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在华北连连换将,连续修10000个碉堡,建起巨大“囚笼”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就先后占领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沧州、邯郸、太原、临汾等华北重镇及津浦、平汉等重要铁路线,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使得日寇高层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正面战线的进攻上,对后方防御及蓬勃发展的八路军部队则暂时无暇顾及。
多田骏研究创造“囚笼政策”
但随着1938年武汉会战的结束,“确保占领地区的安全”立即成为日寇的作战重点,但此时八路军在华北大地的广阔村镇区域已经站稳了脚跟,还占领了相当一部分县城,日寇的势力范围则仅限于“重要城市周边及狭窄的铁路沿线地区”,这种情况直到第3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走马上任时,依然没有多大改观。
但多田骏在日本和我国陆军大学那么多年的教官毕竟不是白当的,他分析当时的形势后判断:如果要扩大占领区,不能仅仅简单地将兵力分散配置,而是要先建立坚固的防守阵地和密集的铁路、公路交通网,一方面长时间坚守,另一方面快速增援,否则,这里驻几百人,那里放几十人,兵力本就处于劣势的日军很快就会被消灭殆尽。
20万八路军打破“囚笼”
为此,多田骏提出了一种新的战术——“囚笼政策”。具体操作是:先派兵抢占若干战术要点(如县城、重要村镇及交通枢纽),在那里修建据点。每个据点的外围,再按一定的距离(500米或1000米),修建多个呈卫星状分布的炮楼,然后在各个据点、炮楼之间修筑密如蛛网的公路,形成若干条环状线路,一旦某个炮楼遭到攻击,相邻的炮楼和据点立即赶来增援。
为了推行这一“囚笼政策”,日寇在1年内修复、新建2347公里铁路和15600公里公路,又修筑了2479个炮楼和据点,从而将晋察冀等敌后抗日根据地逐渐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小块儿,妄图令八路军因回旋余地减小而丧失机动性,直至被消灭或撤走。为了打破这座“囚笼”,八路军集中20余万部队在华北大地上发起百团大战,将正太铁路等交通线及沿线炮楼、据点一一拔除,歼灭日伪军25000余人。
冈村宁次又修7000余碉堡
日寇遭到如此惨重的损失,必须有人承担责任。多田骏因此黯然回国,将司令官的位置让给了继任的冈村宁次。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刚刚在国内坐了1年冷板凳的冈村宁次大将,竟然比多田骏还要老辣狠毒,上任伊始就发明了“铁壁合围”等新战术,同时也没有放弃其前任的既定方针,反而提出要修更多的公路、建更多的炮楼,继续一点一点蚕食八路军各大根据地。
与手头仅有两个师团和19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多田骏不同,冈村宁次到任时,日寇高层已经充分了解八路军的厉害,紧急从南线战场和关东军中抽调了多个精锐师团增援华北,因此“华北方面军”要兵有兵、要装备有装备,1年时间内竟然又新修了7700余碉堡。八路军费劲千辛万苦发展壮大的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削弱,到1942年夏,已经仅剩6座县城。
其中,晋察冀根据地已经仅剩阜平,太行山区仅剩涉县、平顺,冀鲁豫军区仅剩范县、观城,另外在山东也仅剩1个县,其余都被日寇全部或部分占领。整个华北大地变成了“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见效,处处是狼烟”的人间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