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津往事|先让,我最美的第二故乡

我和先让村结缘是在和老伴结婚之前就开始了。因为继母是先让村人,先让村有她的许多亲戚,其中和二姨妈(吴照宽)家来往最为密切。
大约十二三岁时的样子,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到先让村的二姨妈家待上几天,除品尝小鱼小虾外,还有门口塘里的菱角,也是我关注的对象。这让我不仅领略了水乡的风土人情,还有那水乡泽国的美丽风光。从此,水乡人的善良、纯朴、勤劳和坚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年夏天,我又来到先让村,满满的菜子湖水,蔚蓝蔚蓝,散发着鱼虾的阵阵清香。
一天下午,天气晴朗,西下的夕阳高高地挂在天际,此时光玩水觉得不过瘾,倒不如来点新花样。我也没有告诉任何人,私自驮起放在屋檐下的一把“虾趟”,来到六世祖对面的河滩,趟起小虾子来。那片河滩坡度平缓,水下均匀长满芸芸小草,走在上面特别舒服。我推着虾趟,来回地趟着小虾,几个回合下来,十几斤虾子就晾晒在草坪上了。我高兴极了,从来没有见到这么多虾子,更没有自己捞到这么多虾子,这种“小劳”而大有收获的喜悦无以言表。产鱼之乡,果然名不虚传!
冬季,是鱼的收获季节。记得那年我到先让村的河凼挑鱼,乖乖!河凼好冷,恐怕西伯利亚的寒风,都扑面而来。那风割人皮肤,刺人骨髓。但搞鱼人的捕鱼热情足以把冰雪融化!河凼里鱼好多好多,水还没有车去多少,鱼就出来了,凼有多大,鱼就有多少,看着满河凼的鱼,真是惊叹不已!据说每个河凼都有自己的名字,可惜我不知道。只见河凼里鱼群翻滚,活蹦乱跳,个别调皮的蹦得老高,又重重地摔下,不知摔痛否?胖头鱼肥头大耳,面红耳赤;青鱼淡淡的青色,雪白的肚皮,苗条的身材,酷似帅哥;白混淡淡的浅黄色,也想和青混比美!还有鲤鱼、翘嘴白等各领风骚……
河凼里是没有中饭吃的,饿到傍晚,我终于从大表哥吴照宽手里,拿到了二十多斤鱼,艰难地向二姨妈家——獐子冲走去。因为大表哥照宽是大队会记,负责称鱼的。
二姨妈家是个大家庭,当时主事的是照宽大表嫂。当晚,她煮了一大锅鱼,一家十几口人,什么都没有,它就是全部的晚餐。按现在的行情,那顿鱼肯定价格不菲。开饭时,大表嫂首先给我盛了一大碗鱼,全部是肉,吃起来特别香,由于饥饿,加上我平时饭量就大,吃了一碗,略歉不够,又加了半碗鱼和汤,这下,过足了鱼瘾。
谁知晚上就不好受了,浑身燥热,后背像背了个小火炉,难以入睡。直到后半夜,由于太疲劳才沉沉睡去。
先让人好客热情,每次到先让,除在二姨妈家以外,还有阮志得小舅妈也常接我去吃饭,把家里的好菜让我尽情品尝。
先让的鱼特别好吃,尤其是咸鱼,而咸鱼中还有一种叫“白鳝”的,现在可能叫鳗鱼,这鱼吃起来特别香,肉质细嫩,油很多,但肥而不腻。不过,这鱼现在见不到了。
这样的事每年都在重复着,而就是在这样不断的重复中,我对先让村的人,对先让村的水,对先让村所有的一切,有了更深的感情和理解。
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也毕业了,父母在考虑我的婚事了。我的父亲和继母对先让也特别有感情,为了再续前缘,他们决定我的婚事非先让姑娘莫属,一九六三年下半年,我和先让村麻园组的姑娘吴冬莲终于走到了一起。从此以后,和先让村的关系更加根深蒂固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又来到了先让村,度过许多难忘的岁月。夏天,在麻园“六世祖”的大草坪上,家家户户都把凉床搬到这里纳凉,那一年,吴旺来也在家,他拉的一曲“毛主席床前一盏灯”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因为那时我也能拉点二胡。
水乡的夏夜太美妙了。天上有闪烁的星星和月亮,地上有纺织娘的鸣叫和萤火虫的飞舞,还有不远处的菜子湖水,清波拍岸,发出阵阵哗哗的敲打声,一阵一阵,极像母亲在抚摸她心爱的孩子。我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催眠曲。
有年正月,我又来到了先让村的岳母家,这次我扎了个特大的八角风筝,风筝头上还装了个发声装置,飞起来在天空中嗡嗡作响,让我的侄儿侄女们,欢呼雀跃,前呼后拥。什么义月,义庆,义霞,义秀,义勤,义长,义红,义珍……,都像跟屁虫似的在后面乱跑,我这个娃娃司令,也出尽了风头。
先让村,我还有许多许多美好的回忆……!
先让村的名片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安静时,白帆点点,鱼欢虾跳,它像一位美丽而温柔的少女,滋润着我们的良田和躯体。发怒时,淹屋毁田,有家不能归,有田不能种。多少年来,先让人就是这样与水相处着,斗争着,纠缠着,没有输家,也没有赢家。
先让村的骄傲是鱼,至今还名声在外,它别具特色,味鲜体美,仍是周边城乡的首选渔货。
然而,先让村的今天,已不能让她的子孙后代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改革的大潮让先让人站得更高,走得更远,他们来到外面多彩的世界,创造新的生活。相信先让村的未来,更相信那些在外创业的故乡游子,越来越好!

来源:文乡枞阳

(0)

相关推荐

  • 虞松达:水乡渔歌

    虞松达:水乡渔歌

  • 魂牵梦萦的那条河

    原创 陈财喜 淇河两岸 2月16 北河村   摄影 :赵财福 作者:陈财喜 人逢花甲,易思旧事,拾之渐稀,尽显心境,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山醉人,人依旧,静谧之时,故乡的山.故乡的水.还有故乡的人, ...

  • 义津往事(13)|故乡鱼多

    鱼,是义津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忘记了义津的鱼,就不能算正宗的义津人. 在我的记忆里,义津街上的鱼总是很多很多,特别是下半年,鱼多得常常都压断了街. 试问义津鱼从哪里来?答案很简单,源自周围一汪清波里. ...

  • 义津往事(14)|故乡端午节的龙船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每到端午节,我就想起故乡义津那划龙船的锣鼓. 端午节,义津也和其他地方一样,粽子飘香,艾草遍布,雄黄酒醉人,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小镇呈现在一派繁忙祥和的热闹气氛之中.而 ...

  • 义津往事(15)|父亲的黄烟

    作者提供的父亲照片 父亲的黄烟 --谨以此文纪念天堂里的父亲 作者:许芳林 听父亲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大约十四五岁的时候,他便被大伯带到桐城县的孔城镇,学做刨黄烟. 孔城到老家义津镇,大约有四十多里 ...

  • 义津往事(16) | 故乡的小猪贩子

    各位朋友,您还记得故乡挑小猪的吗?他们那卖小猪的吆喝声,也曾是故乡一道靓丽的风景. 小时候,家里每年都养猪,年一过完,继母必买一头小猪回家,精心喂养,比伺候儿子还用心周到.惹得我和妹经常嫉妒,我们的待 ...

  • 义津往事(11)|三月三,蒿子粑

    钱华萍 供图 三月三,蒿子粑 作者:许芳林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三月三,是鬼节.这天只有吃蒿子粑,才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至于为什么,那我就不知道了. 难怪正月一过,义津的家家户户,都纷纷借磨子,磨点 ...

  • 义津往事(10) |我见过两种不一样的大兵

    义津往事(1) | 枞阳方言广播:义津街的老茶馆 义津往事(2) | 枞阳方言广播:小镇故事 义津往事(3) | 枞阳方言广播:老伴吴裁缝  义津往事(4) | 枞阳方言广播:义津的黄梅戏 义津往事( ...

  • 义津往事(9) | ​义津,曾经有位苦命的女孩

    义津往事(1) | 枞阳方言广播:义津街的老茶馆 义津往事(2) | 枞阳方言广播:小镇故事 义津往事(3) | 枞阳方言广播:老伴吴裁缝  义津往事(4) | 枞阳方言广播:义津的黄梅戏 义津往事( ...

  • 义津往事(17) | 回忆义津小学二三事

    征文启事|影响我一生的好老师 回忆义津小学二三事 作者:许芳林 小学,相对于我而言,应该是非常遥远的事了.然而,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经历,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却好像仍在眼前. 学校在上街头一个叫 ...

  • 义津往事(18) | 继母的最后岁月(下)

    作者心语 写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自己歌功颂德,更不是回应曾经的质疑.而是凭良心做事,重点是告诉我的子孙后代,如何做人. 继母的最后岁月(下) 我人虽然到了工地,但对母亲始终放心不下.那时还没有条件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