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希望在哪里(一)——坚韧的精神

张晓彤,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创始人,原卫生部长崔月犁之子。

为完成父亲遗志——编写中医古籍筹集资金,创办了平心堂,至今已21年。

平心堂云集了京城以疗效著称的明医,见证了一桩桩医学之奇迹,更让张晓彤兴叹“中医就像芝麻开门,看到的都是五光十色的宝物。”

本文从张晓彤的视角,对中医未来的希望进行分析论述。平台将进行分期连载,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中医病了,真的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近百年来,隔三差五就会有一篇“医医”的论文发表。所医之病,集中于中医的西化。大家悬悬于心的,是中医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疗效,从而失去了人们的信任。我作为一名中医铁杆票友,如今也按耐不住,也想加入医医的行列,治一治中医的病。

我总想不通,中医的处境为什么会这样?两千年根基,禁不住百年冲击,亿万人的实践,却化作糟粕弊履,而且是力扶不起,屡振不兴。最近法国人要拍中医的片子,著名的导演卡雷也问我这个问题,“你说中医这也对,那也强,哪儿都好,为什么会日渐衰落?”

不错,中医的优秀,突出表现在疗效上。在平心堂,我亲眼看到中医的神奇,如同“芝麻开门”打开的宝库,满眼都是五光十色、光彩夺目的稀世珍宝。中医能治好的所谓“治不了”“不可逆”的病太多了,几乎天天都在创造医学史上的奇迹。

为什么这些奇迹得不到承认,得不到推广?为什么所谓现代科学研究的标准,随便拿出一条来,就可以否了你?“不能重复”,就是中医过不去的坎。个性医疗,这本是中医的特色优势,放弃自我自尊自信,去乞求他人肯首,本该创立自己的标准,却削足适履去穿人家的小鞋,膝盖太软怎么站得起来?!

更何况这么多年,西方的霸权强势已经渗入我们的肌肤和毛孔,替他们说话的,人多势众,气壮如牛,反倒是我们自己,欲言而囁嚅,欲行而趑趄,企踵西方,早就自动放弃了话语权,自甘“自我从属”的位置。当在篮球场上,吹哨的是足球裁判,而且还是最权威的国际裁判时,这场球怎么打?

“金碑、银碑、不如百姓的口碑”,取得百姓的信任,固然是中医的根本,但是从另一面看,真的很少有人为中医树立金碑、银碑,很少有人“替天行道”,敢在汹汹舆论中力挺“伪科学”。即使是百姓的口碑,也很难得,因为如果你治好了,算是“碰上了”。在饱受西化摧残的头脑中,真正的科学桂冠并不属于你,而是属于那些现代头衔的“专家”,他们不会告诉你病因病机,回答不了“病是怎么得的”,只是告诉你,你的病治不好,要吃一辈子药。能把这样的结论让人深信不疑,你能不佩服专家们洗脑的能力吗?你能不为这样的患者感到悲哀吗?

霸权下面的话语权,被话语权洗脑的民众,给中医人留下的也是无助的悲哀。要恢复对中医的信任,重建对中医的信心,重新构筑中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实在是太难了。别说外国人想不通,连我都时不时产生放弃的想法。

当然,实际情况也许还没到这个地步,中医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奋争。执着的中医人,挫而不馁,锲而不舍,他们不仅在医疗上不断进取,解救疾厄,还努力设法影响和改善政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五老上书开始,至今从未停止过。为了解开束缚的绳索,创造宽松的环境,在中医药法的制定中,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惜未能如愿,仅仅成就了一部苟延残喘法。

为了中医这份情怀,这份坚持,中医人苦苦奋争。两三年前,我在微信上看到徐文兵与某记者的对话,我欣赏他的机锋犀利,令人痛快得淋漓尽致,更佩服他捍卫中医,寸土不让的精神。

业外很少有人知道,贾谦,中医药事业伟大的捍卫者,非典前线、艾滋病村、穷乡僻壤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他以羸弱多病之躯,昂首信步于委屈挫折,深入调研于城镇乡村,废寝忘食,奋笔成篇,文笔犀利,一针见血。可惜天不假年,出师未捷而驾鹤西去。但他所代表的力量,他所留下的精神,却是中医复兴的希望。

有精神在,希望就死不了。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明天内容:诊断的提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