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和理想,都容不下一个诗人?

一、《资治通鉴》里,看不到李白

李白,

作为大名鼎鼎的人物,

在《资治通鉴》里,

却找不到踪影,

司马光,

对李白只字未提。

按照司马光的选择标准,

只记录那些,

影响国家兴衰成败、

影响社会安定繁荣、

影响百姓生活幸福的人和事。

一句话,

司马光认为,

诗人,

对于国家的兴衰、

对于社会的繁荣、

对于百姓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

可以忽略不记。

 二、《理想国》里,诗人被驱逐出境

柏拉图罗列了诗人的几条罪状:

1、诗人只是造假者,

诗人得到的只是影像和假象,

并不曾抓住真相、真实和真理;

2、诗作只是混淆是非,

诗作对于真理并无价值;

反而会混淆真相、真实和真理。

3、诗作逢迎和唤醒幼稚的人性,

诗作表达的是人性中,

幼稚的、蒙昧的、原始的、低劣的部分,

却摧残了人性中,

成熟的、理性的、高级的部分.

诗人可以描绘一件器物,

但他,

既不会制造它,

也不会使用它,

更不清楚支配这件器物背后的科学原理。

诗人对自然界、对社会、对精神的表达,

是虚假的表象而不是真相,

更不是真理。

诗人如同受伤之后的孩子,

只会,

痛哭不止、

嚎天叫地、

淋漓尽致的发泄。

而不是像成年人那样,

尽快,

调整心情、

正视现实、

求医问诊做治疗。

诗人,

唤醒并抚育了,

人类灵魂里的薄劣脆弱的部分,

却扼杀了最宝贵的理性部分。

诗作,

只是取悦于灵魂中,

同样不理智的读者和观众。

大部分诗作所传递的东西,

都是虚的、假的、妄的、劣的,

是对真相、真实、真理的夸大、缩小、扭曲和混淆。

大部分的诗作,

都是精神的鸦片。

不是让人清醒,

而是让人麻醉。

不是教育培养,

而是怂恿教唆。

这样的诗作熏陶下的心灵,

必然是幼稚的、脆弱的、狂躁的。

因此,

柏拉图提出,

把诗人逐出城邦。

只有,

当百姓具备辨别真伪能力的时候,

才允许诗人重返家园。

与司马光相比,

柏拉图更犀利和彻底。

三、哲人、圣人与诗人

社会上有三类诗人:

1、宣扬虚假、宣泄幼稚的诗人

这样的诗人,

应该给予谅解,

包容其存在。

2、纹饰虚伪、美化邪恶的诗人

这一类诗人,

借用艺术的手段,

歪曲事实,

混淆是非,

用诗的语言,

歌颂伪的、恶的、丑的东西。

这样的诗人,

以诗的形式表达,

以美的名誉存在。

实际却是

失真、

伪善、

臭美!

3、传递真、传达善的诗人

他能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表达真情,

而不是矫情;

表达真实,

而不是虚幻;

表达真理,

而不是妄念;

表达真善,

而不是伪善。

先有真实,

才可能会发现真理。

发现了真理,

才会有接近真理的努力,

这个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完善”,

才产生了“善”。

不断接近“完善”的过程,

就产生了“美”。

真,

催生了善,

善,

催生了美。

真、善、美,

相辅相成,

三位一体。

这个时候,

才会出现,

真正的诗人,

伟大的诗人,

融哲人、圣人于一体的诗人。

武书剑

2021年3月27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