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过剩了吗?经济学家贺铿:房地产问题就是房子太多需求不足
有时候发现问题并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比起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如果连意识都没有根本不可能去想解决问题之道。房地产便是如此,过去,我们很难去正视存在的许多问题。我觉得如今不一样了,银保监会已经多次警告房地产金融化风险问题,甚至也说过,押注房价永远不跌的人终会付出沉重代价。
尽管解决问题的道路很漫长,但是我很开心,我看到了一点点的改变。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下,调控思路也在改变,从过去单纯从房价入手,到现在更重民生,可以说实现了从房价调控向民生调控的过渡。
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说起来简单,但其实做起来很难,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照做,否则大家知道,就像前边所说,可能我们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说白了就是希望通过房住不炒的定位,实现房地产系列问题的一一化解,让房地产实现平稳健康过渡。
大家或许还记得经济学家任泽平的一句话,他说,“房地产是最坚硬的泡泡”,他一方面承认房地产的问题所在,但另一方面也客观表达了房地产问题的顽固性。
问题客观存在,但为何一直不破呢?这就是所谓的坚硬所在。他认为,绝对不会被戳破,也不会突然破裂。正因为中国房地产会向更加平稳和健康的方向发展,这跟我平时给大家说的是一个道理。
我们一方面坚持房住不炒不动摇,另一方面又会适时采取因城施策策略,正是对市场的一种平衡机制,确保房价不会大涨大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秘诀所在。
近日,经济学家贺铿表示,现在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住房的供给大于需求。要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在城镇化问题上,不能一味地大城市化。房地产是一个双重身份,既是虚拟经济,又是实体经济。如果“炒房”重,它一定是虚拟经济,如果房子重点看作居住用途,它就是实体经济。
这似乎也回答了很多人的问题,房地产到底是不是虚拟经济。其实之前我也跟大家说过,如果房子就是房子,他本身可以拉动建材、水泥、装修等几十上百个行业的发展,确实当属实体经济。但如果过度炒作成金融,那就是虚拟经济了。
而另一个问题说得更多了,那就是房子到底够不够住。这个是有争议的。官方也说过,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平。地产大佬潘石屹也曾表示,20年前,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5.7平,舒适度不高,因此,房地产是刚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37平,现在不是刚需了。
还有很多人也都说过类似的话,今天我不去多说,因为你一定会说,不信,或者说自己被平均了,这一点错都没有。
若从总量和数学角度来说,平均每个人多少房子或多少平米的确够住了,然而那只是平均数,现实中没人跟你平均,人家也跟你平均不着。所以你会很抵触这样的数据。但我想说,对国家而言,需要测算出总量和人均,这是直接影响到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为个人来说,该如何去理解这些数据呢?那自然要看这些数据对国家决策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我们的房地产正迎来一个新的关键转折期。尽管房地产的问题还没解决,但是大势上看,不会再搞大拆大建搞增量。
这也就意味着不是说不搞房地产了,而是不会再轻易新增,而应该去发挥存量市场的力量,如何通过市场手段去调配资源,让更多的房子流向市场,形成有效供给。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如果过剩不只是一种浪费,更是一种危险信号。
贺铿认为不会出现“硬着陆”情况。房地产相对平稳地“软着陆”就是要避免危机,调控的过程中也一定要防止出现泡泡的硬性破裂。事实上现在的调控正是如此,在把房地产从过热向平稳引导,用调控去平衡,防止房价大起大落。
房地产要想健康发展,就需要转型,由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转换到提高所有人居住水平的改善上。只有把房地产由虚拟经济转换到实体经济,房地产未来才能大有作为。
我对未来的房地产有信心,但绝对不是房价继续大涨,而是更加正规的市场化交易。而当前所有的调控努力,正是为这一切做铺垫。
现在的市场是不均衡的,有的城市饱和,有的城市还有潜力,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重点深度研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太原、石家庄、兰州、重庆、南京、无锡、苏州、武汉、郑州、济南、大连、哈尔滨、长春等城市板块价值潜力以及房价数据。这些城市的买房逻辑也不一样,需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