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遐·览——第 12 届中韩雕塑交流展”由中国雕塑学会和韩国雕刻家协会主办,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此次展览除广州本地作品外采用线上展览的形式。疫情给人员往来带来不便,但不能阻断中韩雕塑艺术的交流。线上展是永不落幕的展览形式,这是 12 年来第一次将展览进行数字化的尝试。广州美术学院是中国雕塑教育的核心院校之一,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在数字化应用与研究方面走在了前列,不仅可以保证线上展技术上的完美呈现,提高交流展的学术影响力,亦更能增添中韩两国雕塑家的友谊。“遐·览——第 12 届中韩雕塑交流展”的呈现搭建了雕塑交流的桥梁,为了解当下中韩雕塑现状,探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创建了条件,也为疫情时期中韩文化交流增添色彩。雕塑头条将用若干期来详细介绍各位参展艺术家,本期介绍雕塑家陈涛
参展作品 《以梦为马》陈涛
陈涛作品《以梦为马》 大理石 68x26cmx90cm 2018年
作品说明:记忆中的奔驰的骏马是追求理想的象征,以童年的木马承载内心的理念和梦想,为未来的人生提供内在支持和动力。
CHEN TAO
——————————————
陈涛
现为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博士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自说自话——关于我的雕塑创作
文/陈涛
当下雕塑界的创作从手法、题材内容到材料运用,可谓五花八门、品种繁多。从题材内容来说,我一直致力于人物题材的雕塑创作。当然,不是说自己没有类似创作装置作品的能力和素养,年轻时也尝试过多种样式的创作可能,但总感觉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明白些创作目的何为,遂专心于具象人物雕塑的创作。反思其中缘由,似乎与长期的从附中到大学的多年传统写实教育有关,也似乎与我自身的个性有关。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多有学生问起创作做些什么好?对于创作的主题,我认为应该随性所致,做自己有所感触并喜欢的东西。(当然,找到哪些是自己真正喜欢而有所感触的东西,是需要反复梳理,才不至于盲目跟风和无病呻吟)。不应该仅出于某种动机,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窄的思维范围。特别是那种把创作目标定位为写入美术史的创作,查漏补缺,似乎是填补美术史空白,却把本来最是自由表达的艺术,变成了压力重重的工作, 自然丧失了从艺的乐趣和艺术创作的原本意义。我的作品大题材有,轻松的小题材也有,人体、头像、自身经历、社会热点均有涉猎,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具象人物为载体, 以古典抑或现实主义的塑造手法,以雕塑的空间体体语言, 以空间造型的手段,力图准确地传达、诉述自己的故事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价值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心灵得到释放,甚至解脱,也油然而生创作之后的快感。当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真切自然,直达观者内心。雕塑圈大多也知道,具象人物创作很不讨巧,既耗费时间,效果又难出。而且具象雕塑发展多年,要想有所创新突破更是难上加难。若从效率来说,并不划算。还好自己做事情也并没有更多的习惯计算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有时只求心安理得。在我早期的从艺过程,也做了不少主题性的创作,主要是为了参加各种主题性的展览。多年以后回顾,时间耗去很多,自己却并不是太喜欢,同时有很多自己想做的雕塑总是以各种理由却搁置下来,似乎没有时间去做或时间太从容而不着急而没有做。扪心自问,如果作品不以参展、不以博取众人掌声、不纯粹以商业出售为目的;不以赶艺术时尚为宗旨,自己愿意花钱、愿意投入时间做的雕塑是什么雕塑?通俗点儿说,只有创作作品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是为了赢得掌声,作品做给自己看,自己愿意花时间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情,才不会有意模仿,才会选择出力不讨好、费事费力但是个人真正喜欢的表达方式。所以年近不惑,从主题性创作和语言形式的探索更多开始转向亲情的艺术传达和个体对社会问题的立场和判断。当然,做什么明确之后,怎么做就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了,这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一步步推进。以此,多做才是硬道理。
多做作品的结果就是作品面貌有些杂,也自然地反映了我的真实的创作状态。在此,为便于叙述,把作品归纳为五种主题类型,即情之所动、触之所感、身心本真、主题阐释、写生凝望。
- 情之所动 -
关于创作题材这个这问题,我对学生也曾说过:我们是会做雕塑的艺术家,为什么创作只是为了应付展览、应付他人欣赏、评介?为什么不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作件雕塑?为什么不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呢?由此,以亲情为出发点,便有了我一系列的关于家人的雕塑创作。当然既为创作,具体的形象已不再局限于真实的人物身份,更多地从传递的情感出发,从作品的本身的塑造出发,寻找合适的形象与造型的处理。
在作品《划桨的老人》中,以象征的手法塑造一对风烛残年的老人划桨行舟,寄托了对父辈的思念,更委婉地传递出对社会老年化问题的关切。两个手执船桨的老人,在非真实空间里呈现出超现实的意境,组成新的时空序列。抑或是对往日风雨同舟日子的怀念,也许是童心未泯的快乐游戏。不管怎样,都是时间流逝与渡过生活的真切记忆与重现。55×53×25cm(高) 50×49×25cm(高) 38×51×23cm(高) 206×184cm(高)在作品《父亲、我、女儿》作品中,长期纠结在脑海中的对亲人的感怀和想法,通过近两个月的泥塑过程得以具体的呈现。同步拍摄的数码照片详细记录了创作的过程,记录了创作过程中每一天对父亲的视觉印象的艰难回忆和女儿形象的塑造把握。在创作过程中,对至亲的形象落实在雕塑上会有很多的徘徊和犹豫。不是形象的不清晰,而是雕塑承载了更多对亲人的挚爱情感,而把这种情感准确而又浓重地传达为雕塑的艺术表现,是有一定难度的。同时,从创作角度来说,这件作品把传统的头像写生的雕塑基础练习本身反复找形、反复修改校正的特点与作品所传达的对亲人形象的追寻和修正自然地对应起来,除了满足自己长久的愿望之外,也是我一个认真的创作尝试。《如山·父与子》则着力表现父亲的家庭角色和社会意义,弱化的五官细节,让人们习惯性的形象识别受到阻碍,把注意力集中在雕塑形体空间本身。含糊的、率性的细节在模糊了作品人物的特定指向性的同时,使得作品中的人物身份更具了普遍性的意义。大的团块与小的体积之间的依附、从属、容纳的空间关系,抽象地表达了父与子的关系。体积本身传达的意义得到有效关注,作品表面的质感、肌理、颜色等抽象性的因素相对来说发挥了更多的作用。
伴随女儿的出生和成长,我以不同年龄阶段女儿为创作对象创作了《宝贝》、《生长》、《家有小女》、《红领巾》等系列作品,传达出一个父亲眼中的女儿成长轨迹,当然,我并没完全以肖像为目的,拘泥于形象的写实传达,而是有意地贯穿创作意图,努力使其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
做女儿大胸像《红领巾》的过程,时间拖了很久,迟迟未能完成。本希望女儿能到工作室来上一天、半天,迅速把基本型确定下来。如果有女儿做一个校对,脸部、头部所有的型,可能很多东西就有数,可以迅速确定下来。结果多次邀请,可能因为功课忙吧,或许不愿坐着一动不动,女儿就是不配合,不愿抽出一天的时间来爸爸工作室做一下模特。作品怎么结束呢?只能依据照片儿推敲了,这个过程很慢,多次反复,效率很低,但也有这种方式的乐趣,就是不断尝试与不断修正,这倒无意中吻合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创作如果完全跟着照片走会非常被动,一个局部不对,可能整体就不像。最终我想明白了,这首先是借助对女儿的情感做一件创作,而不是简单给女儿作一件胸像。所以,应该根据我的视觉记忆和脑海中的意向,主动把握和处理形体,在作品整体的和谐的前提下,与心中浮现的形象吻合即达到创作目标。《甜蜜蜜》来源于微信朋友圈朋友发的一张照片,其中男女主人我并不认识,但从照片传达的信息中,紧密相依、执手相牵的动作有着浓浓的情爱,且富于时代的年轻气息。在做的过程中,以照片作为参照,但没有拘泥于照片的形象和服饰道具,而是有所发挥。时尚典型的服饰塑造和简单道具的精心选择也传达了当下社会年轻一代的潮流生活理念和独特个性。除了自娱自乐,艺术家也是社会的人,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现象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艺术家职业的社会责任感也需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社会的价值,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社会现象或问题如何以具象雕塑的形式作出相对独特的价值判断和准确的视觉空间表达。
人有时常处于矛盾之中,理想与现实总是会有不一致的地方。《信誓旦旦》通过雕塑主体人物的形体动作的不一致性,传递出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之处,冷暖色彩的对比和杂乱无章的布局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感受。
现实生活中,理性与感性的行为往往有出乎理性逻辑的结果,有时需要用感性撞开理性的束缚,不可思议的可能也许就出现了。
《惑》 以具象的手法塑造一个青年人,坐在一条锃亮的传统样式不锈钢长条板凳上,或思索、或发呆、或迷惑,神情困惑,若有所思。具象的人物与传统板凳造型与现代不锈钢材质构成强烈的视觉冲突,赤裸而坦然的形象似乎在与观者在讨论交流,或是自我反思。《变化的背景与主体》 以手机微信发图常用规格为浮雕的基本组合形式,每一个小浮雕的主体人物为相同的对象,背景施以不同的绚丽的颜色。尝试在人物不变的前提下,背景的不同造成视觉上的感受差异。背景的不确定性,是否会给我们对主题的判断造成误读?
泄洪发水,往往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拿着简易的捕捞工具,来到河边或是湖边,认真而富于娱乐性地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意外馈赠。通过塑造两位形态各异又专注认真的捞鱼人,表现这一行为。在商业社会的今天,既体现平等的多捞多得的观念,又极富大众的娱乐性。平和、自然是这一活动的主题。
每个人有登高望远的体验,不同身份的人在高处看的不同,想的也不同。作品通过一个青年人手机自拍的瞬间以及略显异常的空间关系反映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较为普遍的行为和心理。试图探究看的背后的可能与现实的联系。
当下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为满足这种诱惑不得不处于忙绿或浮躁的状态。我塑造一个坦然自若的人物形象,高抛的不锈钢镜面的材料反射观者的形象,与雕塑的形象溶为一体,互相映射,引发反思与矫正。
《暖梦》每个人都有做梦的体验,内容千奇百怪。俗话说, 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每个人面临不同的生活境遇,由此产生的心里焦虑有所不同。
通过纯粹人体反映现实思考是颇具难度的,首先需要创作者对人体姿态所传递的意味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然后需要通过雕塑语言准确地与现实生活或者人类普遍的意识相衔接、对应,最终作品才能脱离纯粹传统古典审美,而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1997年开始创作《姿态》系列更主要的是想通过人体动作的设定安排,特别是看似舒展的动作空间,表达动作内涵的力度和张力。紧张而又舒展的动作,立于天地之间,坚固而稳定。有意思的是,这个早年的想法无意中暗合了当下流行的瑜伽的理念,给作品的阐释增添了世俗文化的内容。在《梦系列No.1》中,一张床上的男女的不同的肢体动作,直逼观者的心灵深处,传达出每个人内心都会拷问的问题。在充满诱惑的时代,欲望有多少,欲望是否都能满足。《翻倒的红沙发》塑造了正在沙发上放松休息的男子莫名后仰倾倒的戏剧一幕,严肃与戏谑,放松与紧张,安定与动荡,构成了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哈》作品中人物动态概括的形体处理,稳定而富于穿透力的空间张力,有序地传达出紧张而又充满力量的视觉感受。半抽象的手臂形态会让人引向形体的抽象意念,突然有了某种纯粹的形感和冲击力,简单、直接、有力。薄片状的头部处理,与水平的手臂形成纯粹的十字交叉空间,具象的形,抽象的空间关系让作品产生一种一不易言说的力量和精神上的暗示。所谓主题性创作,大多是有明确的创作主题,并以此展开。创作目的主要是争取参加官方主题性展览,因为作为学院的专业教师,科研考核和职称晋级都少不了官方参展记录。在展览确定的主题范围内发挥雕塑家个人的聪明才智,也就是命题作文了。这类创作,我大多选择反应普通人民群众智慧、力量和生活状态为自己创作主题,在作品中有意强化体积语言的运用和空间构造的形式张力,以创达作品主题的意义。《铜墙铁壁-1841·三元里》是1997年文化部举办的中国艺术大展,学院动员大家创作。当然题材最好是与香港回归有关的题材。我刚到广州两年,对改革开放的前沿充满好奇,特别是每次路过火车站旁边的三元里村时感触良深。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现实景观与三元里的历史意像形成强烈的反差,进而诱发了我的创作冲动。于是经过草图、小稿的一步步推进,对造型的处理逐渐明确下来,最终形成了了这件作品的面貌。
《鬼子来了》延续了个人主题创作的一贯想法,作品人物动态的穿插组合,概括的形体处理,整体人字形的稳定的空间关系,有序地传达出紧张而又充满力量的视觉感受,与作品的主题相吻合。
- 塑真凝神 -
还有一类作品是以亲朋好友为对象的肖像写生。
雕塑家最便利的最熟悉的就是泥塑写生了,从大学时期的基础训练,到工作后给学生上课,以及社会服务,做了不少头像,因此也练就了最轻车熟路的表达方式。但是回想一下,出于自觉的冲动、毫无挣钱压力和甲家反复意见干扰的头像写生倒不多。所以,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作个头像写生也就成了一个有意无意疏忽的地带。意识到这个问题,便留心起来,有合适恰当的机会,便作了几件头像写生。
《穿背心的女子》
50×35×70cm(高)
2005.7
因为对写生对象的熟悉和了解,除了肖似对象之外,主动地融合和了对象的性情,更多地综合了不同时期的形象特征。而且因为是现场写生,过程更是轻松自在。
其中《覃大力像》是广州美院老友覃大力教授来国美讲学期间完成的。正逢国庆节闲暇,约老覃来工作室聊天、喝茶,顺便做个头像。对老覃这位从30岁到50多岁的多年的无话不谈的老朋友的性情熟悉和了解,使得写生老覃的过程,变成了真正的快乐时光。泥巴体积的恣意纵横,体积空间积极的调整,努力接近某个真实的老覃的印象。不仅是表面的相像,更主要的是,老覃性情的表达、气质的传递显得至为重要。真实的形象塑造应该是性格、脾气甚至是审美追求的一个综合的显现。对写生对象的人生经历的了解,有助于防止仅是表面的相像,可以把发自内在的、对写生对象全方位的了解,通过造型的主观处理,得以合适的、相对准确的体现。整理自己的创作,首先是为了给自己从事的专业工作有个交代。时间就像流水一样,生命渡过的痕迹最好的明证,就是一件件的作品伫立在工作室里,每每看到,不论好坏,心里踏实、自在,是最好的自我安慰。当然,在当下浮躁、炫目的艺术圈,具象的坚守和自律是否还有必要?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创作思路的调整和改变,应该是随着创作的积累自然而然发生和变化的。只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沉静而真诚,无怨无悔。
艺术家简介
陈 涛 1970年生于河南, 1986年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学习,1990年入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199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至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执教。2001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调回中国美术学院执教。2015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主要艺术活动
1994年5月 《井口》参加浙江省第二届青年美展,获铜奖。
1997年7月 《铜墙铁壁》参加“97年中国艺术大展”,并被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
1998年4月 《姿态系列》参加广东省青年雕塑家邀请展
1998年8月 赴俄罗斯雕塑考察
1998年9月 《化妆的女孩》参加“98年中国长春国际雕塑邀请展”并被长春市雕塑公园收藏
1999年10月 《愉快的早晨》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被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
1999年10月 《大江之源》参加首届中国舟山沙雕艺术节
2000年10月 《愉快的蓝》、《姿态NO.1》、《姿态NO.2》、《姿态NO.3》参加中国美协第十四届新人新作展
2001年6月 《神枪手》参加“新北京,新奥运”体育雕塑展
2001年10月 《神枪手》参加大连体育雕塑作品展
2001年11月 《铜墙铁壁》参加“2001石家庄国际雕塑邀请展
2002年8月 《凝固的风景》参加中国美协“西部风”雕塑作品展
2002年8月 《愉快的……》参加福建惠安第二届中国雕刻艺术节
2002年10月 《在其中》(虚与实)参加全国高等美术学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展
2002年10月 作品参加上海第二届青年雕塑家邀请展
2004年8月 《桥!桥!桥》参加山东临沂“红色雕塑之旅”创作活动
2004年9月 《同舟》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浙江省展
2005年10月 《女人体》参加台州市雕塑名家邀请展
2006年4月 《拿伞的老人》参加第一届中国美术教师作品展
2006年5月 《远望》、《母与子》参加雕塑空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家作品展New Gallery
2007年5月 《幸福的滋味》参加《雕塑与城市的对话—2007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
2007年10月 《穿背心的女孩》、《拿浆的老人》、《惑》参加“临风塑质”—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届教师作品展
2008年8月 《拿桨的老人》参加“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2008年10月 《风》参加“第三届西湖国际国际雕塑邀请展”
2008年11月 《拿桨的老人》《废墟战士》《废墟女人体》参加“浙江省名家雕塑邀请展”
2010年5月-8月 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艺术考察
2010年10月 《陆游》(合作)参加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展
2012年4月 《父亲、我、女儿》、《会》、《菩提树下》参加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四届教师作品展
2012年5月 赴美国旧金山艺术考察
2012年10月 《状态》参加杭州“德国文化周”雕塑展
2013年10月 参加中国美院雕塑系“国美之路雕塑中国”优秀写生作品展览
2013年8月 赴保加利亚参加雕塑创作活动
2015年8月 赴东欧雕塑考察
2015年11月 《瞭望》参加亚洲五地雕塑铸造教学研讨会暨“铸造雕塑作品展”
2016年12月 《登高》参加《2015首届“浙江风情”雕塑大展》
2016年1月 作品多件参加公望山居美术馆首届艺术家作品展
2016年7月 《鬼子来了》 参加《浙江省建党95周年暨长征胜利80周年---浙江省美术写生创作作品展览》
2016年10月 《划船》参加第三届中国室内设计艺术周《应运而生》城市公共艺术展
2018年3月 大型浮雕《烽火议程—抗日救亡》(合作)参加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展
2018年4月 《甜蜜蜜》参加参加“2018年中韩雕塑交流展”
2018年9月 《天地人》2018年9月参加“人与自然---中国郑州国际雕塑展,获优秀奖。
2018年12月 甜蜜蜜》参加“家园---2018杭州城西休闲公园雕塑展”
2019年7月 《众志成城》参加“大潮涌进——浙江省第十四届美术作品展览”
2019年9月 《铜墙铁壁》、《化妆的女孩》参加《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展览》
2019年10月 《红领巾》参加“大地颂歌”红色雕塑展
2019年10月 《铜墙铁壁》参加《九秩芳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90周年校庆特展》
2019年10月 《顶天立地》参加中韩第十一届当代雕塑展
2019年11月 《自在》参加千岛湖雕塑园开园庆典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