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郴江幸自绕郴山
郴州之行,很大一部分原因缘于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少游的《踏莎行》苦闷中透露出迷惘,凄迷里书写着幽怨,那种孤独寂寞的情怀直接穿透了千年,仿佛可以去郴州旅舍与秦少游对酌几杯,谈谈心事。抱着这种想法,我毫不犹豫地把苏仙岭作为郴州行第一站,就是想去看看秦观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样哀婉词句的地方。
苏仙岭,位于郴州城区苏仙区,主峰海拔526米,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胜地”等美称,如今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苏仙岭因中国道教神仙苏耽在此成仙升天而得名,多少沾染了一些仙气,是湘南地区的道教胜地,苏仙岭是郴州的绿肺,就在城市里面,树木葱郁,空气清新,是市民们经常爬山锻炼的地方,门票55元,6:30前和19:00后是5元,年票100元,有缆车上下是40元,还有两程观光车,大门至景星观15元,景星观至山顶10元,全程边游边登山的话,1小时多可以到顶。
苏仙岭除了树木茂盛,爬山呼吸新鲜空气外,还有三大看点,一是关于中国最年轻神仙苏仙的传说,这个在山脚白鹿洞以及山顶苏仙观可以了解;二是著名的“三绝碑”,秦少游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被转刻在苏仙岭的岩壁上,史称“三绝碑”,这是我最想看的东西;三是屈将室,张学良在大陆被幽禁的第六个地点。
苏仙岭,这座因神仙苏耽而得名的地方,至今仍流露着些许仙气,苏仙岭,这座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诗句的地方,至今仍残存着秦少游的哀怨与迷惘。
郴州,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周末两天的旅程确实太过匆匆,至少应该再去两三回,好在现在高铁方便,1小时24分,从广州南到郴州西。
郴州的一些主要景点,这次我只去了苏仙岭、东江湖和飞天山,特别推荐的是飞天山。
郴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粉开始的。粉的种类很多,但栖凤渡鱼粉是当之无愧郴州特色,说来这种起源于苏仙区栖凤渡古镇的粉还有一段故事,这碗貌似平常的粉居然和三国名士凤雏庞统拉上了关系。
话说庞统起初并不被重用,只得耒阳县令小职,一天他投宿栖河古渡小镇,因心事重重,食欲不振,一夜辗转难眠,第二天起床已是响午时分,顿觉饥肠肚饿,而店家早已卖完了吃食,恰巧一渔翁打鱼回来经过此店,店家便急中生智,买了一条河鲢鱼,熬成鱼汤,加入当地的五爪朝天红椒粉、调入当地特产豆膏、茶油等佐料,用家里过节备用的干切粉做成一碗鱼粉,庞统食后汗流满面、胃口大开、酣畅淋漓,顿时觉得精神抖擞,大声赞道:“此乡野之味,亦可登大雅之堂!快哉!快哉!”
当然,要想品尝栖凤渡鱼粉,前提是你能吃辣,我是嗜辣之人,这么一碗粉下去,满头大汗,畅快淋漓,差点就像庞统一样大呼畅快了。
一碗粉下肚,精神抖擞,准备去爬郴州最有名的山。苏仙岭就在市区,远看平淡无奇,走近却是一片苍翠的世界,可以大口呼吸与城市中不一样的空气。
且行且看,苏仙的故事一路道来,这是仙翁授医术的故事,传说中的神仙成仙前大多是在山中遇到仙人,或者能治百病,苏耽就因为小时候聪颖勤奋,孝顺母亲,在山上遇到仙翁传授医术,后来治病救人,13岁就得道成仙,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神仙。
这是传说中苏母的故居,苏仙是西汉文帝年间人,传说郴州东门外住着一户姓潘的人家。有一天年方二八的潘家姑娘到郴江边洗衣服,从上游漂来的一根红丝线缠住了她的手指,潘姑娘想用牙齿咬脱红丝线,不料红丝线却溜进了她的肚子里。不久潘姑娘怀孕了,后来她躲到离家不远的牛脾山桃花洞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苏耽。
苏仙在中国神仙里的名气不大,但却留下了一个“橘井泉香”的典故,这“橘井泉香”与“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是中医的代名词之一。
传说苏耽在汉文帝时成为天仙,天上的仪仗队降落苏宅迎接苏耽,苏耽在超脱凡俗时告知母亲:“明年天下将流行瘟疫,咱们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能治疗瘟疫。患瘟疫的人,给他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吃下橘叶、喝下井水就能治愈了。”后来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前来求取井水、橘叶的人很多,都被治愈了。时至今日,苏母居中仍有公益性的中医养生讲座。
晨练的市民正在比试太极,苏仙的故事在中国古代书籍里多有记载,《太平广记》中有苏仙公卷,《聊斋志异》中有苏仙的故事。
我走过一些名山大川,很多时候都在重复着徐霞客的足迹,徐霞客登苏仙岭后把苏仙的故事写进了他的游记。
山脚下的白鹿洞是关于苏仙传说的重要地方,那位年少未婚,吞下红绳而孕的潘姑娘,恐被世人误解,在洞中生下苏耽后,就匆匆离去。
谁知几天后思子心切,跑回山洞一看,白鹿在给婴儿喂奶,白鹤伸展翅膀给他御寒,“鹤覆鹿哺”的故事就出来了,白鹿与白鹤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鹿代表“禄”,鹤代表“寿”,苏仙的传说就这样奠定了基础。
白鹿洞前一老阿婆正一手持大毛笔,一手拎水桶,就地疾书。
“福人来福地,福地福人来,九十婆婆题”,真是充满仙风道骨之地啊,九十岁的婆婆精神气爽,仔细看,四个福字还写法各一。
更有仙气的是这四位,白鹿洞前支开一张桌子,山林仙地,扑克牌搞起,万千烦忧,置身度外。
苏仙的故事暂且说到这里,接下来是秦少游的故事,就把这座复原的郴州旅舍当作秦少游写下《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地方吧,秦观是苏东坡的弟子,才华横溢,但因为不谙党派争斗,官场不得意,被流放郴州,想到自己屡遭排斥,心中愤愤不平,便借景抒情,发泄幽怨,写下这首千古名作。
从白鹿洞拾阶而上,开始登山,第一个见到的景点就是三绝碑。
秦观才华横溢,但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名落孙山,苏东坡怜其才学,向王安石力荐,第三次秦观考取了进士,官至尚书,但因为王安石变法时的党派斗争,秦观又与苏东坡关系好,所以落得个被贬雷州,后来徽宗即位,官复原职后,又在回程中死掉了,和苏东坡的命运有些相似。
三绝碑因秦观的祠、苏轼的跋和米芾的手迹而称三绝,你会看到碑刻的倒数第二句是“郴江本自绕郴山”,可其他地方几乎都是“郴江幸自绕郴山”,这个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我还是觉得“郴江幸自绕郴山”好听些。
现在的搞笑影视剧经常有这样的镜头,古代诗人才子出场时,犹如明星一样,下面无数女追星族在尖叫欢呼,场景当然有些夸张,但柳永、秦观等才子在北宋时的受欢迎程度完全不亚于现在的明星,前有柳永后有秦观,两人同是北宋著名的浪子,流连于烟花场所,写下了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有人夸张地说,秦少游的词,就是一部北宋嫖妓简史,认真想想,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很可能就是为了摆脱某位女子的纠缠所写。
秦学士是柳永之后的偶像派天皇巨星,有庞大的女粉丝团,史书上还记载有一位长沙妓女,是秦观的铁杆粉丝,见到秦观后,主动献身,从此闭门谢客,还表态绝不纠缠,也不要名分。公元1100年,秦观接到通知官复原职,高兴过头,结果在路上“含笑而卒”,这位痴情的妓女,得知秦观的死讯后,也自杀殉情。
苏仙岭不高,登山也不太辛苦,一路人文景观还不少,苏仙岭是道教名山,郴州道教协会就在半山的景星观。
其实苏仙本就是道教神仙,苏仙岭自古以来也是道教胜地。
半山之中有山泉水,很多当地居民来苏仙岭打山水,这处小亭的泉水叫做脚盆泉。
蓬莱在望,登山已经到了大半了,一路空气新鲜,满目葱翠,倒一点没觉得累。
看到“天下第十八福地”山石时,已经到了山顶。道家有天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说法,想必苏仙岭也是其一。
山顶是南禅寺,其实原本这里是苏仙观的,后来由于佛道之争,在1994年搞了个南禅寺出来,所以现在很奇怪,著名的道教名山,山顶却是一座佛庙。
道教是本土宗教,佛教是舶来宗教,但佛教的力量在中国大多数时间都是占据上风的。
大殿中有佛教的故事图画,讲述佛祖成佛的过程。
很多老百姓是不管佛和道的,总之就是求个平安,你好我好大家好就行了。
前面殿中是佛祖,中间殿中则是苏仙,后面殿中又是三尊菩萨,苏仙岭山顶的寺庙有些凌乱。
墙上有苏仙治病救人和得道升天的故事,苏仙13岁就成了神仙,据说是中国道家最年轻的神仙。
在这个佛道共存的地方,前面的道士们正在开饭,后面的和尚们也在念经,念完经开饭。
除了和尚和道士,这座山顶寺庙中还有一段历史,那就是张学良被软禁于此的往事。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成为众矢之的,被软禁50余年,在大陆先后有12个软禁点。
张学良是官二代,“不抵抗”和“西安事变”是他一生的两个关键词,这两个历史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至关深远。
我们参观时很纳闷张学良被软禁了50多年,背负着沉重的骂名,居然还能活101岁,后来想想也对,长寿的人往往思想都比较简单。
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张学良被幽禁在郴州苏仙岭。
据说张学良被软禁在山顶时,郁闷时就掏出手枪对着树木开枪,现在树上还有弹孔,这段故事不知道靠不靠谱。
张学良还在苏仙岭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句子,历史不容假设,假如当年日本人不是毫无抵抗地就占据了东三省,假如西安事变没有发生,中华民族的历史又会怎样呢?
还是只谈风月,少提国事吧,朋友说要坐缆车下山,我觉得还是不必了,半小时不用,一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很快下到山脚。
苏仙岭是“天下第十八福地”,福字无处不在,郴州人民拥有这座充满仙气的福山,真是难得的福气。
1960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到郴州视查工作,第一次登上苏仙岭,路过三绝碑时,觉得秦观的《踏莎行》表达的都是作者贬谪羁旅之苦和无限凄迷的乡愁离恨,于是,他反其义起草了一首《踏莎行》,1965年3月,陶铸再次登上了苏仙岭,正式发表了他的《踏莎行》:“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桥跃飞虹,渠飘练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
当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诗,应该把它刻在石碑上,也竖立在三绝碑那里,形成新旧对比,如今这首词也在三绝碑旁,但鲜有人问津。先不论词作的水平优劣,我们不得不承认,流传千古的诗文往往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触,特别是作者人生不得意时的感慨居多,而歌颂朝代与伟人的诗词,往往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你认真想一下,流传至今的千百首诗词中,有几首你非常熟悉的诗词,是歌颂当时皇帝或者繁华盛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