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甘来‖巧用自对通“化境”

巧用自对通“化境”

舒甘来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过:“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所谓“类”,指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拿对联来说,凡符合《联律通则》规定的六条基本规则的文体,构成对联的“类”。但使不类为类,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叶子彤先生曾把按基本规则撰联比作是“从法而入”,在形式上固然工稳合规,但未免拘谨、呆板,束缚了人们的手脚。而要达到写联从常境到妙境再到化境,必须经过“先从法入,后从法出”的过程。

窃以为,纯熟地运用自对手法,是对联创作“从法而出”,达到化境的重要技巧。

自对,是传统修辞属对格式重要手法,一般来说,有联中自对(多分句联中两个分句以上自对)、句中自对(指一个分句中两个语词以上自对)和词中自对式(一个词语中两个字以上自对)三种。这三种自对,在古今联作中都不乏经典实例。

运用自对艺术技巧,它源于规则又突破规则,灵活变通,突破了对联写作上下联相对部分必须在词性、语法结构相同的规定。如果上下联相应部分本身自对了,上下联的相同部分的词性和语法可以相对,也可以完全不对仗,这就大大增加了灵活性,使对联写作更加生动活泼。下面就三种自对手法谈点看法。

一、多分句联中两个分句以上自对,即联中自对,自古至今,被广泛得到认可并采用,可成为自对的主流技法。

如《对联话》中湖北汉口长沙会馆陶文毅联:

隔秋水一湖耳,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兮,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家山。

其中,“岸花送客,樯燕留人”,“夜醉长沙,晓浮湘水”形成联中自对,但上下联对应部分并不对仗。这种联中自对用法极广,使对联生动活泼,易于操作。

二,一个分句中两个语词以上自对,即句中自对,还存在一些争议,甚至没得到一些赛事中评委的认可,应充分肯定这种自对的合理性。实际上,无论古今,这种句中自对应用十分广泛,必须得到推广和认可。

如郑板桥题上海市豫园一笠亭: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此联有两处句内自对。第一分句中“游目”与“骋怀”自对,“仰观”与“俯察”自对。第二分句中“崇山”与“峻岭”自对,“天朗”与“气清”自对。很明显,在自对部分,上下联相应位置的词性和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此联可作为句内自对的示范联。

又如当代联家卜用可题《苏舜钦》联:

十年宦已付笑谈,何计起落沉浮?归身书海为鱼蠹;

四万钱真堪大用,买尽清风明月,置我沧浪濯足缨。

中间句,“起落”和“沉浮”自对,“清风”和“明月”自对,但上下同位置是不对仗的,即“起落”和“清风”,“沉浮”和“明月”不成对仗。

三、对一个词语中两个字以上自对,即词中自对,争议更大,往往被一些评委打成出律联而淘汰。甚至严酷到将不同词性的同义和反义连用词相对也视为违律。实际上,这种词中自对的方法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解释,因为也可以不作为词中自对看待。

如吴鼒挽吴谷人联:

仕隐追随,颓景相怜如一日;

师生骨肉,名山可许附千秋。

有联家认为,这副对联中,上下联的“仕隐追随”,“师生骨肉”,分别是“仕、隐”,“追、随”,“师、生”,“骨、肉”相对,可谓字词自对的典型。而实际上,通常人们将“仕隐”与“追随”,“师生”与“骨肉”作为同义或反义连用词来看待,且不论词性作为句内自对或上下相对都是可以的。这也是《联律通则》所允许的。

因此,笔者认为,运用自对手法,主要是前面两种,分得太细,反而令人如堕雾中,没有必要。至于由此派生的其它自对手法,都是在前两种的基础上衍化而成的。如俞樾贺潘某新婚联:

门第旧金张,喜宰相文孙,刚配状元娇女;
倡随小梁孟,缔百年嘉耦,恰当十月阳春。

上联“宰相文孙”与“状元娇女”构成隔句自对,下联“百年嘉耦”与“十月阳春”构成隔句自对。

又如“望闻问切”与“疾苦疮痍”,“春夏秋冬”与“东西南北”也可以视为两种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相对,也不一定单独视为词中自对。

在运用自对手法时,感到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凡是联中或句中自对,尽管不要求上下联相应部分词性和语法相对,但平仄还是要求相对的。这是一条底线。除非集句联和特例,一般不宜打破上下联相同位置节奏点平仄相对的联律。

二是除非联意需要,确有奇句,一般慎用出格出律的自对手法。因为这样的手法很容易在赛事中被认为不合联律而淘汰,而且易引起不必要的岐读和争议。

三是在一副联中,除非特殊需要,一般尽量避免多处使用自对手法,以至上下联词性和结构全部不相对,这种滥用自对技巧也是不严谨的,且会引起误读。尤其在张贴的楹联中更要尊重人们的阅读习惯,慎重使用自对手法。

舒甘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人,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系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太白楼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经济师,徽文化学者,黄山市退休公务员。曾发表各类作品百万余字,长篇历史小说《徽州布衣》获黄山市第三届文学艺术一等奖。2017年始介入诗词、对联的学习、研究和创作,楹联作品散见于有关报刊、书籍和网络,被《中华楹联报》评为2020 年度中华楹联十佳作者。

顾问:常  江

主编:杨  旭

编辑:李林森  徐文德

微信:1378203848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