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解[书边琐记]

慈母解[书边琐记]

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代人通常将慈母解释为血缘上的母亲,其实不准确,在古代还有更丰富的意义。

据清代赵翼所撰《陔余丛考》之“郑康成注慈母之误”的考证,历史上对慈母的称呼有三个意思:一是庶妾死后,其子过继给另一个不再生育的妾抚养,可以母子相称,在《礼记·丧服·齐衰》中被称为“慈母如母”,死后可享居丧三年的隆重丧礼;二是嫡妻死后,其子交给另一个不再生育的庶妾抚养,其妾不可以有母仪,但因恩深事重,所谓“庶母慈己者”,死后可以服小功(服丧五个月),以异于前者;三是其子并非无母,而是因各种原因选择身份低贱的女子抚养并教育,所以兼有师保(教师)之责,亦不无慈爱,又有慈母之称,死后其子不居丧。

由此考证观之,古代“慈母”一词有其丰富的社会内涵,不仅仅指血缘上的母亲,且因母子身份低贱,命运多变而不失上慈下孝的美德而感动世人。

史料载,孟郊是孝子,其父早卒,贫甚,郊奉母居,刻苦学习诗艺,应考进士一再失败,直到四十六岁才及第,享年六十四岁。《游子吟》在《全唐诗》中有小注:“自注,迎母溧上作。”也就是孟郊在任溧阳尉时迎接母亲时作。但从诗意看,分明是讲儿子出门旅行,母亲临行为他缝制衣服,儿子有感而发,诗意通俗浅显,却感动无数后人,被历代选家评为“诗之尤不朽者”、“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当我们了解到“慈母”更丰厚的社会历史背景,对这首诗的品读,肯定已经不必再拘束于孟郊与母亲的单一解读,而是超越血缘亲情,隐喻着更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与人生况味,当有更惊心动魄的心灵感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