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设计者是谁?故宫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室宫殿,到现在,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气势宏伟,占地面积广阔,建筑精美,景色宜人,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浏览观光。可以说,故宫除了美丽的皇宫风景之外,更吸引人的当属其包含着的悠久历史文化。
作为居住过24位皇帝的皇家院落,这里曾经是皇家举办大典、会见群臣、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场所,更是皇帝以及其家眷、妃嫔们生活和游玩的地方。其中,各种鲜为人知的皇家故事,无数珍奇精美的宫廷宝藏,也为这座百年宫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更有诸多的未解之谜在这里产生。
疑问一:紫禁城。
在诸多疑问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故宫名字的疑惑,为什么会将故宫称作紫禁城,且这个名字又有着什么含义呢?
这里的“紫”指紫微星垣。在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中,把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的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所在的位置是北斗星的东北方。在古代,帝王都是以天子自居,所以,其所处的位置必须是天下的中心、正位。
而且,皇室宫殿,戒备森严,必定是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因此,把皇帝居住的地方命名为紫禁城,主要是为了体现天子的威严和尊贵。
疑问二:房间数量。
关于故宫中房间的数量,有人说是9999间房,也有人说是9999间半。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会出现半间房子呢?若是真有,那这半间房子又在哪儿呢?
其实,故宫中根本不存在半间房子,这里说的半间房指的是文渊阁楼下西头的一个小间。这个小房间,面积小,只有一个供上下使用的楼梯。
都知道,文渊阁是珍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的地方,藏书之地最怕失火,所以,为了取水克火之意,文渊阁没有按照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数为间的惯例,而是建造了六间房间。同时,为了房屋布局看起来更加美观,西头一间造得格外小,看起来就像半间房子。
而根据实际的测量和计算,紫禁城内一共有房间8600多个。
疑问三:冷宫在哪?
或许是因为宫廷戏看的比较多,很多来到故宫游玩和参观的人,总对“冷宫”在哪里比较好奇。很多来到故宫的朋友,都想亲眼看看当年的皇帝是不是真的过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堕落”生活。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三宫六院”。
三宫,主要指故宫中的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六院,指东路六宫,分别为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
一直以来,人们都知道,皇帝的妻妾有很多,所以,经常用“七十二妃”或者“粉黛三千”加以形容。那么,皇帝到底可以娶多少了妻妾呢?
根据《礼记》记载,从周朝开始,对于皇帝妃嫔的数量就有了相关的制度,“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周代开始,就已经有了夫人、嫔、世妇、御妻等名号,且皇帝娶妻纳妾的数量非常惊人。
由于,封建帝王是一国之君,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天下女子皆为其所有,所以,娶多少还要看皇帝个人喜好。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女子地位卑微,为了得到圣上欢颜,多少年轻的女子在偌大的紫禁城中,葬送了自己的青春,不得自由。
疑问四:“门”字没有“脚”。
细心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故宫各门的牌匾上面所写的“门”字,最后一划都是直上直下,没有勾脚。这在现代语文课堂上,显然是一个错别字。
那么,为什么故宫的牌匾上会这么写呢,是故意而为之吗?
其实,这么写“门”字,早在宋代就已经有了。据说宋朝时期,在都城临安内,其玉牒殿曾经失火,把殿门都给烧光。宰臣上奏皇帝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最后一笔都有勾脚,是带火笔,这么写容易招致火灾。之后,为了避免灾祸,需要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才能确保殿内平安。所以,从那以后,但凡宫殿的匾额之上,有写“门”字的时候,就是垂直下笔,没有勾脚。
此外,关于“门”字无勾,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明太祖在南京的时候,命中书詹希原写太学集贤门匾,所写“门”字,只是在末笔微微勾起。这让多疑的明太祖大发雷霆,认为这样的下笔,阻挡了其招贤纳士的大门,寓意不好,便下令将其斩首。试想,这真是够可怕的,因为小小一笔,竟丢掉了命。
疑问五:谁设计了故宫。
故宫的宏伟,相信大家都已经领略到了,而如此浩大的工程,又是谁设计、施工和建造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历史谜团。
由于,在故宫的建筑物上,没有像现代建筑那样,明确标明建筑时间和具体的设计者,所以,人们没有太明确的答案。当前,得到普遍认同的说法,故宫是明代时期一个叫蒯祥的杰出工匠设计的。
不过,随着近年来的深入研究,有专家对于蒯祥是故宫设计者的这一说法产生了质疑。认为:蒯祥的确参加了南京宫殿的建造工作,但如果说他就是故宫的设计者,却是不准确的。其实,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真正进行了故宫内部构造,建筑等设计的人应该是蔡信。
岁月的长河不断流淌,历史浩瀚的海洋淹没了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的典型代表,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建筑,在世界上也位居前列。故宫的宏伟和瑰丽,不仅体现出中国古代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技艺,还表现出古人们的智慧和审美。
当然,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建筑物,以当时的建造能力,想要完成这样的大制作,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是可想而知的,甚至,有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