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2018大同雕塑双年展“材料篇”策展人郅敏
▲
最新创造力的展现,是“大同雕塑双年展”的核心目标,也是我负责的“材料篇”策展工作的核心命题。
创造力,需要经验,更畏惧经验。
经验,是已经验证过的经历,是面对已知世界的;创造力,是潜在的能量,是面向未知世界的旅程。经验的叠加有可能趋向完善,但也有可能远离挑战——自我潜能的挑战。
因此,本次大同雕塑双年展“材料篇”不一定以完善、完美为标准,希望选择具有“自我潜能挑战”的作品;希望推出近期对“物的深层表达、物的新认知”方面具有创造力的新作品;希望通过“材料篇”展览引起业界及大众再次掀起对 “物” 的讨论;希望通过“材料篇”展览重新审视物的边界在哪里?探讨物与人的关系在今天正在发生什么?物和场域是什么关系?虚拟的物是不是物?全新的材料探索如何构建新的文化现象?传统材料观以及背后的文化如何延续?等等。
今天的情况更为复杂,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的发展也许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那一刻虽然惊心动魄——至此之后,与电脑下棋,人很难再赢了,但无须担心的是,围棋不会就此消亡,更不会影响人们对围棋的热爱。因为围棋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输赢,在于彼此博弈中目光的相视,在于相持中无言的对谈——在于人类复杂的精神生活。不在于速度,更不在于算法。
在未来的世界,新的材料或许会提供新的生发点。人,创造新的材料、新的机器,创造新的算法,探求新的规律。通过面对材料新的方法、新的规律,寻求认识世界的新的路径,与哲学、科学并驾齐驱。
未来更是激发材料创造力的时代,材料研究仍然作为获得创造力的非凡动力之一。虽然雕塑是一项古典的方式,但是雕塑所包含的研究目标非常广阔,空间、形态、材料、能量、意识等都处在极大未知的研究范畴之中,雕塑不仅是技艺的形状,更是思想的形状。这个形状几乎无规律可循,因为思想几乎是无边界的。
本次“材料篇”展览希望通过对材料的深入研究、创造,来全力触探那个——无尽的世界。
◆ ◆ ◆ ◆ ◆
《白虎》在北京宝格丽酒店展出 2018
《白虎》(夜景) 在北京宝格丽酒店展出 2018
《天象四神-白虎》 陶瓷、金属 320x120x270cm 2017
单体颗粒
《天象四神-朱雀》局部1 陶瓷、金属 620x150x220cm 2017
《朱雀》作品坐落于武汉东湖
《朱雀》户外展示航拍视角
《天象四神-玄武》 陶瓷、金属 400x60x350cm 2017
《天象四神-玄武》局部1 陶瓷、金属 400x60x350cm 2017
《天象四神-青龙》艺术北京户外展场 2018
《1031》陶瓷装置、影像、行为 尺寸可变 2016年
《1031》陶瓷装置、影像、行为 尺寸可变 2016年
《1031》陶瓷装置、影像、行为 尺寸可变 2016年
《1031》陶瓷装置、影像、行为 尺寸可变 2016年
《1031》陶瓷装置、影像、行为 尺寸可变 2016年
《1031》陶瓷装置、影像、行为 尺寸可变 2016年
《1031》作品行为参与者-策展人王春辰先生
《1031》陶瓷装置、影像、行为 尺寸可变 2016年
你,就是我
——我的生命观、材料观、艺术观
我的生命观
白天,我动手劳作,早上和晚上,我读书与写作。二十余年来,创作和写作,是我艺术表达的“双生”。
每日清晨,当东方粉色的朝阳徐徐洒向书桌、映在脸上,我大口呼吸着空气,努力打开每一个细胞来感受这个世界,心中都会溢出不可抑制的幸福感。
书桌上,放了一些我从世界各地捡来的石头。最近所得的几块,出自敦煌雅丹地貌。这些黑色的岩石,不知被什么力量分散开来,沉寂亿万年,有些棱角可能是经历了几千万年的风蚀水磨,如今略有一些温润。石头的棱角被早晨的阳光照出了五彩的光芒,映射在我的眼中。
与自我对谈,与所有外在世界对谈,是我这些年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对待艺术的态度。我非常珍惜精神的蓄积和思想的领悟,希望在艺术作品、文字作品中表达出看不见、摸不到的精神世界——虽然艺术必须以物质的方式来呈现。
我也珍惜自己的肉身。我明白我身上的所有物质,与这岩石、动物、花草并没有什么不同。谷泉先生对我说:这些现代化学的名词,钙、碳、氢等等,这些知或者不知的物质在没有命名以前早已存在亿万年。我深以为是。这些元素在组成我的肉身之前或许沉寂在水泊之内,或许隐遁在草木之间,亦或活跃在飞禽走兽身体之中,他们有各自的一段段历史、故事和灵魂。我不知他,他不知我,也许事隔万年,抑或咫尺之间。
我是一个反应慢、成熟晚的人。十年前,在而立之年的某一天,我才突然开始试图理解物质的世界。仿佛这是一个起起伏伏、聚聚散散的物质世界。这些物质在某一刻聚拢成为一个东西,有它的形态、材质、灵魂,他们可能会存在一段时间,也可能瞬间即逝,但这个存在无论是刹那间或是亿万年,都终有一刻要离别——会散开来,和其他东西再次相聚,成为另一个东西,形成另一个形态、材质、情感、灵魂、命运。
这,就是我的生命观,也是我创作《河图洛书》系列以及《天象四神》系列的由来。
我的材料观
从1993年算起,我运用陶瓷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已有23年。在2004年开始创作《双生系列》之前,我尽力体验中国陶瓷的烧制方式,随着自身成长和阅历增添,逐渐产生我自己的材料观。
在我看来,地球内部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窑炉。而地球,是最伟大的雕塑之一,也许还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星星。
所谓雕塑,既是造物,物从何来,从自然中来。
地球就是窑炉,它对所有物质进行烧造。那些涌出表面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烧造的结果,所有的山石、所有的矿脉。
矿脉,是全世界陶瓷来源的根本。
矿脉就这样静静地等待人类的出现,这一等就是亿万年过去了。
直到人类文明的火花闪现,逐步凝聚人类智慧。人类开始用泥土进行最本真的塑造,并成为文明发端的行为之一。人们从山上采出石料,将石料打成粉末,这就形成了可以烧制的土。在土中再掺入水,具有可塑性的泥料就开始形成。人们借助泥料的柔软性来做成各种东西,可以是实用器物,可以是信仰图腾、雕塑、建筑材料等,也可以是任何其它东西。当风吹过,或温度上升,水开始从泥土中蒸发,热量和风带走了泥土中大部分的水,泥又变成了土——只是这时的土已经介入了人的参与,或者说创造力的参与。
虽然所有材料都是上天的赐予,但是陶瓷与纯天然的石材、木料不同,它是人类的智慧参与自然再造的结晶。我们当然可以把山石看做陶瓷,但那是上天之作,能够模拟上天的手法,却是人类智慧发出了闪光的行为——烧造。
烧造,如同深山幽谷中的一声长啸,仿佛可以划破创造力的天幕,触探到新的世界。烧造,跨越了文明史和文化史,见证了人类演化的一幕一幕。烧造,是一场洗礼,是“天人合一”的艺术行为。泥土终将面对火的洗礼,物质在火焰中等待能量转换的聚变。
就这样,自然和自我在缠绵与搏杀中,开始初步融合。
土和釉料都是不同成分的硅酸盐矿物质;铁、镁、钴、铜、钛等金属为溶剂和成色剂;再加上木头或者是煤炭来烧制——煤炭是木的转化,如今陶瓷烧制大量使用的天然气是石油的伴生品,同样也是动植物的能量转化;就这样,金、木、水、火、土共同创造出天人合一的陶瓷。
在我的材料观中,物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如同黄金与塑料,它们因为不同人群的参与、演变时间的长短,逐渐开始拥有了文化属性。埃及的花岗岩、希腊的大理石、罗马的青铜、中国的陶瓷,都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升格到文化讨论的层面。陶瓷在进度不同、地域有差的人类文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礼器、乐器、饮食工具、工业配件,到祭祀器物、陪葬明器等等,从人生的此岸,到人生的彼岸,时刻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
世界范围的陶瓷历程,无一不是当时代对材料驾驭的佐证,也是生活方式变化的物证。我们可以从陶瓷艺术的演进中看到各地域的地理环境、采料方法、交通运输方式、矿石冶炼技术等一系列的经济、科技、文化的成果。陶瓷,是人类参与和认识自然的产物。
中国,一个集合了陶瓷极大丰富性的国度,在世界范围内,无与伦比。幸运的是,我行走其间。这并非因为我是中国人,而产生的臆断。
陶瓷的丰富性,需要两个条件的支持:
其一,需要地理条件。只有地理风貌足够丰富,矿脉资源差异足够大,而且版图足够辽阔,才有可能形成更为丰富的陶瓷文化的基础。
其二,需要时间。有了地理条件的可能性,还要花很长时间来培育和丰富它——这,也许又是几千年过去了。无数代的智者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实验,向未知进发,才能够呈现出如今所见的、瑰丽丰富的中国陶瓷文化。
时间,是一个“要命”的东西,时间仿佛可以“要”所有东西的“命”,也可以“给予”所有东西“命”。时间决定了一切,它是陶瓷的根本,也是一切的根本。
在时间老人面前,所有的事物自有规律,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却都充满诗意。物质的进程仿佛并不能通过科技的发展而出现多大的改变,如同水分从坯体中散去,或者婴儿在子宫中生长一样,一切不动声色,又意味深长。
最后的母体,是太阳,是恒星,是宇宙。
它们有可能是地球能量的终极来源。它们才是烧造的原型,才是陶瓷的原型。人类开始领会自然之深意,开始模仿太阳,开始以燃烧的方式来创造物质,才开始漫长的陶瓷之旅。光芒的太阳以及无尽的宇宙是强烈的象征符号,不断提示人们,地球是一个活物,并且仍然在不断地烧造之中。
我的艺术观
艺术,是人类参与讨论世界的一场行动。
雕塑,是人类参与探讨世界的一团物质或能量。
艺术是人类参与自然、讨论世界的结果,是人们参与寻求真理、向往光明的痕迹。自然自有规律,面对上天的启示,人类可以膜拜、学习、领悟和超越自我。艺术,可能存在于每个人的体内,是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是人类在天穹之下追寻日月之光的见证。
艺术的终极目的,是关于爱和光芒。
“我”,是此刻凝聚的一团物质与灵魂,“你”,是大千世界、无尽宇宙。我的艺术来自于“我”与“你”的对谈。
我爱你,并不一定是因为你爱我。
可是我面对的那个“你”,又是谁呢?
你,是山石,
是飞鸟,
是南山的菊,
是抓不住的雾,
是看不见的光。
你,是星辰,
是青春,
是看不透的历史,
是无尽的爱,
是一切。
可是我想融入你。
那么请允许我说,
我爱你。
你,就是我。
郅敏
2016年惊蛰于北京黑桥工作室
郅敏
ZHI MIN
··········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秘书长、委员。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
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陶瓷学会(IAC)成员。
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机构(IOV)成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社科基金“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的民族化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
国家艺术基金“天象四神”创作课题负责人。
2011-2012年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赴法国研究雕塑。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6—2007年赴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学习。
199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获文学学士学位。
个展:
2007 “郅敏雕塑作品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8 “郅敏雕塑作品展”雅巢画廊,上海
2011 “郅敏作品展”中欧文化中心,法国斯特拉斯堡
2013 “郅敏雕塑展”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法国
2017 “天象——郅敏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本次双年展组建策展团队:
总策展人:孙振华、吕品昌。
分策展人:器物篇:张伟,具象篇:马文甲,材料篇:郅敏,户外篇:胡泉纯,科技篇:唐尧。
展览拟于2018年11月在山西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举办。
孙振华介绍了展览总体框架结构和学术主题:
本次双年展的主题为“不同”:
(一)“不同”是和而不同,中国雕塑在今天的目标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出中国的声音,让雕塑成为彰显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中国人现实情怀和人文追求的载体,体现出中国当代文明的特殊性;所以,“不同”首先是展现中国雕塑在世界上的不同。
(二)“不同”也是今天中国雕塑现实状态的客观写照,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多样性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雕塑艺术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特征,正是因为种种“不同”,种种的探讨和突破,中国雕塑才在40年中取得了如此重要的成就。
(三)“不同”最能展现当今中国雕塑活力和问题,问题背景的不同;历史资源的不同;面临课题的不同;呈现方式的不同;方法路径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预示了中国雕塑的未来方向和各种可能性。
本次双年展包括五大板块:
(一)器物篇。器物是中国雕塑的老传统,它是在在梳理民族自身雕塑文化传统中所出现的概念,器物板块一方面承接中国古代雕塑的“器物”传统,同时又致力于探索将器物传统在今天进行新的跨界,新的延展,新的融合,新的创造。
(二)具象篇。具象是中国雕塑的新传统,它建立在从西方引入的写实主义雕塑的基础上,具象雕塑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中,还具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还可能有什么新的发展?如何定义具象雕塑的当代意义,不断拓展其新的领域,则是这个板块的内容。
(三)材料篇。材料实验和探索,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在雕塑教学和创作中所出现的创作趋向,它的学理背景主要是来自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国还受到日本“物派”等影响,目前,材料创作在中国当代雕塑中方兴未艾,本板块即是对材料领域新成果、新动向的呈现。
(四)户外篇。户外公共雕塑也是中国雕塑的新传统,迄今亦有近百年的历史。本次户外板块是一个研究性项目,它将以大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大同的社区、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其它公共生活区域的研究,结合目前中国户外雕塑特别是公共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在新的基础上,提出户外雕塑的新思路、新方案。
(五)科技篇。科技介入雕塑,是中国当前最为鲜活的雕塑现实,电子技术在雕塑上的运用、3D打印、动态雕塑、VR、AR……成为中国当代雕塑的潮流,本板块则是对这一方面的新的创作成果所进行的呈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