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在蓬勃的情感与深刻的理性之间

蓬勃的情感,
是一个人始终保持对自己和亲人、
他人及社会、
家国与人类、
天地间万物的热情,
有向外延展的爱与温暖,
也有纵身一跃的激情与勇气。
深刻的理性,
在于我们不断增强对世界本质的追问能力,
面对生存挑战,
能以科学理性的精神、
独立思考的判断、
价值法度的取舍、
“投入产出”的衡量展开行动。
当人类迈向现代化进程,
离开自然母体,
向更神秘的宇宙和未来进发,
每一场挑战,
都需要理性、科学、价值、系统的加持;
每一个时刻又都离不开怦然心动的好奇,
出于本心的热爱,
真实温暖的人际关系,
和意义感伴随的“勇敢之心”。
然而今天,
全社会的理性系统在越来越强大,
“蓬勃的情感”却仿佛丢失了——
“社交恐惧”冲上网络议题的高频词,
情感淡漠成为一代青年的新特征,
“丧文化”“废心理”校园弥散,
公共精神、社会责任、生命意义感
日益稀缺……
不仅校园里的学生,
整个时代似乎都陷入痛苦之中——
我们所丢失的,是我们不能没有的。
这是全球普遍存在,
人人感同身受的现象——
从“90后”到“10后”,
面临社会剧烈转型期的青年与少年,
普遍存在
关乎天地万物的“寄情”能力
关乎价值意义的“公情”能力
关乎社会同理心的“共情”能力
关乎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能力
关乎个人心理健康的“情绪”能力
等方面的巨大缺失。
今天的社会进程乃至教育生态,
无论学校还是家庭,
似乎都必须再一次回答这个古老的命题——
“问世间,情为何物”?
重建“还情”于学生的教育,
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情甚至浓情”之人,
成为这一代教育人迫在眉睫的使命。
遥想农耕文明时代,
中华大地“情为纽带”,
我们与天地万物、亲情人伦,
天然相嵌,心有皈依;
但低效的社会运转,
又让我们不得承受
落后、矇昧、饥饿、灾难的反复肆掠。
进入现代文明时空,
我们在科学与理性的道路上繁荣发展,
价值破碎,独立而失落;
却又在人类应对挑战的能力
和个体生活与健康方面,
迅速改善。
情感与理性,
二者生来相互排异,
却又始终相互补充,
甚至归根结底需要彼此促进。
我们正在奔赴的未来教育,
真正的道路,
必然是“培养情理兼容,
在蓬勃的情感与深刻的理性之间,
找到平衡的一代人”
这虽然更难,
但也是“全面发展的人”题中应有之义。
所以,学校当是“有情的天地”,
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培养“有趣的灵魂”;
我们需要立即行动起来,
更大程度地恢复育人体系下的情感土壤,
呵护与唤醒孩子们的情感基因。
如此才能说,
从今天的学校与家庭走出去的青少年,
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有好奇心的人,
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
一个幸福的人。
这样的人,
见万物而怦然心动,
见他人而同理共情,
见自己而自信欢喜,
见所爱则热烈去爱,
见所美则各美其美,
见所苦则以身奔赴……
如海子的诗:
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
今天的太阳,
今天的马,
今天的花楸树,
使我健康富足。
(本文为新校长杂志2021年5月主题“问世间,情为何物”卷首语)
来源:李斌的梦马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