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津梁:看明代朝贡贸易是如何助力琉球开启大航海时代的
导语:
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以舟揖为万国之津梁,异产至宝满十万刹。--《新讲冲绳一千年史》
琉球王国位于现在的日本冲绳县,是古代中国东南海上的一个岛国。琉球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向北可以通往日本的九州岛和朝鲜,向南可以通向东南亚诸国,西边则与中国福建相邻,四通八达,是天然的贸易中转地。在明朝时期,琉球王国在东亚及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关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琉球王国的地理位置
15世纪,琉球建立起与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的多边贸易体系,取得了辉煌的海上贸易成就,这个时期被后世称为琉球王国的大航海时代。
琉球王国海上贸易的崛起和明朝的相关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本文将从明朝与琉球的朝贡贸易入手,看琉球是如何开启大航海时代的。
明朝与琉球外交关系的建立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对外采取和平友好的政策: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洪武御制全书》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明朝派遣使臣携带诏书前往琉球国,当时琉球国分为中山、山南和山北三个小国家,明朝使者到达的是中山国。同年,中山王派遣其弟跟随使臣入明。从这时开始,明朝与琉球王国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而在明朝与中山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后,山南国和山北国也向明朝派出使臣进入明朝,从此琉球三国都向明朝进贡。
三山时代的琉球国
朝贡贸易中明朝对琉球的援助
东赢之岛,如逞罗、苏门、满喇加、高句丽、爪哇、日本、交趾、占城等国凡十数,而琉球最贫--《琉球国志略》
早期的琉球王国资源匮乏、是非常贫穷的,而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了琉球的发展。在进行朝贡贸易的时候,琉球甚至不能自己制造海船,需要明朝的的帮助才能够完成进贡。而自从明朝和琉球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明朝政府不但给与琉球优惠的外交政策,并且在人力物力上给与琉球王国极大的帮助,为琉球航海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为了维持朝贡贸易,明朝赠送海船
作为一个岛国,要开展国际贸易就必须依赖于能够经历风浪的海船。但是由于琉球国的生产技术落后,造船水平不高,加上木材资源稀缺,能够用来建造大型船只的木料非常少。因此制约了琉球本国造船业的发展。
无翠丽等四山之名,且形势卑小,不高耸。林木模檄不茂密。--《使琉球录》
事实上琉球王国首次进贡就是搭乘明朝使臣的海船来到大明的。而自从明朝与琉球开展朝贡贸易以来,为了让琉球的使者能够顺利到达明朝,明朝政府多次赐予琉球海船:
“掌勇字五十九号,四百料官船一只。此船后送琉球国中山王,差长史郭祖尾去国。--《崇武所域志》
海船是会损坏的,而琉球没有自己造船的能力,所以一旦船只损坏就会影响琉球的朝贡,而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府通常会再次赐予船只。
海舟经年,被海风坏,臣等附内官柴山舟得达,乞赐一舟归国,且便朝贡,宣宗命工部给之。--《琉球史料丛书》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一旦海船损坏了,琉球使臣甚至不能回国,只能向明朝政府求助。在明朝的帮助下,琉球解决了航海船只的问题。而明朝赐予琉球的这些海船不但用于朝贡贸易,还可以用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海上贸易,这为琉球开展海上贸易打下了基础。
明朝赠送琉球的大型海船
2、为了使得朝贡贸易更加通畅,明朝援助航海人员
由于琉球本身航海业并不发达,因此缺少优秀的航海人员,为了保证朝贡贸易的顺利进行,明太祖将“闽人三十六姓”赐予了琉球。
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明会要》
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享有和琉球一样的政治待遇,得到中国政府正式颁布的法令,派遣人民移居到藩属国。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由此可见琉球在明朝外交政策中是享有特殊待遇的。
而这些移居到琉球的闽人大都是优秀的航海人员,他们精通船只操作的技巧,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他们迁徙到了琉球之后,被琉球政府授予官职,成为了琉球王国朝贡贸易和海上贸易的主要力量,给琉球航海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
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朝贡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琉球国志略》
海船乘风破浪需要大量优秀船员
3、明朝对琉球贸易政策的优惠
朝贡贸易中宗主国往往赐予藩属国大量的财物,因此藩属国得到了很大的实惠。
明朝时期,从海上而来的各国入朝进贡的队伍首先需要前往沿海城市专门的市舶司报道。明朝政府在福建专门为琉球设立了一个市舶司来接待琉球王国的使团,为琉球使团的往来提供了方便。
明朝初年,凡外国入贡明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在广东者专为占城、逞罗诸番而设,在福建者专为琉球而设,在浙江者专为日本而设。其来也,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筹海图编》
而一般朝贡的使团在接受了赏赐之后能在会馆内开市三到五天,但是琉球和朝鲜却不在此列。由此可见明朝政府对琉球是有政策优待的。
“凡交通禁令,各处夷人朝贡,领赏之后,许于会同开市三日或五日,惟朝鲜、琉球不拘期限”--《明会典》
如果说开市时间的优待琉球和朝鲜是一样的,并不能彰显琉球的特别之处,那么关于贡品的赏值,朝鲜对琉球那也是羡慕嫉妒了。比如“锡”这种货物,其他国家进贡每一百斤赏赐五百文,但是同样的货物琉球的赏赐却高达八千文。就连朝鲜使臣都感慨:
“中国亦贱待我使臣,不得与琉球使臣为比”。--《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明朝对琉球的贸易政策的倾斜使得琉球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流入,促进了琉球海上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在明朝和琉球的朝贡贸易中,琉球王国获得了明朝赐予的性能优异的海船、经验丰富的航海人员、和大量的财富,使得原本贫穷落后的岛国成为了一个经济和文化都较为发达的国家。也正是在明朝政府的帮助下,琉球有了开展海上贸易,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基础。
藩属国使节进贡,开展朝贡贸易
琉球海上贸易的发展契机
琉球完成了国家统一之后,在完善的政治和经济的基础之上,由于明朝的禁海政策和朝贡贸易政策的推行,使得琉球迎来了发展海洋贸易的历史机遇。
1、海禁与朝贡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了海禁和朝贡贸易并举的政策。
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对外的海上贸易,不允许私下买卖国外的货物:
上以海外诸国多诈,绝其往来,惟琉球、真腊、逞罗许入贡。而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违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明太祖实录》
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中国与东南亚各个国家的贸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没有了来自明朝的强大竞争对手,这给琉球发展海上贸易创造了有利的局面。
而朝贡贸易政策则允许藩属国在朝贡的时候与明朝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明太祖实录》
作为明朝的藩属国,琉球可以通过朝贡贸易来获取明朝的货物,为其与其他国家通商做准备。
进贡海船
2、琉球王国的统一
在明朝与琉球进行朝贡贸易的早期,琉球分为中山、山南和山北三个小国家,他们相互之间常有战事发生。永乐二年,山南左敷按司思绍之子巴志起兵讨伐中山国,仅仅一年就取而代之。之后他又先后讨伐山北国和山南国,花费了将近25年的时间完成了琉球王国的统一。
琉球有了统一的政权,内部战争消弭无形,政治和经济体制日益完备,逐渐形成了历史上的繁荣时期。
古代琉球王国版图
万国津梁,繁盛的海上贸易
随着郑和下西洋活动的落幕,由明朝官方所主导的朝贡贸易也衰弱下来,日渐强盛的琉球王国趁着这个机会,在朝贡贸易政策的基本框架下,利用明朝政府赐予的海船、航海技术和航海人员打着为大明天子采买贡品的旗号积极开展海上贸易,使得琉球的海上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诸国贸易的中转站,有着“万国津梁”之美誉。
1、沟通中国与东南亚,互通有无。
琉球王国孤悬海外,领土狭小,物产不丰。本土可以作为商品的物产非常有限:
唯马及硫磺、螺壳、海巴、牛皮、磨刀石乃其土产。至于苏木、胡椒等物,皆经岁易自遏罗、日本者”。
而这些琉球本土所产出的商品无论是对明朝,还是对东南亚诸国的吸引力都十分有限。
和琉球本土的货物一样,琉球的货币对其他国家也没有吸引力
为了解决货源问题,琉球利用朝贡贸易渠道,大量购入产自明朝的丝绸和瓷器等货物。在明朝禁海之后,丝绸和瓷器在海外是紧俏的货物。以丝绸来说:
若番船不通,则无丝可织,每百斤值银五六百两,取去者其价十倍。
琉球用这些来自大明的昂贵稀缺的商品来与东南亚诸国进行贸易,再采购当地的土特产带回本国,充做下一次进行朝贡贸易的贡品。如此循环往复,琉球盈利颇丰。
《皇明象肯录》载:琉球入明朝贡,“贡有苏木、胡椒、黄熟、降、檀诸香,并非所产”。
2、琉球航海贸易的广大范围
琉球这个中转站不但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还沟通朝鲜与东南亚以及日本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
(琉球)以海舶行商为业,西通南蛮、中国,东通日本。--《海东诸国记》
琉球的商船在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之间往来穿梭,航行于中国、朝鲜、日本、逞罗、满刺加、佛大泥、苏门答腊、旧港、爪哇等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为沟通各地区的贸易往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琉球那霸港口的繁盛海上贸易
结语:
15世纪的琉球迎来了海上贸易繁荣期,被称为“万国津梁”。而琉球的这段海上贸易繁荣期与明朝政府的政策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在琉球王国与明朝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之后,琉球王国通过朝贡贸易从明朝获取了航海贸易所需要的海船和航海技术人员。随着巴志统一琉球全岛,琉球王国具备了向外拓展海外贸易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恰巧此时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活动戛然而止,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贸易基本停止,琉球王国抓住了这个时代契机,迅速的填补了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贸易空白,以采购贡品的名义频繁地与东南亚诸国进行贸易活动,担负起中国与东南亚之间贸易的媒介。
从这里看来,琉球的航海贸易活动,不仅是琉球历史的重要篇章,还是东亚和东南亚朝贡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