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令人心动的offer》大结局,杨天真:别随便跟孩子谈牺牲感
我经常收到很多宝妈和宝爸的留言:
我今天给孩子买了什么书,给孩子报了什么班,参加了什么亲子课……
我能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满满的期待感和爱,但有时候我也忍不住会疑惑:当我们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是不是会丢失自己。
那这种「牺牲」,是孩子想要的吗?
——凯叔
作者:叶轻舟
前两天,《令人心动的offer》大结局,这一季的职场真人秀比以往多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话题。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是:
你愿意家里有一个全职爸爸吗?
出乎意料的是,新晋奶爸撒贝宁表示完全接受。
他甚至愿意推掉手头所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爸爸,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就算抛弃所有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工作也不会与社会脱节。
为什么呢?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撒贝宁说,当了爸爸之后,他每天都在观察孩子,能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能感受生命成长的奇妙,甚至能感觉到在参与自己的成长。
他很享受这个过程,还以妻子为例说明:「我老婆就算成了全职妈妈,也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学习如何照顾一个生命的开始,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成长。」
所以,即使是没有收入的全职妈妈、全职爸爸,一样是有价值的,其他家庭成员应该认同这种价值,呼吁社会充分给每一个人、每个角色充分的认可。
他的话引起杨天真的强烈认同。
杨天真还补充说:「人的价值是要得到自己肯定的。无论是出去工作还是选择全职在家都应该是认同自己的价值,不要带着牺牲感做事。
在人和人的关系里,牺牲感是特别可怕的一个事情。」
是啊,放弃工作回归家庭,这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选择。
选择参与孩子的成长,这同样是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它的价值叫做「成为父母」。
工作和家庭,只是「价值形式」的不同,不是「有无价值」的不同。
全职爸爸也好,全职妈妈也罢,要学会享受「成为父母」的价值感,享受孩子带给我们的欢声笑语,享受孩子带给我们的一切生活乐趣。
带着「我为孩子牺牲了事业」这种牺牲感回归家庭,是亲子关系中的一场灾难。
父母的牺牲感使自己丧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美国的民调机构曾对6万名女性开展过一项调查,研究发现,长期在家照顾子女的全职妈妈,比起职场的妈妈会有更多的负面情绪,例如:抑郁焦虑等。
有28%的全职妈妈临床诊断患有抑郁症。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中提到过一个案例:
丽莎是一对2岁双胞胎孩子的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产假结束后她便辞掉项目经理的工作,做起了全职妈妈。
每天照顾两个孩子使她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
白天,孩子的日常琐事让她忙得团团转,晚上,孩子睡觉后,她还要收拾屋子。
她连跟老公坐下来聊聊天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和朋友小聚一下了。
为了跟朋友们保持沟通,她只能在孩子们熟睡后的深夜上网查查邮件,可这又造成她睡眠不足,白天心情更糟。
这种天天围着孩子转的感觉太糟了!
她觉得「我应该把一切都奉献给孩子」,可这样的生活让她又疲惫又孤单,对生活提不起兴趣,对自己的孤独感到绝望,以至于当她生病,姐姐来看望她的时候,忍不住情绪大爆发,痛痛快快大哭了一场。
无独有偶,最近白百何在《听见她说》第三季《失眠人的梦》中饰演的也是一位为了孩子牺牲事业回归家庭的全职妈妈。
白天,一个人的客厅,一个人的卧室,一个人的厨房,
打扫卫生、晾晒衣服、清洗残羹冷炙、准备一家人的晚餐。
晚饭的时光似乎是温馨美好的,但对话程序像提前彩排好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讲着白天学校发生的事,爸妈们「津津有味」地听着。
「这是我一天的生活,结婚4387天,今天是这样,昨天是,前天是,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明天也是。」
短片中的白百何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过着忙碌而又无人肯定价值的生活。
渐渐地,她被「箱子」般的生活困住了,她开始失去自我。
她失眠了,刚开始她还会想着通过喝酒、吃安眠药来缓解,后来她就彻底放弃了,任凭黑夜吞噬孤独的自己。
每个为家庭牺牲了自我的妈妈,她们照顾了所有人的生活,却唯独没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累积的牺牲感终将压垮孩子
曾在微博上看过一位网友分享的经历:
他来自单亲家庭,母亲毕生的心愿是希望他能出人头地,从初三开始母亲就开始陪读直到高考。
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地买菜做饭做家务,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他上学的间隙,又赶着去打零工,忙得像个陀螺一样。
母亲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儿子,你一定要考上一所好大学,将来找一份好工作,这样才能对得起我这么辛苦。」
母亲付出所有的爱,重重地压在他身上,让他喘不过气。
第一年高考,他发挥失常,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
母亲让他再复读一年,可第二年还是没有考上。
为了母亲,他还想再考,但,此时的他却经常整宿整宿地失眠,严重的焦虑症使他不能再考。
记得《中国式付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过度的牺牲不是爱,而是不能承受的负担。」
就像这位母亲倾其所有地为孩子付出,换来的并不是她理想中儿子锦绣的前程,而是给儿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负担,甚至最后毁了儿子。
台剧《茉莉的最后一天》中林茉莉的妈妈是位留美硕士,婚后,她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放弃了晋升为教授的机会。
可她又心有不甘,于是,她便将事业上的牺牲转化成对孩子的期待。
当茉莉考第一名的时候,本以为会得到妈妈的表扬,可等到的却是妈妈泼的冷水,妈妈觉得如果没有她的监督,茉莉是不可能考第一名的。
当妈妈掏钱给赶着去学校的茉莉打车时,也不忘教育,打车费是妈妈省吃俭用省下的,如果茉莉不好好念书,就是不孝。
每每茉莉稍有不听话,妈妈就会把她那套为了孩子,放弃教授职位,辛劳为家,还要受气的说辞搬出来,歇斯底里地对茉莉怒吼。
十几年来,妈妈对茉莉无止境地训斥和不满,让她觉得自己是不该出生的,自己是不被爱的,她为自己达不到妈妈的要求而内疚、自责。
日积月累的压力,终于压垮了她,她对妈妈怨恨,对自己失望,对生活绝望。
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爱孩子都是一种天性,但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爱的方式。
以牺牲自我的方式为子女付出,这种「牺牲感」其实是对子女的一种控制,它像一张巨大的网把孩子囚禁在里面,无法逃脱。
杨澜说过:「母亲把所有的希望和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和母亲都会不堪重负。
当一个小孩承担了母亲所有的牺牲所有的期待的时候,很难想象他会是一个轻松自由地孩子。」
就像茉莉,16岁的她,最后选择了自杀这种惨烈的方式来让自己解脱。
孩子需要有价值感的父母
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并不是父母为他们牺牲了什么,而是他们从你身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活法。
之前在网上流传着一篇小学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名叫《时髦的妈妈》,小女孩这样写道:
「我的妈妈很时髦。
我的妈妈每天早晨洗漱完毕,坐在梳妆台前,抹上火红的口红,画上棕色的眼眉。又长又多的头发,卷成了大波浪形状,再换上一件美丽的大裙子,戴上珍珠项链,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像电影明星。
我的妈妈不仅外表很时髦,内在也很赶潮流。
她每天不停地学习。
学习怎么给我讲故事,学习怎么在学业上帮助我。我妈妈还学习怎么做出美味的食物,学习怎么把家里装扮得更漂亮。
等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像妈妈这样,内外都非常时髦的妈妈。」
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父母不仅仅是给儿女做日常生活的琐事,还需要给他们正向的引导。
与其围着孩子转,不如做给他们看。
李嫣曾在自拍里带着满满自豪感,一口一个「我妈怎么怎么样」,「菲姐的时尚只有我能跟得上」,足以看出她对王菲的仰慕和崇拜。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父母在成为更好的自己时,所付出的努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都会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傅首尔在《奇葩说》中就曾说过,她很感谢自己以前在带娃间隙,所花费在读书写作上的时间。
因为那时候的努力,她才有了今天可以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
父母首先得是自己,再而,才能成为父母,
养育孩子虽然是人生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核心,依然是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活得漂亮了,孩子自然不会差到哪去。
作者:叶轻舟,职场妈妈,喜欢文字,希望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