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无”字。一个是就是“无”字本身,它的字形和简体字基本一致。
无(简体的无)wú《说文解字》无,亡也。从亡,无声。奇字无,通于元者。
《康熙字典》说: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wú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简体的)无”字,變篆者變爲“(繁体)無”,惟易、周禮盡用“(简体的)无”。
无(繁体的無)wú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
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没有(跟“有”相对)。表否定:不。“有”的特殊存在状态:隐微,无形、无名、虚无等。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不论、无论。在中华文化里“无”是“有”与“没有”两个相反意义的统一。“无”在与表示存在意义的“有”相对时,表示“没有”。而更多时候“无”表示事物某种特殊的存在状态——“隐微”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的“无为”是传统文化里的重要概念。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老子道家思想主张不学习,不上进。而恰恰相反,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都主张大家要学习上进。也就是将知识转变成能力,将能力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总结归纳过程,丰富的知识和体验转变成抽象而简洁的规律。完整的学习过程:由“日益”开始,到“日损”升华,最后达到“无为”。当体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继续积累已无法促进思维发展之后,应该脱离“日益”的学习模式而开始“日损”的总结归纳:将纷繁复杂的知识经验总结融合成简洁的本质规律认识。最后,将由外而内的理性认识变成完全内在、自然的感性意识。而是自然而然,跟随着“感觉”就完成解决问题的行为。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要掌握许多知识,比如键盘的布局,每个手指的键位等等。经过大量练习,熟练了输入之后,这些“知识”仿佛就消失了。我们只是通过“感觉”就能自然、自由地通过键盘输入信息。教育的“无为”就是孔子首先提出并实践的“有教无类”。此门一开,则两千年来造就英才不绝,成就我中华文明之伟大。在与弟子言谈生活当中,浸润熏陶以礼乐文德,诗书六艺。不分门别类,文学、历史、政治、书法、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数学、医学等等“专业”全部归为一科,一以贯之。没有一二三年级,毕业与没毕业,成才与未成才等等名目之别,不因学有小成而自满、自限,不经意之间往往能获得超乎寻常的成就。正是因为孔子做到了教育里的“无为”——“有教无类”,所以,才能教育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成为“万世师表”。谈到这里,我们或许会感叹:当代老师的水平怎么能和孔子比呢?对的,现代的老师或许比不上孔子,不能做到“有教无类”。父母是不能够通过考试选择自己的孩子,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孩子要学什么,所有科目父母都必须从旁协助,给于支持。父母能否真正的做到“有教无类”决定了对孩子教育的成败。从这个角度,我们再审视那些父母教育的“成功”案例会发现:今天,我们分享“无”字,重新认识中华文化里“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