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说中医第一百四十四期|痛风发作伤不起,艾灸温阳祛浊气
追先贤之遗志,继古医之传承
我们上期讲到痛风的病因主要是风寒湿邪引起的。其中,湿邪是主因,其次是寒邪的问题,当寒湿夹杂,元气就会淤堵,无法运转,从而导致问题出现。
这种寒湿夹杂的情况也分早、中、晚期,一般而言,跷二郎腿就属于早期,睡觉起来发麻属于中期,而一旦发展成偏瘫,有了痛风的症状,就是晚期了。
而几乎所有的病,在早期的时候都很好调理,只要平时多加注意,也不用很长时间,就可以恢复健康。
而在生活中,包括跷二郎腿这种不良习惯在内,其实大家所有的日常行为,都是身体好坏、元气强弱的反映。
寒湿夹杂就会趋下,这个“下”在中医思维中指的是偏于阴的那面。
对于我们身体而言,中医分阴阳,是相互对应的概念。因此,不存在绝对属阴或属阳的情况。
以前胸后背为例,前胸属阴,后背属阳。
拿男性女性区分,女性属阴,男性属阳。
拿老人小孩来分,老人属阴,小孩属阳。
这种分类方式,主要是根据元气运转情况进行分类的。
比如,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就是因为人体五脏六腑都在上半身,相对下半身更加重要,人体分给上半身元气较多,因此属阳。
人一旦截肢还能生存下去,而一旦脏腑出现大问题,命就有可能保不住了。
所以,身体中的大量元气是在相对重要的部位较多,而不重要则相对较少。一旦有了痛风,往往是身体关节最先受到寒湿邪气的侵害。
这个理论其实不仅是中医,西医也是一样。
按照西医的理论,脚因为在身体中距离心脏最远,因此血流量少、循环差,加之脚部皮下脂肪薄弱,因此,保温自然就差。
因此,有句俗话叫,寒从脚底起。我们往往在外部环境冷的时候,最先是手脚感受到,与手相比,脚更易受外邪。
这样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就是脚部一旦受寒了,就容易导致外部邪气入侵,从而致使身体生病。
曾经就有这样一个试验,将一个人的脚放在冷水中,观察他的身体变化。结果,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鼻塞、流鼻涕等感冒状况。
现实生活中,其实这样让脚部受寒的情况有很多,比如穿衣服喜欢露脚踝。
比如,对于痛风患者而言,就可以经常泡脚。虽然泡脚也可能会导致痛风发作,但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好转反应。
关于这一点,其实与我们尿酸嘌呤等物质在身体内循环有关,涉及到身体代谢的相关内容,这些问题相对比较复杂,我们有机会再详细讲解。
好的,那说了这么多,我们继续回到寒湿趋下的问题中。
经过上述分析,大家想必也都理解了,虽然上半身因为有五脏六腑,分到的元气相对下半身较多。但手脚同属四肢,手距离并不比脚近多少,因此,手的待遇仅次于脚。
之后,邪气在身体中由弱渐强,脾胃元气逐渐由强渐弱,病情因此逐渐发展,胳膊、膝盖等会依次出现痛风症状。
等到发展到五脏六腑,风寒湿邪就非常难以解决了,痛风也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程度,痛风性肾病、尿酸结石、肾功能不全、肾衰竭都会逐渐到来。
所以,对待痛风,中西医的观点都一样,就是趁早调理治未病。
病邪还没有发展到五脏六腑,还在四肢关节处,我们一般还叫痛风,或者是痛风性关节炎。这时候的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介绍完湿邪和寒邪,我们接着说风邪。
痛风这个病之所以叫痛风,也是因为它像风一样,来得很突然。说疼就疼,疼起来要人命,说不疼立马不疼,跟没事人一样。
除此之外,它还像风一样,随便跑。可能上次是脚指头疼,下次就变成脚面疼。因此,取名痛风名副其实。
既然痛风的病因咱们也都清楚了,导致痛风的风寒湿邪也分析完了,那接下来,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它。
那最先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先缓解大家的痛苦。发病时的红肿热痛,是痛风发作的常见症状。这有多痛呢,比牙痛还要命。
红肿热痛是痛风的表象,其根源就是风寒湿邪。热的表象从何而来,其实是因为湿气黏腻,从而使身体表现出了热的症状。
这种情况类似我们种植粮食,当持续是天气干燥的气候,粮食正常生长。而一旦雨水过多了,天气又湿又热,粮食就会发霉。
因此,当身体脾胃虚弱或湿气重,这些元气就没办法送到该去的地方,而停留在人的关节中,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溪谷之处,因为它本身是富含能量的,也会开始发霉。
这种湿热的情况,有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发炎,不仅痛风有,其他疾病也有,只不过因为部位不一样,名字不同。
比如,当湿邪停留在肠胃,我们会感受到胃胀恶心;湿邪停留在肝胆,我们会感觉肝区涨疼,情绪也会暴躁;
如果湿邪遍布全身,那就会发展成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种,就是全身都在发炎。
痛风的红肿热痛表象下是湿毒聚集,风寒湿邪其实就是西医常讲的尿酸,只是,当其中寒邪渐重时,往往就会发展成尿酸结晶。
所以,我们进行调理,就要首先避免元气发霉成为湿毒,因此,必须要进行健脾养胃,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
第二步,就到了我们祛邪的阶段了。痛风是因为身体中有风寒湿邪,那我们就要用热药来化解,用中医的话叫做温阳化浊,祛瘀通络。
一般的痛风,比如你只是检查到指标有一点超标,那就控制饮食,同时用普通的艾灸就可以了。
如果已经是痛风性关节炎了,为了增强其效果,还可以使用隔姜灸的办法,用姜的热性去增强。
那郭老师给患上痛风的小魏用的也是隔姜灸。
小魏除了艾灸外,还要配合内服药物。因此,他现在吃的药是要继续吃的。
关于这个方子的具体内容,我们下期继续接着讲,本期节目就到这里。
▇ 注1:本文整理自《大白话说中医》系列节目,为了方便阅读,内容有删节,如果要了解全部内容,请点击下方图片,收听音频版。
▇ 注2:文字版内容更新跟随音频版节目一样,每周三、每周六晚9点更新
文章及音频当中提到的中药方以及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要使用,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请勿自己盲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