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唱响《牧羊曲》的纯真年代
电影:《少林寺》
类型:动作
导演:张鑫炎
主演:李连杰、于海、丁岚、计春华、于承惠
上映时间:1982年
奖项: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武术指导;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特别奖
1982年,由李连杰、于海、丁岚等主演的内陆功夫电影《少林寺》公映,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61578014元的票房纪录。至今,仍是电影票房史上的奇迹。
电影《少林寺》讲述了隋末乱世之中,隋将王世充叛变割据一方实施暴政,其侄子王仁则残酷虐待修建河防工事的百姓,义士“神腿张”因反抗被杀,其子小虎偶然逃至少林寺被救,拜武僧昙宗为师,法号觉远。觉远外出时偶然搭救了被王仁则围剿的李世民。王仁则举兵向少林寺兴师问罪,昙宗战死,众僧力竭之际,李世民率兵攻陷洛阳,解困少林。觉远大仇得报,感念师父洪恩,受戒为僧。
上映近40年后,如今再看《少林寺》,仍然很受震动。影片贵在一个“真”字。它讲述了一群普通人团结起来反抗压迫、伸张正义的血性故事,电影本身也是一部自然文化纪录片,展现了中岳嵩山的寂静深林、千年古刹,充满自然文化底蕴。
片中的演员基本都是真功夫,拳拳到肉,大篇幅的打斗场面,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效,各具特色的少林功夫,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少林武僧形象。尤其是觉远和牧羊女白无瑕之间美好纯真的感情十分挚诚动人,觉远十七八岁,英气十足,充满阳刚之美,而在少林寺山下唱着《牧羊曲》的少女白无瑕则体现了女性的柔美聪慧,两者刚柔相济。
《少林寺》故事矛盾的焦点是觉远。觉远意外闯入少林寺,激化了少林弟子与暴政者之间的矛盾,也是百姓与暴政者的矛盾。王仁则兴兵少林,佛门弟子面对突变,方丈选择宁死不退,而一些出家人却着人相,犹豫不决,想要明哲保身,此番耐人寻味。对觉远本人来说,他需要在一场彻彻底底的暴动中完成一次人性的锤炼,杀父之仇?少林恩情?男女情爱?他要做出最终的选择,而这些与他相关的情节中,哪个群体与他灵魂产生过最深的震动,他就会偏向哪一方。
朝代更迭时,群雄逐鹿,究竟哪家胜出未可知,当时的人们必须做出一个选择,不选也要被迫选择。历史就在那里,只是人们站在历史的不同角度看到了不同的历史侧面而已。
南怀瑾讲: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这一番概括非常形象有趣。乱世之中,佛家广开方便之门,成为许多走投无路的百姓的“避难所”,一些人本是被逼无奈出家混条活路,他们身上人性的成分多一些,佛性少一些。少林寺给了他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庇护帮助,同样的,少林寺僧人也用生命捍卫这片净土,维护这种精神力量,这是一种最朴素且广泛存在的人性。
片中有一场戏就把佛性和人性的冲突摆到了明处。夜里觉远在寺外烤肉,引来一众师兄弟,昙宗笑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于是,集体破了荤戒。
据说这句话出自《济公李修缘》道济禅师,后半句很重要却不太为人所知,原文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若辩论禅机,我是没有资格的,不过讲到这里,想起释迦牟尼“荡除令净”的故事:
佛叫弟子清理浴室里的环境,比丘在清理时看到浴室里因为潮热的原因生了一堆虫子,问佛陀该怎么办?佛说:应荡除令净。
窃以为,清规戒律是帮助祛人心的,若执着于戒条,不符合自然社会常态,不算是同化于佛法。虽然佛家慈悲为怀,接纳众生,但毕竟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而非世人逃避现实的退路,个体要有自我觉察,若仍为人心所惑,亦不是同化于佛法。
从现实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值得多刷几遍,电影《少林寺》把仅属于那个年代的纯真笑容和真挚情感印刻在胶片上,封存了当年很多人的美好记忆,如今更是寄托了许多老观众心中对那个山清水秀的纯真年代的向往。
电影·读书·走走看看
请关注公众号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