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语文大师的怼,反思自己的解读能力。

因肖培东老师(公众号: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在“东东语文随记”一文中说的其中一条(第二条,总共6条):
不要老是说“满堂讲”的课怎么怎么个不好。说实话,能遵循文本之理,一讲到底而且学生又爱听,那绝对是真功夫!我们很多人都不具备这个能力!徐杰老师(公众号:杰哥的精致语文)写文《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又爱听的好课,谁见过?》回应,我看完以后,觉得写的很有道理,于是,深思熟虑后,写了留言:
学习到底是谁的事?
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搞清楚。
老师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作用何是,?也需要搞搞清楚。
老师教学生。是在教学生怎么学,而不是学什么。
如果都是教师讲,主体加主导。那学生倒不成了“教师第二”,成了一个“复制品”?
诚如杰哥所说,点是点播,指点。而非指指点点,告诉学生这就是你必须要学的。


然后,又看了肖培东老师的回文《我站在你的“格言”面前,暗自羞愧》,也写了留言:
观点和事实之间有太大的距离。
徐特太直,直的只要跟他观点有悖的都想怼怼。
肖特温柔,温柔如水般,水成河,成海,容纳天下。
徐特太想让语文立马变好,所以直接来个威力无比的降龙十八掌。
肖特太想让语文慢慢感化,所以慢慢酝酿最后聚集来个六脉神剑。
大哥和三弟,生死之交。
徐特和肖特,语文挚友。
佩服,佩服。
很幸运,两位大师都把我的留言展示了出来。可细想,觉得自己的解读出了问题,能力还不足以达到留言被展示出来的程度,写一点东西激励自己。
看完两篇文,觉得大师的境界那叫一个超然。这是和我相对的。我的表现是由“气愤”到“平静”到“大笑”到“哑然失笑”到“脸红”,为什么?因为我的观点随着文章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我注重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而事实是怎么样的呢?听徐杰老师说过,他和肖老师关系特别的铁,除了经常在一起讨论语文外,还会经常互怼,当时听这话时没多大感觉,可细想,加之再读文本,不觉“呀然惊恐”。


借用一位被杰哥置顶的留言的话说(网名:荣):


第一遍读肖老师回怼的文章,读到的是承认自己不提倡“一讲到底”,但肖老师这个剑走偏锋的做法不失自己的风格,引导大家想象徐老师拆红包的情态、班里那个调皮的学生、母亲端鸡汤的细节怼得有趣。这也说明徐老师这个软柿子捏的准。
有时候课堂提问,孩子说:“老师,我还没想好呢!”儿子也常给我提建议:“我做题时,你一讲就打断我的思路了。”孩子需要自我修炼的时间。数学老师给我的建议是:“你的课堂留白太多了。”我觉得不留时间读文章、思考,叫起来全都是冷场,怎么交流。
就像肖老师说的:拿你们的共识来怼他。看来两位老师都不推崇“一讲到底”了。不过我相信两位老师“一讲到底”的功夫绝对是有的。而且能做到像肖老师说的那样。不愿那样做,肯定是考虑了学生的问题。
第二遍读肖老师的文章,读到的是对徐老师的欣赏,“赤子之心”,“纯真语文人”。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关注徐老师的公众号的原因。可以学到真正的东西。
怼人,徐老师是认真的,从肖老师的课例中去找,从大师的课例中去找。看来优秀课例还是要认真去研读的。
再来研读自己的留言,觉得太浅浮了,浅浮到认为自己就没有好好的读文章。也让我想到了自己平时在教学生时说的话。
“读书,做阅读理解,一定要以本为本,把文本读深,读透。不要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想问题,还要关注作品,作者及时代背景等方面,这样通盘考虑,才能更好的读书,读懂书”。
看看,看看,说学生时说的倒全面,可是到了自己,就把重要的忘记了。把观点和事实混淆了。
事实是,我并没有完全读懂两位大师的文章,并没有做出正确的解读,就开始发表自己的言论,并有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典型的忽略文本而自由发挥,和自己教孩子的俨然相悖。
所以,还是好好的沉下心来,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吧,不然,语文老师这个名号要被我“忽略了”。语文,就是要有语文的样子,有语言,有文字,有文本,有语境。不能凭空想象出个观点来。
怎么办?好好学学两位大师,好好反省自己,争取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