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圣地--娘娘山

娘娘山又名金娥山,位于西宁市大通新城。山顶有一座天池,每到夏季雨水旺盛之时,天池里水波荡漾,池畔蝴蝶飞舞,五色的斑斓,这便是西宁古八景中的“金娥晓日”。

这是入冬后第五次来娘娘山徒步。一是忙碌了一周,来娘娘山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放松一下;二是天气晴朗想去娘娘山拍照;三是高清、小蔡的孩子刚考完试,带孩子们到山野中去放松身心,锻炼体质。四是娘娘山有海拔最高的明长城;五是可以去冰洞徒步探险。

   青海八达岭 从汉唐至明清,长城一直被看作是抵挡外族入侵、戍边守土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自东往西的千里防线上,长城和青海境内与甘肃交界处的地方始终有着明显的距离。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大通县儒学训导问昙编著了《大通县志》一书,这是大通建县以来,有史可查的第一部地方志。这本书对大通的疆域有这样的描述:东至西宁,西至黑林口,南至长宁,北至凉州,东南至威远,西北至张掖,这样的疆域显然大大超出了现在大通县的管辖区域。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青海尤其是在西宁一带有没有长城一直存有疑虑。
   近年来经过众多专家考察后发现,数百年来,青海人一直生活在长城的脚下。
记者从青海省文物部门了解到,大通明长城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现存50245米东起大通与互助县交界的阎王边西止大通与湟中县的交界处。从老爷山过北川河,再从小石山至拱北岭,这一段的长城不仅集中了众多的敌楼、关城、营城、卫所、烽火台,而且还巧妙地与巍峨险峻的自然山体结合在了一体,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气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被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
  始于明朝  
    据清顺治时苏铣纂修的《西宁志》等史料记载,大通县境内的明长城是隆庆六年修筑的。在此期间,西宁近境经常受到游牧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俺答汗部属丙兔、火落赤、永邵卜等部落的威胁,“屡遭蹂践,不可胜计”。    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4年)西宁卫的军民齐心合力英勇作战取得了南川、西川两大战役的胜利。从此游牧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部落军事势力一厥不振,再也无力对西宁卫构成威胁。次年,西宁近境长城的修筑工程全部完成。    据《西宁志》等史料记载,西宁近境的长城“四万四千五百零七丈,计二百四十七里零九十四步”,而大通县的明长城自“娘娘山沙尔岭起,札板山下止,边墙、水关、山崖共四千四百三十三丈。内墙底阔一丈五尺,顶阔七尺,实台高一丈五尺,朵墙四尺,共高一丈九尺。斩山崖高二丈,随墙墩五座。随墙壕一道,口阔一丈,底阔七尺,深一丈八尺……”    湟中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青海省境内明长城主线分布在湟中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乐都县4个县;辅线则分布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贵德县4个县,多为关隘性质。


牦牛身后的明长城、老爷山、牦牛山、五峰山


晨雾中的大通县城


每次都在此合影


灌木丛中的明长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