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是在临什么

临帖,作为学习书法的首要途径,也是唯一途径,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临帖是每一个学书法者不可缺的功课,但要取得应有的实效,也不容易。有的人临了多少年,进步也不大。

临帖的意义到底在哪,临帖应该临什么?

临帖其实就是一个后人传承发展前人书法成就的一个过程。

我们之所以要临摹是因为经过千百年的淘汰,古人留下的一批精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用笔、结体、章法等诸多方面都摸索到了不少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许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书写法则,包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都体现在帖中

我们临帖,能够快速的把古人的这些成果变为我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帖一开始好像进步很慢。写起来自己也感到很憋屈,一点也不自由,但是逐渐逐渐的就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从长远上来看他就是一条捷径,而且是唯一的一条,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捷径了

只有通过临摹,我们才能地那些隐藏在古人碑帖中的规律性的东西把握住,才能逐渐走近古人、体味古人是如何结字、用笔、布白、用墨的。也可以说临帖是走进传统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临帖首先是学规矩,学规律。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则,这法则是古人创造的。当代一些名人,也是通过掌握古人的法则而有所成就的。而不是自己的创新。也没有别的途径。通过临帖掌握法则,具备一反三的能力,这是临帖的最终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古语中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说法。书法家黄伯思《论临摹二法》中谈到临帖时,用了一个比拟,即“若临渊之临”,便一下子把“临”的目的说的非常生动形象,且说到了问题的实质。真正的“临”的确是一种“受启发”式的,是为了最终焕发出我们内心的“生机”与“意趣”,不是“描摹”、不是“图解”,更不是情境的全景再现,而是另外意义上的“见微知著”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每一次临帖都应该是一种发现,得到应有的启示”。临帖不是拿起笔就抄,写得特别好的人,在临帖的时候,善于不断的研究、分析、试验、归纳,再试验、再总结,发现共性的东而,规律性的东西,就是必须遵守的规矩、原则。事实上,对于一位想在书法领域有所成就的书家来说,具有创造意识的书家而言,他临帖的过程要学打井“引水”,最终的目的是将地下之水源源不断地引发而出,而创作便是“源源不断的水”。

二是临笔法。“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赵孟頫认为,临学古人法帖关键在学古人是怎么用笔的。为什么呢?赵孟頫认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认为书法以用笔为第一位的,然后结字也要讲究,笔法从古至今是没有大的变化的。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位老书法家谈到临帖时说,光一个 “捺”他就研究了八年时间,才把一“捺”搞清楚,把写“捺”时臂、肘、腕的配合做到恰到好处,才写的和原帖一模一样。需要指出的是,临帖,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笔画的形态,而是要学会书写的动作、明白书写的过程。以动作为关键,而不能以形态为中心。要从古代的法帖中读出其运笔的过程。有的人是临帖多年,一直都在描画行形迹,不可谓不勤奋,但是方向不对,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临的时间再长,终不知笔法为何物。临帖中揣摩原帖的用笔动作,是我们临帖过程中首要关注的。

永字八法为: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这是不能简单的看成8个点画的形迹,更重要的他们都是运笔的动作。把用笔的动作作为临帖的一个目的。可能一开始很困难,不容易钻进去,但是经常琢磨,不断试错,时间一长。你的动作会越来越接近古人,形态上也会逐步与古人肖似,而且具有生机活力。

三临结字。碑帖中絕大部分的字,都是极其精妙的,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研究。不仅究其形,更需要通过形,学习到“法”,通过对“法”的掌握,归纳出结字理。

如临米芾的《蜀素帖》,就要发现他的一些结字规律,如左右结构,上下切割

上图'深'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之间的留白很大,有明显的开合关系。但是这个字如果上下分割,不难发现它还是一个空间上放下收,下边空间的笔画的密集度要高,上面的笔画疏一些。从中可以得到一个规律,左右结构的字,还可以按照上下结构的方式进行切割,形成一种上放下收、上疏下密的一种结体形式

四、临帖要临神彩。这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有些是书法者临帖时经常走入一个误区,就是一直盯着细节,哪里有一个小尖尖?哪里提了一下等等,从来不看整体的艺术感觉 没有把握一篇作品的神彩。没有抓住大感觉。

细节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之中,这会严重挫伤自己的自信心,也不利于尽快的进入到书法的让我抒发的规,

刚开始学书法,细节出不来也不要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细节会越来越接近原帖。就像打乒乓球只有大动作,过了关以后,你才会逐步的发展出那些小的技巧。

所以临帖要先抓大感觉,在把握住气息。再逐步完善细节,这是临帖的基本原则。

我们前边说了临帖注意细节,注意形似确实很重要,但是不管怎么强调这二点的重要性,整体的感觉仍然是第1位的。没有在临帖的过程中,把握住这种大感觉,自己的临帖就会逐渐沦为技术层面,缺乏活生生的气息。

高级的临帖过程应是“临帖如骤遇异人”,一下抓住范本的神采,并想方设法用自己的笔把这种特色表现出来。我们看到很多名师大家他们的“临帖”都不是太像原作,

董其昌临兰亭序局部

如董其昌所临的《兰亭序》、何绍基临写的汉碑,包括傅山、王铎的临帖等,其奥秘就在于他们的重点在学习这种神彩,而不具拘泥于笔画形状与位置。自信正在于此。不是写不像,而是在这种“骤遇”中只能感知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是一种“神似”,而不是那种世俗眼中的“形

傅山 草书临王献之《安和帖》轴 绫本 192cm×47cm 山西省博物院

王铎《临王献之愿馀帖》轴 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绢本,草书 197.5×50.5

(0)

相关推荐

  • 肖文飞 || 临帖就是教你“偷”东西

    一.临帖是盲目地崇拜古人吗? 二.为什么要像?怎么叫像?怎么去像? 三.主动临摹与被动临摹 四."想见古人挥运之时"及"与古人对话" 五.如何完成临摹到创作的转 ...

  • 书法不需要临帖,从来就是提笔就写!-薛宣林留言靓了

    著名画派2021-05-08 22:39:09 看看薛宣林自己的留言靓了! 1986年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斗胆题字.并且给以前画的精品作品正式题款.老师说:"你就把薛宣林三个字练好了会签名就 ...

  • 临帖诀窍

    临帖作为专业学习的主要手段,验证原理.体会经典.引领习作,为将来的创作积累素材.书法临摹如同画家写生,通过长期反复.多角度地与范本对话,熟悉并逐渐掌握书法创作相关元素,建立完整的创作形式体系,并最终形 ...

  • 临帖三步走

    学习书法,"摹"与"临",是传统的有效的练字必经程序.旧时代老师教小学生写字,总是先写"描红",然后临帖.当然,临帖才是学习书法的关键所再. ...

  • 大师的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要途径,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对于临帖的像与不像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启功先生临<渡海帖>一 有人说,临帖要忠实于原帖,最好一比一的临,你临的不像就是不像,不要美其名 ...

  • 水、元、看、永、泉、才、畔、详、笺、牒草书写法教你如何临帖

    水、元、看、永、泉、才、畔、详、笺、牒草书写法教你如何临帖

  • 这里有书法入门选帖的心得,临帖进阶时创作迷茫的方向

    今天聊聊关于临帖的话题,经常有书友问及初学临帖,选哪家的,推荐一下.毋庸置疑,临帖是书法入门的唯一方式,但是临哪家的却不是唯一的选择.选帖即审美的取向,自己去书店看,喜欢那家的就临那家的,书法史上有名 ...

  • 《母亲节》仰望天堂的母亲临帖《游子吟》

    <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今天又一个<母亲节>仰望天堂的母亲,心绪难平.临帖古诗<游子吟> ...

  • 崔寒柏 临帖其他要领和主副临

    初临时最好不要用软笔,太软会影响操控,还要花很多时间在控笔上,又要注意用笔的方法还要盯着结构就忙不过来了,效果也不是很好. 每临几篇字后最好留一张纸自己放开去写,写自己的感受,感觉到的东西就是学到的东 ...

  • 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作品欣赏(高清)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而流传下来的历代经典碑帖,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清晰.系统地反映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这些经典作品是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根基,也是汲取营养的源泉,为推动当代书法发展 ...

  • 临帖步骤和方法四结合

    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唯有勤临不辍,方得其法."临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是书法人终生的必修课. 那么,如何才能行之有效的进行临碑临帖呢?古人和今人对此都有很多阐述,有共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