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吕不韦囤积帝王,赢得最大名利,为何最后又被秦王给逼死了
秦王欲亲政,但是丞相吕不韦却把持朝政,事事替他做决断,这种情况就像是:你想往东,他偏让你往西;你想打狗,他偏让你赶鸡!关键是不听还不行。
这种情况搁谁都会不痛快。
秦王嬴政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登基做了秦王,由于年少,国家大事基本由丞相吕不韦全权负责处理。时间一久,随着吕不韦权势的进一步延伸,他也习惯了凡事自作主张而不把秦王防止眼里,偶尔只是事后告知一下秦王:“你就放心吧,我都已经安排好啦!”
这种情况如果放在胡亥身上,估计他还巴不得高兴呢,睡觉应该都能笑醒。
可是嬴政是谁?他可不是一般的人,更不是一般的王。
从出生在赵国开始,他就寄人篱下,受人嘲讽,历尽各种苦难,这就磨练了他坚定的意志和自强的决心。
当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是,多少人想杀掉他们全家,但都没有得逞;当父亲秦异人与商人吕不韦抛弃他们母子逃回秦国咸阳是,他该是种怎样的心情?
好在,父亲在吕不韦的全力周旋下被华阳夫人收为嫡子,做了太子,没多久又做了秦王。父亲派人将他们母子接回咸阳,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继位不到三年就积劳成疾,去世了,临死前力排众难,将王位传给了他,他汲取了先辈所有秦王的精华,登基时就发誓:一定要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然而丞相吕不韦全然不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他把持朝政,权倾朝野,杀伐决断,政由己出,把秦王当成了空气。
更可气的是,他还经常光顾自己的母亲太后的寝宫。事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这不是给自己的父亲戴绿帽子吗?还是好大的一顶整个秦王室的绿帽子!
如果就此也就算了,吕不韦还要著书,而且以自己名字命名为《吕氏春秋》。位及人臣、权势熏天,仍不满足,还有著书立传,标榜功名,关键是此书与大秦历代帝王所倡导的法家治国理念格格不入、截然不同,照此执行,如何实现统一王道霸业?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那个侍奉母亲的“假宫人”嫪毐,不仅以“假父”自称,还要叛乱攻打秦王宫。羽翼渐丰的嬴政亲自领兵,带领近卫亲军平定了这场叛乱,将嫪毐当众车裂、灭三族,杀死与太后所生得二子,并将太后软禁了起来,从此肃清了后宫。
因为嫪毐是吕不韦当年送进宫献给太后的,吕不韦自然脱不了干系。考虑到吕不韦对秦国功劳极大,秦王政只好于第二年公元前237年免除了吕不韦的相权,遣他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邑去。
这种情况下,按说聪明的人应该及时收敛,低调养老才是。而吕不韦还想来个功成名就、荣归故里的欢迎仪式。各诸侯国的使者都络绎不绝地去拜会他,为他标榜功名、打抱不平。吕不韦也与各诸侯国信件来往不断,深为密切。
嬴政自然不答应了,吕不韦为相十余载,秦国的秘密那是了然于胸,一旦勾结外使,投奔他国,对秦国是大大的不利。于是嬴政又写信谴责吕不韦:“你有何功劳食邑十万?你有何血缘号称仲父?立即和你全家迁往巴蜀去吧!”
这时的吕不韦才想到自己已是穷途末路,再也没有退路了,与其日后被杀,不如现在就来个痛快的,于是喝下毒酒自杀了。
综上所述,秦王嬴政最后逼死自己的“仲父”吕不韦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吕不韦权倾朝野,擅权越政,已经严重威胁到帝王的王权,这是任何一个帝王所不能容忍的;
二、吕不韦不仅与嬴政的母亲私通,还献给“假宫人”嫪毐给太后,Y乱后宫,乌烟瘴气,这也是作为儿子身为帝王的他所不能容忍的;
三、咸阳城到处传言说嬴政是他的母亲赵姬与吕不韦所生,不论谣言是否属实,吕不韦与嬴政的母亲太后私通总是事实,总得有人为这个传言买单吧,为使谣言不再叫人相信,也只能除去吕不韦;
四、吕不韦著书立传、标榜功名,明显是不把秦王放在眼里,更何况《吕氏春秋》一书还与秦国历来采用的商鞅法家思想相矛盾,与秦王嬴政的王道霸业相背驰;
五、吕不韦罢除相位,回到封地不加悔改,密切书信来往六国,有通敌叛国之嫌疑,对秦国的一统大业尤为不利,故嬴政给吕不韦的书信明里是迁往巴蜀,暗里是以死相逼,深谙世道的吕不韦焉能看不出秦王的真实意图,也只有饮鸩自杀这一条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