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五)
浅谈诗歌(五)
文/杨金堂
五、语言的修辞
1、押韵平仄
押韵是一种语言修辞方式,押韵的目的是借助韵脚有规律的出现,增加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也许有人会问: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的是现代诗而非格律诗,为什么要谈押韵和平仄呢?首先我要说的是:在我们写现代诗的基础上,说不定哪一天会去涉猎律绝。另外重要的一点,在我认为:现代诗虽然对韵律可有可无,但我却主张用“韵”是最好的。或许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在咱们繁峙的文化圈里,也曾经有过许多爱写诗的人,他们和我讨探关于用不用“韵”的问题,好多人都赞同:有“韵”更好。
我们常常看到有文友在群里发上“打油”诗来,七绝和五绝的格式,不用讲究平仄,但尽管是这样,一样是要讲究押韵的。就像民间的顺口溜也要讲韵,因为有韵才顺口,只有顺口了才叫顺口溜。
对于现代诗的韵需不需要,估且先不要下定义,在这里谈一下,想用的就用,不用的一样能写出好作品来。
传统的诗韵和词韵是不大相同的,这里的“诗”是指格律诗。而对于现代诗来说,要求比较宽松的多,临韵、近韵都可以用,只要读着上口就行。“十三辙”就是将汉字的韵脚分为十三类。其韵名为:中东、人辰、江阳、言前、花发、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这个十三韵辙表我记得在群里发过,好多人当时都说收藏了。
对于格律诗来说,用韵比较严格,比如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就是“冬”与“东”都不在一个韵部里。可是写现代诗就完全可以把它们用在一首诗的韵脚里。还有就是写歌词讲究“张口音”“闭口音”,它讲究的是唱出来的声音,够不够响亮,气息能不能完全发出来。比如“们、喷、奔”等等,这就属于闭口音。在发音的时候上下唇是闭着的。
现代诗没那么多讲究,因为“诗”作为朗诵的时候很少,大部分的都是在看、阅读。比如《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这个来字便属于“怀来”韵。所以接下来便是“风采”、“气概”、“大海”、“情怀”这都在一个韵脚上。
“……荒漠里\把盼望熬成惆怅\燕子的第一声鸣叫\唤醒了张望\久久与你对视\生怕相忘\来了 终于来了\枝枝娇艳 朵朵芳香\那一片纯洁的白\好像婚礼的盛装\那一枚枚盛开的花朵\好像是待嫁的新娘”(拙作《杏花开了》)。这里的“怅、望、忘、香、装、娘”都是“江阳”韵的同一韵脚。
因为咱们不着重谈格律诗,所以平仄就不细述了。
2、对偶、排比
对偶,是用对称的字句,增加文采和表现力。上下两句意思相对或相反,这些,咱们“楹联”群里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黄石奇《爱的奉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
排比,是让几个句式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语意相联的句子接连出现,以增强气势和感染力,所谓“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花噎满喉\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曹雪芹《红楼梦》)。“是谁从梦中惊醒\带着满目的泪痕\是谁敲响了晨钟\在佛前讨下缘分……”(拙作《相思的痛》)。“不知从何时起你走进我心中\让我的心海一片混沌\不知从何时起脸上没了羞红\放下矜持留住深情……”(拙作《情殇》)。“撑一把油纸伞\是否就能走进你的浪漫\摇一叶乌蓬船\是否就能感觉你的缠绵\吹一支竹笛\是否就能听懂你的渔舟唱晚\点一盏渔火\是否就能温暖你的无眠”(陈道斌《江南》)。
3、顶真、拈连
顶真,多是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以借出事物的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也使语言更加顺畅、别致。例如:“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李海《弯弯的月亮》)。“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爱心是光\照溶寒冬的雪\爱心是雪,滋润土地的水,爱心似水,形成无边的海,爱心似海\包容一切过错。”
拈连,就是说到某一事物时,顺势拈来另一事物,连带说出。例如“种瓜的得瓜呀种豆的得豆\谁种下仇恨自己遭殃”(塞克《二月里来》)。“大漠孤烟剪不断\剪断了缠绵\热血豪情金不换\换一段情缘”(宋小明《秋水长天》)。“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再比如:“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从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前文的“承担战争”“承担艰辛”是正常的搭配,在末句中,构成拈连的两个词语:“承担”和“离情”间的搭配。孤立地看是不合常规的,没有前面两句,这一句就不能成立。
关于“顶真”和拈连,或许我们平时也能写到,但我想大部分的时候用的不是太多。在这里从修辞的角度浅释几句,在我们大脑里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就行了。
4、复沓、反问、设问
复沓又叫复句,指句子与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按形式可分为:词语反复、句子反复、段落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等。
复沓句是将部分词句反复、咏唱,形成一种回环美。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在《木兰诗》里“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就是修辞中“复沓”的句子。
反问是一种修辞方法,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式表示肯定。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反问句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肯定的,相当于“明知故问”。比如:“难道只有你们懂诗的人能活\我们这些不懂诗的人就不要活了吗?”这就是一个反问句,但这样的问句根本不需要回答。因为它的唯一的、肯定的答案在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那就是:“无论懂不懂诗都能活”。再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
“缝隙间\窥视狭小的空间\颤栗到抽搐的知觉\触动着身体的每一根神经\为什么心会淌血\为什么总是躲在草丛\舔着伤口\独自呻吟……”(拙作《情诗王子的悲哀》)。
总之,无论反问也好、设问也罢,无非就是为了增加语句成份或者说更加突出意象。还是那句老话:写诗需要注重修辞,但却不要刻意。尤其在“写”的一开始,不要因为修辞而影响了整体的立意,形成一种无血无肉、无灵魂的一张废纸。
(待续)
文字编辑:马逢青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