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的故事 闪光的瞬间

你见过什么样的静安?

是千年古刹的磬音,还是四行仓库的弹痕?

是露宿街头的战士,还是工业老区的重生?

是千金家书的思念,还是股票发行的热烈?

……

70年,历史一次次路过静安,留下了斑驳岁月痕迹。

这些痕迹,没有被时间轻轻拂去。它们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了档案馆里,等待着人们去唤醒。

今天是国际档案日,这些属于静安的记忆被“克勒门文化沙龙”再一次唤醒,带领上海人们重新走进那个属于静安、属于上海的70年。

近日,我们和静安区档案局合作,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克勒门”。我们从档案馆海量的照片里选取了静安历史上的几个瞬间,从1949到2019,伴着“声音导游”的歌声,跟随着这些闪光的瞬间一路走来,感受档案在新的时代所焕发出的光彩。

这次活动还有声音导游负责用歌声追忆年华哦

就让小克勒带着大家,从档案里寻回尘封的记忆,一起来看看70年到底改变了什么,又有哪些从未改变、历久弥新。

本次活动,我们有幸请到了陈凌、秦国樑、张左锋、淳子、李艳作为我们的重量级嘉宾(鼓掌),以时间为轴,用档案的方式为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

原静安区档案局馆长,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区方志办主任陈凌担任主讲人

70年前:一群战士的故事

随着乐队演唱的“解放区的天”,时空之旅的第一站穿越到70年前的那一天。

1949年5月27日,上海市民们醒来,发现刚打完恶战的解放军战士们竟然都露宿在了街头,没有惊扰居民一丝一毫。

陈凌从战上海讲起,回顾了士兵们“瓷器店里打老鼠”的战上海故事。不允许使用火炮等重型武器,不允许破坏城市建筑,不允许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

这份自律和坚守感动了宋庆龄,感动了所有上海市民。人们自愿加入到了解放上海的行动中。

活动现场,档案馆里的视频素材珍贵呈现,九十多岁的老将军阮武昌说起育才中学孩子们的故事,打动了所有观众。

即使在上海解放后,战士们也念念不忘这座城市给他们带来的这份鱼水情。

1949年7月7日,“庆祝解放”军民大游行时

解放军游行队伍经过静安寺

在他们的心中,从此留下了一个大上海。

60年前:一个村的故事

时空之旅第二站,我们来到60年前的静安。大家围坐在碉堡前,小提琴的乐声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张老照片,你知道在哪里吗?

没错,这就是静安的彭浦新村。这样的碉堡在今天的彭浦新村中还能看到。

看呵~碉堡是不是依稀可辨?

60年前的彭浦还是一片农田,来看看当年第一家工厂开建时的照片,周边真的啥都没有啊!

由于彭浦特别的交通地理位置,大批工厂在那里建立了,于是许多工人迁往彭浦,彭浦工人新村就在那里建立。

彭浦街道的李艳书记告诉我们,现在看来破旧的彭浦新村当年可是按照前苏联建筑风格设计的,层高很高,浴缸、楼梯等处都有很浓的异域风情呢!

尽管空间有限,厨卫等设施都是共用,但大家都是同事或朋友,邻里和睦,社区和谐,因此住了几十年的老土地特别多,谁都不舍得离开这里。

60年后的彭浦新村怎么样了?那些碉堡还在吗?新时代的彭浦又有了怎样的产业转型?等着小克勒跟你讲!

50年前:一个家庭的故事

时空之旅第三站,我们来到50年前的静安,歌手唱着“一封家书”,我们的故事就从一封家书开始。

这张合照,来自一个普通的静安家庭。他们的故事并不轰轰烈烈,却平凡而伟大。

冯家是一个典型的海派家庭,中西合璧,书香门第。战乱年代培养出了三个大学生,三个儿子都在各领域做出了非凡成就。

为支援国家建设,孩子们散落在祖国各地,是400多封书信把这一家人连在一起。

透过记账本上母亲娟秀的字迹,可以看到当时的小菜价格。

你的家里是否也有这样一本记账本呢?

如今97岁的小儿子冯新为先生为每位家庭成员都留下一本书,收录了每个人的手稿和回忆录。

家庭成员的家书及回忆录

这一封封家书、一本本账本,浓缩了亲人最朴素的祝愿和思念,凝结了一个家庭最真实的生活瞬间。而这些珍贵的书信也被无偿捐赠给了故乡:静安区档案馆。

书信的捐赠者,已经97岁高龄的冯新为先生

“从小家到大家,一个国家的档案故事也是由一个个家庭构成的,这些小家庭的背后是时代变迁的大背景,透过这些笔迹、这些书信我们会觉得档案是有温度的。”主持人阎华深情地说。

冯家的传奇故事,让小克勒慢慢说给你听。

40年前:一张结婚证的故事

每个时代的结婚证都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因此我们通过不同年代的结婚证重走70年,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声中感受青春的朝气和无悔的岁月。

上世纪50、60、70和80年代的结婚证

结婚证的样式可能会改变,但那份爱情的悸动和真诚确是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会经历的小幸运。看着这些见证美好誓言的结婚证,是否会让你想起某段甜蜜岁月呢?

30年前:一支股票的故事

时空之旅第五站,我们来看一看30多年前这支编号0000001的延中股票。它就诞生在上海,诞生在静安。

这是新中国公开对外发行的第一支股票,这张股票的所有人便是原延中实业的总经理秦国樑。他风趣地为我们讲述了这些初代“老八股”们的故事。

第一支股票发行时,新闻报刊的报道其实很低调

股票发行的“豆腐块”新闻在哪里?仔细找找~

1985年有多少人知道啥是股票?一块豆腐干文章,会让多少人来买股票?为了卖股票居然想出送房子?一只股票的发行居然惊动了远在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没有上证指数的时候早就有了“静安指数”?

关于最早的股票,秦国樑有太多回忆,现场说得大家哈哈大笑也连连感叹,而透过这些故事大家看到的是“老八股”的初心,是那一代企业家的承担和自律,也是静安这块土地的开放和包容。

20年前:一条街的故事

时空之旅的第六站,来到20年前,我们说的是南京西路的改造。

南京路横跨黄浦、静安两区,在过去,这里被称为十里洋场,是资本与奢华的象征。而解放后,南京路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改造,道路狭窄而拥挤,规模和体量已无法跟上上海前进的步伐。

尤其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南方的经济建设腾飞深深触动了静安的领导们,南京西路的改造势在必行。而我们的嘉宾,就是这场改造的亲历者:原静安区发改委总经济师张左锋。

根据张左锋的回忆,改造南京西路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是瞄准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纽约第五大道等世界一流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打造。

而1992和1995年的两次国际研讨会,更是请来数十位国际专家,收到海内外上百篇论文。为改造一条马路召开两次国际性的专题大会,似乎是举世无双的。

错位发展,以高取胜。南京西路的改造从商业到商业商务,功能发生了变化;从线性到块状,形态发生了变化;从区属经济到区域经济,所有制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经济到楼宇经济,经济性质发生了变化。

南京西路的改造开创了无数第一,创造了许多奇迹,这些经验对上海甚至全国的影响都是无限的,这也是现代化城市改造的一条探索之路,一个成功典范。

经过二十年岁月轮转,如今的南京西路再次光彩夺目,成为上海最重要的金融和文化地标之一。

十年前:一处园子的故事

时空之旅这一站,伴随着北京奥运的“我和你”,唱出了中国的包容、中国的自信。

文化自信成为每个中国人内心的力量,文化品牌亦被赋予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静安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积淀深厚,所有的文化地标都在这个时代绽放出了新的面貌。

这一板块我们请来著名作家淳子,以静安张园为焦点,为我们诉说了属于张园的故事。

张园,又叫“张家花园”,于1882年被中国商人张叔和购得并修缮,曾为上海私家园林之最,是以西为主、中西合璧的新式花园。

当时的张园,可以看电影、舞会、板球、喝咖啡,还有各种比赛各种展览,各种集会和演讲。这些均为当时上海之罕见,吸引观者云集,真可谓是潮流之前端、时代之前沿。

连黄兴、孙中山也曾多次做客张园

然而,这样的一处名园,却在多年以后渐废,逐步建为新、老式里弄住宅,“张园”也逐渐被人遗忘。

所幸,张园的石库门里弄特色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如今,作为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张园又将迎来新的改变,我们期待着它绽放出新的光芒。

改造后的张园大客堂正面

张园只是静安众多文化地标中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滋养,它们是上海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走出家门触摸历史,这也是上海人的一种幸福吧。

今天,我们用档案来讲述静安的辉煌。未来,如何发挥档案的作用,为上海的未来创造更多辉煌和传奇,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事。

活动现场照片精选

档案资料现场展示——

再来看看克勒门主创林明杰设计、充满艺术感的请柬——

你见过什么样的静安?

当我们走完这70年的沧桑巨变后,我相信,你的心中早已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