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业恒丨光辉起点文家市
光辉起点文家市
作者:张业恒
2021年6月3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我和井湾子社区全体党员一起去追溯中国共产党早期跌宕起伏、金戈铁马的一段历史,以此来激励我们的初心,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当大巴车驶上长浏高速,乌黑的天空让前进的车辆都打开了耀眼的前灯,滂沱的大雨泼向车窗,车前的刮雨板不停的忙碌着,司机稳健的开着39座的高等级旅游车带我们奔向前方,来到中国革命的起点——浏阳文家市。雨过天晴,英雄的小镇经过大雨的洗礼,空气显得格外的清新。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这个小镇因为发生过一件重大事件而名扬天下。94年前,毛主席领导秋收暴动失利的三路人马,在这里集结会师,由剩下的1500名官兵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转向罗霄,进军井冈山,上山割据。
会师地点设在小镇上的里仁学校。这是一座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四进两厢的砖木结构古楼。在院落两边墙上,还保存有“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政权”等内容的红字标语。斑驳褪色的字里行间,留下的是当年战士们用鲜血与土枪长矛共写的那页悲壮的历史。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秋收起义纪念馆”,一副巨型的雕塑伫立在大厅内,让我肃然起敬,身材高大,两边分头,凝神的毛泽东带领着他的战友们正准备向井冈山出发。
馆内一处壁框内,珍藏着一面缀有五星、镰刀、锤子图案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的红旗。这是向井冈山进军的第一面旗帜。它曾经是凛凛威风,猎猎飘展,召唤过多少劳苦大众云集麾下,干革命,求解放。如今,这面弹痕累累、功勋硕硕的战旗,被作为重要的革命文物供放在这里,风采依然。我从它的傍边走过,顿生敬慰。
在庭院内,有当年毛泽东的住房,屋内一把破椅,一张旧床,陈设极为简单。就在傍边有一间“大屋”——前敌委员会会议室。1927年9月19日夜里,毛泽东就是在这里,慷慨陈词,力主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引兵井冈山。
庭院内还有战士们歇息的住地,部队的伙房,都依旧重现。我细心地观览着,翻阅着这一页页过往的历史,思绪万千,感慨万端。
1927年,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痛也最为悲壮的一年。这一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曾面临过蒋介石屠刀生死存亡的考验与选择。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石破天惊地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27年9月20日,初升的朝阳照耀着浏阳文家市,工农革命军1500余人在里仁学校的操场上集合,举行会师大会。战士们围拥着穿一身老蓝布衣衫和一双草鞋的毛泽东,静听他作出发前的讲话:
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只要我们大家团结得紧,继续勇敢战斗,终能用小石头,打烂蒋介石的那个大水缸。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今天我们来追溯历史,缅怀先辈,为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汲取力量、永远奋斗,为的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的是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感悟,新的思考。
浏阳文家市,连着井冈山,连着遵义,连着延安,连着北京。在那个伟大的事件过去90多年后,今天我们井湾子社区全体党员相约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共同来打开这座永远的精神宝库,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路漫漫其修远兮,奋斗永远在路上。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我们来到文家市是为了追寻党史,致敬先烈,我们收获的必将是忠诚,是理想,是信念,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担当。
走出大气磅礴的秋收起义纪念馆,一轮耀眼的太阳把蓝天白云下翠绿掩盖的小镇照得分外明亮。
写于2021年6月4日星期五
文/张业恒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张业恒,笔名张旭,湖南澧县人氏。退休前为军工企业和大型电子工业企业工程师。现为长沙市老干文联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写作班学员。作品有散文集《情怀》;《2020年疫情期间作品集》;《2020年后疫情期间作品集》。有多篇作品在《湖南读书会文学微刊》、《乡土文学》、《金秋文学》、《城市记忆》、《红网》、《星城头条—艺术长沙》《枫叶见证》、《山泉》、《澧水嘉山》等杂志、学校校报、电子平台上发表。喜欢写作,喜爱文学作品。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