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博物院之一笑千年
四川省博物院内有《万佛寺石刻馆》展厅。万佛寺原在成都西门的通锦桥一带,相传建于东汉延熹年间,毁于明末兵火。光绪八年,遗址的第一批石刻出土。万佛寺造像大多为四川省博物院收藏。
博物馆是个好地方,可以让人在非常舒适的环境中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那些实物经过专家的手,选取最值得欣赏的角度布放好,灯光到位,解说也客观简练。所以参观博物馆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只除了无法还原这些物品最初存在的环境。
此事也是古难全。
2016年元月,我来到位于浣花溪旁的四川省博物院内走马观花,以自己的喜好用手机记录下一些片段,做些非常私人化地解读。
此地图为川内发现石刻和造像地区的标示。
这尊石刻像令我印象深刻的竟然是人物平坦的腹部,腹股沟及大腿的形状在薄衫下清晰可辨,甚是温暖。
衣袂下方的双脚。
以往见惯了给大佛雕一双粗糙的大脚,既看不出年龄,也感受不到骨骼。虽然从美学上来讲写意大过写实,可我得承认看到面前的这双石足,令我想起了法国电影《罗丹的情人》里,卡米尔.克劳黛用乳白色的大理石雕出来一只脚的画面,那种光滑和细腻,性感得让人忍不住想要摸一下!
衣袖处的方孔下方,随意凿了一些纹路。
这个菩萨的袈衣,从领口处打了非常多的褶皱,顺着身体垂落下来。衣衫的面料应是薄如蝉翼,才能让身体的线条毫无遮拦地显露出来。
特意对比了一下领口翻压的位置,这件是右领压在左领上,而有的造像却是左领压在右领上方,可见当时对衣领的制作并无特别地要求。
这尊雕像因为图片的缘故,无法表现出真实的大小。我在现场看到它要比其他几座体量小一些,身材更为小巧。衣服的领口敞到了胸部,站姿也不再是庄严地对称式,右腿随意地弯曲形成一定的弧度,姿态舒适多了。
佛头像。
头顶浓密的螺髻,此乃菩萨特有的疙瘩形发式。纹路因风化漫漶,稍显不清。
那个朝代雕刻的人物,面部表情甚是宁静。
这尊半身坐像,一看服饰就让我想到龙泉的北周文王碑摩崖石刻群,那里雕刻的菩萨身上所着珠帘璎珞与这个几无二致。再看解说牌,果然是北周造像。
这是一尊小巧玲珑的石像,手臂处镂空雕刻,减轻了重量,也生出几许飘逸来。感觉在石像群里大约是立于某个高处的位置。
转过去看侧面,果然发现刻像的背后凿有很深的长条形槽眼。
背屏式造像。
方寸之间便可安置三尊,这样的话在家里也可设佛堂供奉了。
石佛头像。
个人以为整个万佛寺展出的石刻像中,她是最美的一尊。表情、发式、以及面庞给人的年代感,非常像我在蒲江飞仙阁摩崖石刻群见到的那尊。不过比起蒲江的,她的表情要硬朗一些。
这是蒲江飞仙阁石窟的菩萨像。眼睛特意从脸庞处往上方柔滑地雕出卧蚕形状,面部秀美无比,令看到她的人无端地生出几丝忧伤来。
看过这么多的佛像,最爱的就是她。一直希望再去蒲江,再看她一眼。
陀罗尼,指长咒。此经幢造型极为小巧简洁,为六面体长形石柱,每面均刻有文字。其中一面介绍经幢设立缘由,其它面则全部刻着梵语经文。
“广政六年三月 曰女弟子刘氏夫人今年三月六日生一男 至十二日亡过 今为此亡男慈建此尊陀罗尼彰 承此功德 往生净土”。文字大约如此。
以往在寺庙门口也见有为孤魂甶子立着的神位,寒林会上五音孤魂化下投纳的灵牌,都与此不同。那些都是可怜的孤魂,而这个早夭的男婴可是备受慈母和家人疼爱的,。猜测他应当是享受了家族为他举办的一场盛大法事。我们才有机会在一千多年后目睹这被保留了下来的精致经幢。
梵语咒经。
拍这尊头像时,完全当他的面容为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面貌,从眼部到嘴部到脸庞,整个五官的分布,无不如此。
跏趺坐,右足盘于左足之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底座雕刻繁杂。
万佛寺石刻观赏到此结束。
这个展厅内陈设着四川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这件彝族人的棉布夹背心,缝制的针脚细密,深蓝和浅蓝定下质朴的基调来,门襟上用了三个盘扣。前身浅蓝色的布裁成宽布条后嵌在深蓝布底上,勾勒出线条流畅的条纹,设计感十足。最外层缝一条两指宽的粉色刺绣带,为原本朴素之极的棉背心增添了一分秀美。
我对着它想入非非,幻想着自己穿上它的样子:春天用来搭一条同色的亚麻长裙子;秋天在里面套个黑色高领羊绒衫,别提多美了!
这条是彝族女性的裙子,黑底的上衣面料带有香云纱特有的哑光,刺绣的宽口袖,别致的高领与门襟巧妙地拼接,下面为细羊毛染色后织成的窄条纹百褶裙,束腰带,色彩的搭配和造型类似于去年最流行的裹身裙。实在太漂亮了!
衣袖上的刺绣图案,带有人物的表情,针脚很长,丝面应该容易损坏。
彝族童装上的刺绣图案。
我曾在云南大理买过一些绣片,上面多有花鸟鱼虫,还有不常见的兽类,其风格迥异于江南苏绣的精美,多了一种野性和恣意。通过绣品原料和图案取材的不同,也能够反应出当地的风貌和人文传承。
彝族男式服装肩部的装饰图案。
进入张大千画馆。
这套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临摹的飞天图案,甘肃邮电管理局曾以此为素材在1993年发行过一套五张的磁卡电话卡,我买过其中一张面值20元的5-2。可惜,没有全套收集。
陈列室内的灯光无论如何也避不开。
这张的配色真是大胆:橙黄与靛蓝,朱红与灰绿,居然相得益彰。可见当时人的审美是多么地不落俗套。
莫高窟真乃宝库,配色、纹饰、花卉、藻井,发式等等,无一不予后代人以启迪。
墨荷。下笔的线条看得到枝干的一气呵成。
《侍女拥衾(qin)图》。美人之目,摄人魂魄。
新津出土的一对翁仲石像。
深眉、纵目、悬胆鼻。
石墓门上的图案与文字。
这是上图的拓片。一千多年前的文字,几乎没有变化。
这个石墓门高度大约有三米,上半部分雕着凤鸟和人物,下半部分全是文字。
这是上图文字拓片,字迹反而比实物容易辨认。
说唱俑。
看上去也就是市井之人,但快乐。
与其他欢笑的人不同,这位抚琴者的表情仿佛沉陷在什么里面了。
提鱼陶俑。一双鱼儿可真是写实。
一笑千年。
陶屋。有斗栱元素。
这可是东汉出土的陶器啊,怎么觉着这狗那么像拉布拉多犬呢?
陶制摇钱树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