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墓碑上只有6个字,却写满了心酸和感动
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有一个人的声音特别令人回味,他叫“单田芳”,国宝级的评书大师。可以说,在华人世界里,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方。不过,令人悲痛的是,单老在2018年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评书迷们的心中。
“且听下回分解”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单老一生只得过一次奖,那就是第七届牡丹奖“终身成就奖”,他在获奖感言中说,评委们在颁奖前做了很多研究,他们翻阅档案,发现我从21岁到78岁从没得过奖。可能是觉得我这个人太可怜了,就把奖给了我”。
看似自嘲的一句话,其实也是单田芳一生艰辛和传奇的写照,特别是他在去世后,墓碑上没有记录自己的名字,只是刻下了6个字“且听下回分解”,真是让人又心酸又感动,彰显了一位艺术家的风骨。
苦难磨砺人生
1934年,单田芳出身于辽宁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母亲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艺人,父亲是弦师。
时代的变化,家庭的离合,年少的单田芳早早扛起家庭重担,走上了说书的道路。单田芳的生活经历,也为他后来的评书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积累和素材。
1954年,他正式走上评书舞台,次年,加入鞍山曲艺团,他的技艺突飞猛进,事业蒸蒸日上——“依靠说书有了经济收入,也有了社会地位”,单田芳形容这是他的第一次新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单田芳事业中断,他被下放到农村,虽然苦,但是这期间妻子每天穿梭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给了他莫大的欣慰。
后来,他铤而走险地从农村跑了出来,成了一个“流窜人员”,这样的日子维持了4年。
十年未登舞台,还有人记得我吗?
1979年,经受了太多苦难的单田芳终于重返舞台了,因为整整十年没有在舞台上讲评书,单田芳的心情是又激动又难过,不由得感慨万分,那种复杂的心情可想而知。
他不免有些担心:时隔这么些年,还会有人记得自己吗,还有人愿意听自己说书吗?自己还能像以前那样讲出让观众喜欢的评书吗?
当他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以前说书的老地方一一“迎春茶社”时,刚一上台就被观众认了出来。
大家一起站起来,热烈鼓掌欢迎单田芳,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深深地感动了单田芳:他万万没想到,时隔十年,观众不但还认得他,记得他,而且对他还这么热情,心里百感交集,在台上忍不住泣不成声。
合下的观众也被他的激动心情所感染:有陪着他掉泪的,有给他鼓掌的,有喊他名字的,一时之间,“迎春茶社”溢满浓浓的温馨与亲切的气氛。
“飞出去的假牙”
开始讲评书,单田芳平稳了激动的情绪,这次,他给观众讲的是《隋唐演义》。
在讲到秦琼扔暗器一节时,也许单田芳太过投入,也许太激动,动作也太过用劲,竟然把嘴里的假牙给带了出去,就像秦琼扔暗器一样,假牙“噗”地一下飞到观众席前,引得观众善意地哄堂大笑。
见此情景,单田芳也忍不住笑了,但是他并没有停止,而一直坚持讲着评书。
前面的一位观众捡到单田芳的假牙后,交给工作人员拿去后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递给单田芳,单田芳把假牙重新安好,继续给观众说书。
人们看到他那认真专注的表情,无不为他的敬业精神感动,同时也理解了他多年未登台的激动心情。
那天,外面下着大雨,尽管天气恶劣,但是没有一个观众中途离开,大家一直坚持把评书听完,然后用掌声将他送回后台。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单田芳的评书“通俗而不庸俗,广博而不浅薄,有时苍凉悲苦,但善意绵绵,如日光流泻”。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评书《天京血泪》,听众多达6亿人次。有人统计,每7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在听他的评书。
20世纪90年代,单田芳成立了自己的艺术传播公司,将评书从广播、电视引入到更大的市场。
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
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评书也慢慢离开人们的视线。当无意中,从广播上再次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时,内心涌起的是一种真实的感动。
单老,童年岁月里因为有了你的声音陪伴,是那样的幸福快乐。如今,斯人已逝,音画长存,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