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闽西的民间故宫---培田古村
培田古村位于福建省龙岩连城县宣和乡,古村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全村皆姓吴,故又称“吴家坊”。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发达,明清时期培田出现一批富商巨贾和文武官宦。他们相继在家乡建造了高堂华屋和多座宗祠、书院、庵庙及一条千米古街、两座牌坊。形成村内面积达7.9万平方米的古民居建筑群。村中人文荟萃、历史遗迹丰富,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甚至有“民间故宫”之称。
2月25日我们慕名前往培田古村一探究竟。
恩荣牌坊🔽 一座古朴的石牌楼矗立于村口大道上。见惯了皇家园林牌坊的金壁辉煌,欣赏了棠越牌坊群的威武壮观,眼前这座牌坊显得过于简单无华,不免有些小小的失望。走近牌坊细看说明方知此牌坊建于光绪年间,牌楼上“恩荣”二字乃光绪皇帝御赐。是光绪皇帝为表彰御前侍卫、武将军吴拔祯而建的一座忠正牌坊。(关于吳拔祯详情见后)
沿路进村一片南国早春的田园风光,十分养眼。
培田古村最大的看点是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点的古民居,据说有30余座。统称为“九厅十八井”的高堂华屋。“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九”和“十八”只是一个表示多的意思,不一定就只是九个厅十八个天井,往往很多民居都有超过九厅十八井的格局。其布局合理,各有功用。我们只看了其中部分代表。这些老宅外墙为清一色防火砖,内建以木制构架为主,门楼泥塑石雕,屋脊飞檐彩陶,梁檀窗屏木刻雕花彩色漆画,用料考究、工艺精湛,无一不体现出客家人的聪颖和智慧。
继述堂🔽 1884年始建,历十一年完成。共十八厅二十四井一百零八间房,占地7200平方米。房主吴昌同父子诰封“奉直大夫”、“昭武大夫”,故也称大夫第。我们站在大夫第门前宽阔的雨坪(广场)上:坪中遗有一对石狮栩栩如生,两根纹龙旗杆矗立两边。门楼门额横刻“三台拱瑞”已经挂了160多年了,两侧门联隐约可见:“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抒发了屋主耕读传家的志向,代表了村中世代崇尚的耕读文化。
两侧边厅门楣上悬挂着两块古老的匾额。其中一块为同治皇帝御赐,表彰吳昌同捐资助学乐善好施。吳氏后人说这块匾是同治帝派人肩扛手抬千里迢迢运到培田的。族人将其视为珍宝倍感荣耀祖传至今。
“大夫第”二十三代后人吳先生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他祖上曾三代同朝为官,最高者官至四品。他家的老宅在村中“最美最宽最精湛”。
颇具代表性的翘檐。
朋友介绍山墻屋顶垂下的饰物称“悬鱼”。还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人给一官员送了一条鱼,过些日子他又来送鱼。官员就把上次送的鱼挂在房上,以示拒绝。后人便以“悬鱼”作为建筑饰品,以标榜和赞美清正廉明。
大夫第的雕梁画栋。
上厅与后院之间的方形天井。因村中古宅大多还住有人家或开设歺饮旅舍不便打扰过多,所以我们只是走到为止,不可能看到大宅全貌。
双灼堂🔽 也是“九厅十八井”式的合院建筑。但它的建筑构架最为精湛、是集科技与艺术为一体的培田古民居精品。双灼堂的主人吴华年(1853年-1914年),是晚清培田首富,富而好礼,热心公益,声名在外。门庐横批“华屋万年”,藏主人吴华年名字于头尾。二道门横匾“乐善好施”为当时清监察御史江春霖所书。
前堂后屋之间的环形天井别具一格。
屋顶上彩色镂空的装饰脊瓦在村中极少见到。
飞檐凌空翘起的云墙、屋顶象征吉祥的装饰,无不透着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
“礼仪廉耻”木雕门扇。
阳光从天井落下,镶嵌在水池中三个巨大的铜钱图案明亮抢眼,似乎暗示着主人当年的富贵。据介绍原本房屋周檐绘有数百幅山水花鸟诗词,走进双灼堂仿若穿行在山水长廓诗词长廊之中。然如今已不见踪迹。
敦朴堂🔽 建于清嘉庆年间已有约200年历史。培田村古屋有个特点:家家门楼前地面都有一块用卵石拼成的图案。敦朴堂门前椭圆形的卵石地面与众不同,比街面和院内陆面都稍低矮形如浅盆状。每逢雨季卵石盆内积满了雨水,透过水面盆底一枚大大的铜钱图案清晰可见,活脱脱就是个聚宝盆。雨水不溢出去,用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据说更有甚者,卵石金钱纹中的小铜钱也有讲究:如果你闭着眼由院内出门,第三步恰好踏在这枚铜钱之上,你将会有很好的财运。(雨后“盆”内残存积水,否则我会亲自证实一下呢!)
敦朴堂数代人均能书善画,即通行、隶、草、篆四体,亦画山水花鸟梅兰菊竹。主人农忙时挥汗耕耘,农闲时挥毫泼墨,厅内书画皆为历代主人作品。是培田人“农耕为本”的典型之家。
敦朴堂家藏手绘培田古村地图。
敦朴堂世传“雕版印刷”技艺。
衡公祠、久公祠🔽 培田古建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这两座公祠的门庐(门楼)极具代表性。
细看久衡公祠,双层翘檐飞流溢彩,斗拱雕刻精工细作,木漆绘画富丽堂皇,足见培田人对门庐的重视。
官厅🔽 又名馥轩公祠,建于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是吳氏宗族接待官员商客之所,又有“大屋”之雅称。官厅占地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
官厅门口有村中最大的半月形水塘。月塘取意“九井十八厅、井井水归塘”,这跟古徽州地区的四水归堂可谓异曲同工,就是肥水不流他人田的意思了。
天井中卵石图案为佛教“万”字符,石缝中钻出嫩绿的小草,成了一幅别具一格的地面装饰。
官厅内的四幅木雕隔扇:丹凤朝阳、龙腾虎跃、王侯福禄、麒麟送宝。除最后一幅破坏严重,前三幅都很完美。
容膝居🔽 明初培田吳姓称富河源,经济文化发达了,吳氏本族少女少妇为适应环境在这座小巧的居室中学习礼仪、女识、女红、烹饪等知识技艺。而且“可谈风月”,也就是可以讲习与婚姻、生育有关的生理知识。有人说这是最早的女子学堂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也曾在这里办女子夜校提高妇女的革命觉悟。
写有“可谈风月”四个大字的匾额嵌在举目可见的厅堂正面的青苔石壁上,古意盎然,引人遐想。
培田古村的另一所书院——锄田山房今天铁将军把门,未得入内参观。隔窗细看,內部古色古香但修葺一新,听本村人说已改建为旅舍,无客不开。锄田山房位于小山坡上,从下仰望外观感觉它高大阔绰气宇非凡。
书院旁所立“心田无梗”石刻一块,为台湾吳氏族人吳伯雄所题。
衍庆堂🔽 是培田吴家总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80年),距今500余年,它融中国民族建筑艺术和客家文化内涵于一体,是保存较完整的典型明代建筑。也是目前村中最古老的民居建筑。
通过一道内门,左侧是戏台,右侧是中厅及上厅。
中厅两侧墙壁四个大字“节孝忠亷”清晰醒目。
内厅各处悬掛的横匾让人目不暇接。包括衍庆堂在内的培田老宅内都曾有很多牌匾,其中不乏珍贵者,据说在一千多人的培田村,曾经拥有上千块牌匾。
吴家大院🔽 位于培田的中心区域,也是典型的九厅十八井结构的建筑类型,纵深有六个院落。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主体落成,当时称灼其堂。
到2004年,老屋已呈零落破败、摇摇欲坍之势。后由一位吳氏宗族内的年轻商界人士出巨资,将其修缮一新,并建造客舍、饭堂,用以接待来访的游客。现由年轻的吴氏兄弟经营,使这座古宅充满书香韵味和现代气息。
都阃府🔽 又叫“世德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之所以门额为“都阃府”,是因此堂家族的三子吴拔桢曾任山东青州“都司衔”的守备,官銜正三品。为体现家族的荣耀,外大门的门额上就刻上了“都阃府”几个字。这座老屋曾是村中最漂亮的古宅,不幸在上世际九十年代焚于火海,只留其遗址犹现当年风采。巧遇都阃府第五代后人吴美芳邀我们去家中小坐饮茶。攀谈中她给我们讲述了培田村最荣耀的历史最精彩的故事。
吴拔祯生于1857年(吴美芳的高祖),少年努力学文习武,于光绪十四年考中文举,四年后又考中武举。由此可见培田崇文尚武的家风。因其武艺高超年富力强,被光绪钦典为蓝羚御前侍卫。八国联军攻占天津时,太后皇帝西逃避难,吳拔祯护驾有功。“换花羚”并调任山东青州,最高任职青州营参将,为正三品。在培田村官位最高,成为宗族的骄傲与荣耀。吳拔祯49岁告老还乡光宗耀祖,光绪帝御赐村南口那座“恩荣”牌坊。
府前雨坪上用黑白两色卵石铺就的松鹤福禄图案栩栩如生。
高大的功名柱上雕刻着“五爪龙”和“虎符”。据说“五爪龙”出现在民间必是皇帝特批,否则就有杀头之罪,“虎符”即象征着掌握兵权之人。当年吳拔祯的荣耀和都阃府的气派由此可见一斑!
上世际九十年代一场莫名的大火使都阃府只残留下右侧的边房,着实让人惋惜!
工房门楼🔽 建于1829年。这是建造“继述堂”的能工巧匠们为显示其独特的建筑创意,精妙的建筑设计和精湛的建筑技艺,同时也是为他们的居所建造的工房门楼。这座小小的门楼寄予了他们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令人叹为观止!
千米古街🔽 培田村的村落中心是一条约2000米长的古街,街西有二十几座宗祠,街东有三十几座民居和驿站。曲折的古街与幽深的巷道勾通,把错落的民居建筑连为一体。
一条水圳弯弯绕绕穿街过巷,直通各家各户。圳水来自山泉,村民们用这水洗菜淘米,洗衣清洁十分方便。水圳为恬静的小村带来了活力凭添了灵气。
宽的是街窄的是巷,无论宽窄都是清一水的卵石铺就。大大小小的卵石被岁月打磨的光滑圆润,密密匝匝的镶嵌在绿茵茵的青苔之中,如一条幽长的画卷,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漫步街上吸吮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小巷的宁静,体味着古老的故事。
“乐善好施”牌坊🔽 位于村尾路口处,其上书“圣旨”二字十分醒目。此牌坊为吳氏家族奉皇帝表彰吴昌同等捐资助学乐善好施圣旨而建。其与村头的“恩荣”牌坊一文一武,昭示着这座古村落曾经“不论文官武将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律步行”的荣耀。培田古村低调而沉静,但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内涵。难怪有人称之为“民间故宫”。
更新于 2019-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