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细节,不容错过!

距骨位于踝穴内,分别与胫骨远端关节面,跟骨前 、中、后关节面和舟状骨形成胫距关节(踝关节)、距下关节和距舟关节,周围韧带附着众多,外形不规则,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其表面约超过2/3的区域为关节软骨所覆盖,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内侧三角韧带、关节囊 、 跗骨窦、外侧距跟韧带及颈体交界处的踝关节前方关节囊 。
图1:距骨的血供
距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占足部骨折的3%~ 6%,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上易漏诊和误治。因此对于骨科医生而言,对距骨骨折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移位的距骨骨折,手术治疗是目前的共识。手术治疗的原则为根据骨折的具体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在保护血运的前提下解剖复位,稳定固定,从而获得快速良好的功能康复,以避免二期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坏死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PART ONE

距骨颈骨折
骨折机制:1.踝背伸伤时,胫骨前唇像凿子一样把距骨颈凿断(最常见);2.踝旋后伤时,内踝和距骨的撞击;3.距骨的直接暴力伤。常见于车祸伤、刹车板对足的冲击伤、高处坠落伤。可合并踝关节的其它骨折。
Hawkins分型:Ⅰ型无移位的骨折,Ⅱ型伴距下关节脱位,Ⅲ型踝和距下关节皆脱位,Ⅳ型踝距下和距舟关节皆脱位。距骨颈骨折合并症的发生率很高,Ⅱ型缺血坏死的发生率约40%,Ⅲ型65%。

一、适应证:
1.经保守治疗失败的移位距骨颈骨折。
2.移位超过2mm的Hawkins Ⅱ~Ⅳ型距骨颈骨折。
3.骨折虽无明显移位,但患者功能要求高,需早期进行康复及活动者。
4.骨折-脱位骨块压迫皮肤,闭合复位失败者。
5.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而无明显关节炎表现者。
二、操作步骤:
1.前内侧切口位于胫前肌腱和胫后肌腱之间,由内踝尖延伸至足舟骨结节(图1C)
图1 A.B Hawkins Ⅱ型距骨颈骨折
图1 C 前内侧切口
2.切开关节囊,显露距骨颈内侧、踝关节内侧、距下关节内侧和距舟关节,必须注意保留距骨颈背侧和跖侧的关节囊附着,以免破坏距骨的血供。 
3.清理骨折端血肿后,直视下复位,然后用多枚1.2mm或1.5mm克氏针临时固定。(图1D)
图1 D 复位后克氏针临时固定
4.于外侧作斜行跗骨窦切口或前外侧直切口(图1E)。
图1 E 前外侧切口
5.切开关节囊后,清理跗骨窦及距下关节碎骨屑后,从外侧直视下明确复位效果(图1F)注意有无成角或旋转畸形,若存在,需重新复位。
图1 E 外侧复位后克氏针临时固定
6.透视明确复位效果满意后,即可行最终固定。
7.对于尚未粉碎的距骨颈骨折,可用2~3枚空心钉呈交叉方式置入。内侧需半脱位距舟关节,然后自距骨头向后外侧置入一枚4.0mm空心螺钉,再从前外侧向后内侧置入1~2枚空心钉。
8.对于粉碎的距骨颈骨折或存在骨质缺损者,则应在骨质缺损侧选择微型接骨板固定来维持距骨的长度、旋转及轴线,对于骨缺损需植骨支撑。常用的微型接骨板为2.4mm或2.7mm接骨板系统,在距骨颈外侧可在距骨头关节面后方沿距骨肩部固定至距骨外侧突(图1G);内侧接骨板则可从距骨头后方固定至内踝前缘。放内侧接骨板时应背伸及跖屈活动踝关节,确保内植物不与内踝发生撞击。
图1 G 微型钢板桥接固定重建距骨长度
9.再次透视明确复位及固定效果满意后(图1H、I),冲洗伤口,并留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伤口。
图1 H、I 术中最终透视明确骨折端复位良好,无短缩及内翻畸形
三、术后处理:
术后短腿石膏托固定2周,隔天伤口换药,48小时后拔除负压引流,术后第1天即可进行髋、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2周拆线后拆除石膏,进行足踝部功能锻炼。术后6周更换为行走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术后3个月摄片明确骨折完全愈合后可完全负重。
本手术的关键在于双切口的选择,单纯内侧切口往往可能无法明确距骨颈外侧复位情况,从而存在内翻及旋转可能,导致术后畸形愈合,而双切口可有效避免此类问题。此外,对于严重粉碎的距骨颈骨折,单纯螺钉固定加压过程中可能导致骨折端进一步短缩,造成畸形愈合,而采用微型钢板桥接固定,可有效维持距骨长度,避免短缩畸形。
PART TWO

距骨体骨折
距骨体是距骨关节面最为集中的部位,其骨折发生率占距骨骨折的13%-23%。该骨折缺血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高,前者为25%-50%,后者约为50%。
一、适应证:
1.移位超过2mm的距骨体骨折
2.保守治疗失败者
3.患者功能要求高,需早期进行康复及活动者。
二、操作步骤:
1.对于距骨体内侧或中部的骨折,可采用内侧弧形切口。显露内踝后,以微型摆锯行内踝截骨,注意截骨最后步骤应以骨刀完成。翻转截骨块后,即可暴露骨折端。
2.对于骨折位于外侧的患者,则需采用外侧直切口暴露外踝(图2C)。暴露后行腓骨远端“Y”形截骨(图2D),沿距腓前韧带和后韧带方向向两侧掀开截骨块后,即可暴露骨折端。
图2 A、B 术前摄片明确距骨体骨折
图2 C 外侧直切口暴露外踝
图2 D 腓骨远端外侧“Y”形截骨
3.对于距骨体后部骨折则通过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显露。
4.清理骨折端血肿及碎骨屑后,直视下复位骨折端。对于压缩的松质骨部分,予以抬高复位压缩骨块后,下方取松质骨填充支撑。若骨折端粉碎存在骨缺损,同样需松质骨植骨。
5.对于存在中间骨块者,既往常采用“遗失”克氏针技术固定,但术前需充分告知患者终身留置克氏针的相关问题。随着内植物技术的发展,现多采用可吸收棒固定中间骨块(图2E)。
图2 E 复位后克氏针临时固定,中间骨块用可吸收棒固定
6.复位后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下明确复位效果后,根据骨块大小情况置入1~ 3枚空心钉固定;对于骨折粉碎者,可采用微型钢板桥接固定维持长度。
7.透视明确距骨体部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满意后,对于行内踝截骨者:复位内踝截骨块后,置入两枚空心螺钉导针,透视明确内踝复位及导针位置满意后,沿导针方向置入2枚4.0mm空心螺钉;对于外踝截骨者:复位外踝截骨块后,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于前外侧置入1个2.7mm微型钢板系统固定前方截骨块,于后外侧置入一块2.7mm或3.5mm钢板固定后方骨块(图2F),透视明确截骨端复位及固定效果。
图2 F 外踝截骨端双钢板固定
8.最终透视明确复位及固定效果后(图2G、H),冲洗伤口,留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伤口。
图2 G、H 术中透视明确骨折端及截骨端复位、固定良好
三、术后处理:
术后短腿石膏托固定2周,隔天伤口换药,48小时后拔除负压引流,术后第1天即可进行髋、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2周拆线后拆除石膏,进行足踝部功能锻炼。术后6周更换为行走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术后3个月摄片明确骨折完全愈合后可完全负重。
距骨体骨折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治疗距骨颈骨折的内、外侧双切口对于显露距骨体骨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常常需要行内、外踝截骨,具体截骨方式应根据骨折位置决定。此外,行外踝截骨时建议采用“Y”形截骨,从而保留距腓前韧带及后韧带,避免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

来源:《实用足踝外科手术技术》、百度文库,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