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将应该如何排名?
唐太宗时期,“人才济济,文武兼资”。
这些一流的人才辅佐唐太宗,开创盛世。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曾令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做“二十四功臣图”。从此,“凌烟阁功臣”成为贞观贤臣的代表人物。
不过,当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非以功劳大小排名,而是以他们担任过的最高官职排名的。
一则最高官职大小并不代表功劳大小、才能高低,二则死后赠官一般会远高于生前职务(死者为大),因此,其排名虽然“官方”,但并非“不容辩驳”。
比如:后来位列“武庙十哲”,为历代所推崇的李靖、李勣,排名都不高。
李靖的排名只在第8,位在尉迟敬德之后,而李勣排名只在倒数第二,差一点就进不来了。
当然,功劳、才能,虽是评价人物最重要的标准,但评价主观因素较多,很难说清楚。
因此,即便是唐太宗本人,也只以最高官职大小排名,以避免不必要的抬杠。
既然唐太宗都只能如此,后人的观点当然也都是个人观点,不可能权威了。
因此,作为历史爱好者,我所做排名,也完全是个人看法,其目的只是借此机会与各位一起探讨贞观朝的历史。
武将、文臣之分。
其实,不光是功劳大小难以明确说清,即便是文武之分,也并非如楚河汉界般清清楚楚。
张孙无忌是公认的文臣,不过他也担任过将军职务;李靖虽是公认的武将,但也担任过宰相。
“出将入相,文物兼资”,在当时的顶级人才中极为常见。
不过,按照立功的主要方面(而非职务),文臣武将的划分仍然基本上可以划清楚的。
武将
1、李靖。
李靖是贞观朝最为杰出的军事家,这一点应当没有争议。
大唐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李世民的赫赫武功为世人所共知。
不过,李世民主要扫荡的,其实都是北方的势力,至于广大南方地区,则多为李靖所平。
李靖自四川出发,灭拥“胜兵四十万”的萧铣,又在岭南连下九十六州,“岭南悉平”,并讨灭盘踞江淮的辅公佑。
尽管当时主帅是宗王李孝恭,但其主要作战,皆出自李靖之谋。
对此,李渊称赞:“古代的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比得上李靖”!
当然,李靖最大的“神迹”,还是在对东突厥、吐谷浑的战争中。
面对大唐在东北亚的主要争霸对手东突厥,李靖3000精骑深入敌境,“克定襄,威振北狄”,会和众军后,又一路追击,生擒颉利可汗,一战灭东突厥。
其后,李靖又率领4万众,长驱直入,历时半载,讨灭吐谷浑。
连续讨灭强大对手,李靖都只用了很少的兵力,很短的时间。
自古以来,对外大举用兵,国内生产难免会受到影响,太宗朝能在不影响国内生产恢复的情况下,迅速建立“天可汗”的伟业,与李靖天才的军事贡献是分不开的。
2、李勣。
李勣,与李靖是唐朝“唯二”长期位列后世“武庙十哲”的人物。
作为“徐茂公”的原型,早在投唐之前,他的经历就已足够丰富、传奇,此处不详述。
投唐后,他既与李世民、李靖先后配合作战,讨灭王世充、窦建德、辅公佑,也曾独立领军,讨灭徐圆朗。
其后,李勣与李靖双剑合璧,一起完成了生擒颉利可汗,讨灭东突厥的神作。
在对薛延陀的战争中,李勣挑选精骑6000,深入追击,并在诺真水之战中,打破薛延陀军,斩首3000级,俘获50000余人及15000匹马,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在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之战中,李勣以声东击西之法,灵活用兵,连续攻取盖牟、白岩等城,杀敌数万。
唐太宗去世后,李勣又挂帅,生擒高句丽王,灭高句丽。
令隋唐几代雄主头疼的高句丽,终于扫灭!
3、侯君集。
如果说李靖、李勣排名在前没有什么争议的话,后续排名就“见仁见智”了。
侯君集,曾跟李靖学习兵法,其用兵风格也依稀有李靖的风采。
在讨灭吐谷浑的作战中,侯君集、李道宗所率的西路军深入无人之境,在盛夏而霜,山多积雪的险恶环境中转战2000余里,又折师而还,在大非川与李靖会和。
可以说,讨灭吐谷浑之战,侯君集一路深入,摧毁了吐谷浑分散在各地的潜力,是灭国的关键。
其后,侯君集又统帅了灭高昌之战。
当时,长安与高昌王城相隔7000余里,其间有2000余里的沙漠。高昌王以为唐军无法克服补给问题,兵多则粮草不济,兵少则无法成事。
侯君集巧妙部署,长驱直入,与焉耆联兵,一举讨灭高昌。
后来,侯君集因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被杀,但唐太宗念其功劳,仍然将其列于凌烟阁之上。
如果不是卷入政治漩涡,侯君集原本可以有更大作为,稍微有些可惜。
4、李道宗。
唐太宗曾评价:如今的名将(李靖之后),只有李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李勣、李道宗,不会大胜也不会大败,薛万彻不是大胜就是大败。
可见,李道宗,以宗王之身,其将略与李勣、薛万彻相类。
与前面三位不同的是,李道宗一生征战,多为一路主将,缺乏独立领导一次大规模战争的经历。(没办法,前面摆着几尊大神)
唐初的几次作战,讨灭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征高句丽,李道宗都有参加,且都立下功劳,但都不是主帅。
不过,他自领一路时,往往以宗亲之尊,执行最危险、艰苦的任务,并能取得胜利。
5、薛万彻。
薛万彻早期的经历不太好。
在与刘黑闼的作战中,他兵败被俘。
其后,他又站在太子建成一系,并在玄武门之变时奋力与秦王府作战。
不过,在跟随唐太宗后,他的表现确实杰出。
在讨梁师都之战中,突厥援兵来救梁师都,唐军稍退,薛万彻奋力横击突厥军,大破援军。
讨灭东突厥之战,薛万彻随李靖作战,追到塞北而还。
讨吐谷浑之战的赤水之战中,薛万彻被伏,他奋战不止,受伤步战,坚持到援军到来,一战俘斩名王数十人,获杂畜二十余万,基本摧毁敌军主力。
而在对薛延陀的诺水真一战中,薛万彻率数百精骑绕至敌后,俘敌马匹,促敌军心大乱,使唐军赢得对薛延陀的决定性一战。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失败后,改取游击骚扰战法,薛延陀独领军渡海出击,连克名城,连破敌军数万,凯旋而回。
可惜,到高宗朝,薛万彻卷入房遗爱案,被斩。
6、阿史那杜尔。
唐太宗认为薛万彻与李勣、李道宗是李靖之后的良将。
李靖则认为:薛万彻不如阿史那杜尔以及执失思力、契必何力。
阿史那杜尔,本为突厥人,在与薛延陀竞争失败后,归顺大唐。
归唐后,阿史那杜尔率军参与灭高昌、征高句丽之战,屡立战功。
讨灭薛延陀的最后一战,平定漠北,阿史那杜尔与李道宗是主要将领。
其后,阿史那杜尔挂帅,平定了西域大国龟兹。
平定龟兹,使西域震动,使大唐在与西突厥的西域争夺中占据优势,为后来灭西突厥打下了基础!
7、李孝恭。
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孝恭名列第二,仅次于长孙无忌,在武将中排名第一。
在大唐统一战争中,李靖多为他的副手。
尽管李孝恭的功绩几乎被李靖所掩盖,但李孝恭的帅才也是毋庸置疑的。
平定蜀地,造船练兵,安抚地方,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展开的,作战时,他能重用李靖,并在不听李靖意见失利时能豁达认错,又能在出现不吉利的事件时以豪言激励,从各方面看,李孝恭本人的帅才也是不容质疑的。
8、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在凌烟阁中排名第7,在李靖之前。
尉迟敬德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历,不过,他有多次救主之功。
在讨王世充、刘黑闼时,尉迟敬德屡屡在关键时刻出现,救下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杀李元吉,又代甲“护卫”李渊,为李世民登基立下汗马功劳。
不过,在贞观年间的边疆战争中,尉迟敬德虽地位尊崇,但表现不多。
与尉迟敬德类似,
9、程知节、秦琼。
与尉迟敬德类似,程知节、秦琼的功劳也多在开国战争中。
贞观朝,两人地位尊崇,但战功不多。
高宗朝时,程知节曾率军征讨西突厥,但表现糟糕,遭遇大败。
10、苏定方、薛仁贵等。
苏定方、薛仁贵,其功绩多在高宗朝。
不过,贞观朝时候,两人已经崭露头角。
在突袭颉利可汗的作战中,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先锋,直袭颉利大营,导致颉利未战及崩溃。
不过,此后几十年,苏定方似乎消失于史籍,或许与突袭颉利后纵兵掠夺有关。
高宗朝时,苏定方才大展宏图,他统帅军队,灭西突厥、平葱令、夷百济、征高丽,“前后灭三国,皆擒其主”。
薛仁贵在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之战中脱颖而出、大器晚成。
高宗朝时,薛仁贵破九姓铁勒、破突厥、征高丽,留下了“三箭定天山”、“脱帽退敌”等典故。
除此之外,郭孝恪、高侃、契必何力、执失思力等名将也各有杰出战绩。
文臣
1、长孙无忌。
初唐贤臣中,长孙无忌未必是才能最突出的一个,也不是道德最高的一个,但他的影响确实在其他所有人之上。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一度被太子压制,身边心腹幕僚只有长孙无忌一人。长孙无忌在玄武门的策划、组织中表现突出,被定为“功劳第一”。
贞观朝,他久居重任,定《唐律疏仪》,奠定唐朝法制根本,又在官制、分封等重大问题上提出重要建议,为贞观之治立下大功。
只是,长时间居高位,权力斗争过多,最终他倒在权力斗争中。
2、房玄龄。
房玄龄在秦王府10年,替李世民联络英雄、管理事务。
李建成忌惮他,设法将他调离秦王府。玄武门事变前,房玄龄穿道士服偷偷回来,参与政变谋划。
唐太宗即位后,房玄龄位列宰相,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他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任人之长,使贞观朝的人才开明、活跃。
3、杜如晦。
杜如晦,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
早在秦王府时,他就以“军国多事,剖断如流”著称。
玄武门之变中他的表现,与房玄龄类似,“如晦与玄龄功第一”。
贞观朝,他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兼吏部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当时的台阁制度、典章文物,都是房、杜所定,为贞观朝的政治清明打下基础。
4、魏征。
魏征原为太子系人物。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他厚加礼异,任用。
魏征以其忠直,闻恶必纠。与李世民一起演绎了一段“主明臣直”的典范。
唐太宗曾说:贞观以前,跟我打天下时,不畏艰险,助我称雄者,首推房玄龄;贞观以后,尽心辅佐,使我成就今天功业者,唯有魏征!
5、王珪。
与魏征一样,王珪也曾是李建成的人。
归唐太宗后,王珪也以直言,赢得了李世民的尊敬、重用。
后来,王珪与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同知国政。
其中,在发展农业,处理用兵与农时,以及政体问题上,王珪眼光独到,处置妥当。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被后世并称为“初唐四大名相”。
2个秦王府旧人,2个前政敌旧人,太宗用人不拘一格,推心置腹,可见一斑。
6:温彦博、戴胄。(并列)
唐中兴之臣李绛后来曾说: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抓大局的;魏征、王珪“规谏阙失”,找问题的;李靖、李勣带兵征伐的;而温彦博、戴胄是“弥缝政事”的。
没有人“弥缝政事”,这个领导班子也不完整。
有一件事说明了“弥缝政事”的重要性。
李世民曾表示:官员伪造资历的,如果不自首,一经查出,立刻处死!
后来,有官员查出伪造资历,交给戴胄。戴胄把他们流放了。
李世民大怒:我说了要处死,你怎么只判流放?
戴胄答:你如果直接下令处死,我就照办。你现在交给我办,我就按照律法办理!法律是国家的根本,我不能因为陛下一时气话而坏法!
唐太宗欣慰:朝廷执行法律有失,你能依法行事,那还有什么好担忧的!
“弥缝政事”,虽不如犯颜直谏来得激烈,不能给后人留下津津乐道的故事,但却真正保障了法度的执行,国家政事的正常运转!
8、岑文本。
岑文本,未列入“凌烟阁”,颇为遗憾。
当年,李孝恭用李靖之策,长驱直入,一举取江陵。
然而,由于直取中心,萧铣余部实力仍很强,而荆州民又未附。
岑文本提出良策,使唐有效统治了荆州地区,并使萧铣余部闻风而降,为唐迅速平定南方立下大功。其治乱之功,不比征战之功小。
太宗朝,岑文本执掌机密,是太宗治理天下的心腹。
太宗能全面掌握天下情况,太宗意思能得到贯彻实施,岑文本都功最大。
9、虞世南。
虞世南,早期与房玄龄在秦王府同掌文翰。
李世民年纪轻轻就军政事务繁忙,仍需从古代帝王得失中学习经验教训。
虞世南以其渊博学识,成为李世民获取古代帝王得失的良师益友。
李世民每每从事务中闲下来,就要找虞世南“共观经史”。虞世南每次论史都“必存规讽”,使李世民有所得。
李世民作天子日久后,时有自满懈怠之意。
虞世南每每都能规劝,使李世民克服懈怠之情。
李世民曾叹息:如果人人都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治?
李世民能时时以前代兴亡为戒,虞世南的影响很大。
10、马周。
马周本“舍于常何之家”。
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时,马周就给常何代笔。
太宗觉得常何一个武人,写得这么好,十分奇怪,就去问,一问就问出了这么个高人。
马周为人有魏征遗风,所言多能匡正朝政。
此后,马周又为监察御史、吏部尚书等职,处事公允,为贞观朝吏治严明立下功勋。
贞观朝成为盛世,与其“人才济济,文武兼资”,是分不开的。
当时的武将,即便早已是统帅千军万马的主将,或带少许精锐长驱直入,或深入不毛,克服恶劣自然条件行动,不惧生死。
当时的文臣,或犯颜直谏,或执法如山,即便最后遇罪,也不是因为经济问题。
武官不怕死,文官不贪财。
贞观朝的盛世,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