如此随因缘生灭,而理解因果的人,
智玄大师又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智玄大师:以施主的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也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承蒙大师开释,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地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与基督我进不得窄门,与佛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货色,大师已从这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精彩中的精彩,看似拗口,实际上联系上下文,就能明白了,丁元英为了给芮小丹写一个神话:帮贫穷的王庙村村民致富,丁元英意欲拿乐圣开刀,杀富济贫,但是为了心安,决定和韩楚风一起上五台山见高僧,智玄大师不赞成他的做法,却欣赏丁元英的悟性,你来我往,很热闹。
我们处在变化的世界里,就有无尽的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是贪念,贪财、贪心,缺少修行。
如果你是一个公职人员,爱民如子,不贪图百姓一针一线,不假公济私,不贪念,你就是在修行;如果你是老师,你把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教他们正直善良,慈悲正义,而不是按照家长送礼的级别,来对待孩子们,不贪财,你就是在修行;如果你是医生,你能做到不诓骗病人,不小病当大病治,用慈悲之心和精湛的医术给病人治病,不贪心,你就是在修行。
《天道》上映15年,从来没有被超越,建议读一下《天道》的原著未删减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天道》把书中很多精彩的部分都删掉了。
除了佛法,《遥远的救世主》中还蕴藏着很多人穷尽一生都在追求的“大道”,书中对于儒、易、玄学,都有着独特的洞见,读完让人有种开悟的感觉,启发我们从更高的维度思考人生。
人生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只能靠自己,激发自己的潜力,从更高维度思考人生,然后行动,2020年每个人过得都不轻松, 可以看看《遥远的救世主》激发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