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的立国战争,打败奥地利,俾斯麦深藏功与名

​​1866年的萨多瓦战役使普鲁士成功地取代了奥地利成为统治德意志各邦国的霸主,同时向世人展示了利用铁路运兵和依靠电报维持长途通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证明了后装线膛枪的杀伤力要远远超过传统的前装线膛枪。

一、普奥之间的矛盾

拿破仑战争时代结束后的50多年里,欧洲各国为确立自己国家人民和疆土的同一性而各自努力奋斗,众多的小城邦和小王国纷纷寻求彼此的联合以取得政治上的保护和经济上的发展,普遍来说,这些邦国的统一和联合都是以自身的种族和语言作为划分标准的。

经过长时期的混战,普鲁士与奥地利逐渐成为17世纪以来两大主要竞争对手,他们为争夺德意志各邦国的统治权纷争不断,尽管两国曾一度联手共同对抗拿破仑,但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彻底失败后,两国就再度回到了敌对状态。普鲁士试图将所有说德语的邦国全部收归自己的统治之下,而奥地利则希望建立一个包括说德语、匈牙利语、斯拉夫语和意大利语等各邦国在内的相对松散的统一联邦。

到了19世纪中期,奥地利已经拥有了欧洲大陆最为强大的军事机构,拥有超过700门线膛炮。这种大炮是当时欧洲最为先进的武器,无论在任何一种地形险峻的战场上都能拥有较高的命中率。不过,奥地利尽管配备了如此先进的大炮,但士兵手中的武器却依然是落后的前装线膛枪,奥地利统帅认为先进的后装线膛枪过于浪费子弹,弹药供应系统无法满足如此大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奥地利人坚信步兵最好的作战方式是近距离的肉搏战,刺刀要比子弹有效得多。

奥地利人越来越得意于自己的优势,而普鲁士人则在默默地扩充军队,并在步兵军团中配备了先进的后装线膛枪,这种步枪因其撞钟如针管一样细,故又称为“针管枪”,子弹发射速度比前装线膛枪快5倍。更重要的是,步兵可以采用卧姿装填子弹,这比必须以站姿和跪姿装填子弹的前装线膛枪更节省时间。

此外普鲁士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高级军事人才,他们采用先进的铁路运输方式来运输军队和武器装备,将新近发明的电报系统综合地运用于军事情报系统,从而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网。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俾斯麦和普鲁士人已经做好了相当充分的备战,不过一切都悄无声息,丝毫不被人察觉。

二、俾斯麦先发制人

1864年,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率领大军入侵并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德意志邦国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早先,奥地利曾宣布这两个邦国为自己管辖,于是向普鲁士提出和平解决此争端的请求,但却遭到拒绝。1866年6月4日,奥地利正式向普鲁士宣战,由于当时的欧洲军事观察员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普鲁士军事力量的发展,所以绝大多数人认为奥地利近百万大军一定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同样说德语的“兄弟”普鲁士,其实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奥地利随时可以调动的军队只有32万人而已,这个数字甚至比已经在战场上拉开阵势的普鲁士军队还要少几千人。

截至战争打响之后的第二周,普鲁士军队统帅赫尔穆特·冯·毛奇率领军队先后征服了萨克斯、黑塞和汉诺威,随后毛奇继续向萨克森发动进攻,迫使2.5万萨克斯士兵向后撤军,直到20万奥地利士兵赶来援助,统领全军的是奥地利统帅路德维格·冯·贝内德克,双方几经周折后最终相遇。

奥军统帅贝内德克决定移师克尼格雷茨,因为那里的地形对奥地利人的防御非常有利,然而他们还未赶到目的地,普鲁士人就在位于布拉格东北65英里易北河附近的萨多瓦赶上了奥军。7月3日清晨,贝内德克匆忙建起了一道7英里长的弧形防御工事。此时普鲁士的毛奇并没有急于展开进攻,他在等待比自己军队人数多出三分之一的第2集团军的到来,但是由于电报线路的中断,第2集团军并没有及时接到增援毛奇大军的命令。

于是,奥地利军队利用人数上的优势率先展开了进攻,他们无所畏惧地冒着普鲁士人针管枪的射击,眨眼间就冲到了普鲁士军队面前,用刺刀展开肉搏。此时,毛奇正与普鲁士国王成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在附近的山坡上观察战场上的局势——国家重要领导人如此聚在一起近距离观察战事在历史上还并不多见,当时普鲁士国王威廉正向毛奇征求撤退计划,而这位将军却回答道,“我们是决不会撤退的,我们要为争取在这里建立普鲁士政权而奋战到底。”

三、奥地利的战败

可奥地利人没得意多久,胜利天平就再次向毛奇这边倾斜过去了。没过多久,普鲁士第2集团军就及时赶到了,并开始向奥地利大军右翼发起进攻,这支刚刚加入战斗的部队利用先进的后装线膛枪成功阻挡了奥地利人的进攻,而奥地利人却屡次试图缩短与敌人的距离展开肉搏战,战场上很快就堆起了奥地利士兵的尸体,到处都是垂死呻吟的伤员,他们最后全都成了普鲁士人枪口下的牺牲品。奥地利统帅贝内德克亲自率领骑兵再次发起冲锋,最终倒在了毛奇带领的普鲁士步枪兵和骑兵队的铁蹄之下。

到了下午3点,残余奥地利士兵全线撒退,驻守在易北河渡口的奥地利炮兵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避免了全军覆没,但尽管如此,奥地利毕竟是战败了,萨多瓦战役使奥地利损失了4万士兵,其中2万人沦为战俘,而普鲁士则仅仅损失了9000人。普鲁士军队曾一度追击撤退的奥地利士兵,但普鲁士统帅最终达成一致,与其和奥地利敌对到底,还不如争取与之联合

1866年7月26日,奥地利与普鲁士达成停战协议,8月23日正式签署和平协约。尽管后来双方仍然就统一德意志问题发生了一系列冲突,但自从奥地利人在萨多瓦战败之后,俾斯麦与普鲁士就始终牢牢占据了整个战事的上风,并最终将德语各邦国统一为德意志帝国。

四、结语

萨多瓦战役预示了未来军事化武器的技术进步。普鲁士步兵向世人证明了后装线膛枪的巨大杀伤力,奥地利军队则出色地发挥了命中率较高、射程较远的后装线膛炮的威力。这场战役还将普鲁士推向了世界军事强国的前列,战役的结局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加强并巩固了某些联盟的同时也改变了许多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场战役为世界带来了一个统一的德国,开辟了欧洲各国军事发展不均衡的局面,由此导致了下个世纪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参考资料:《德国史》、《欧洲战争全纪实》、《普鲁士战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