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三体式的练法
形意三体式的练法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式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人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三体式体现了形意拳的太极、两仪、三节、四梢、五行、****、七星、八字(及八要)、九数等要领,因此,练三体式也即是练习形意拳的精华。“三体重生则万物生”,三体式又可变化为各种拳式,为各行(形)拳之母。如果说五行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母拳,那么三体式则是“母拳”之“母”,是形意拳之源。因此,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所以,历代武林前辈都对站桩情有独钟,不惜耗费数年心力站桩。一般来讲,自拜师入门,至少要站桩三年,三年内基本不学套路,每日早晚苦练站桩,师傅满意后,才始学它拳。这样固然能达到站桩的目的,为以后学拳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久站伤身”。
首先,由于站桩时要求双腿双臂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日久天长,随着功力精进,肘膝部位已成定型,结果双臂双腿既不能伸展,也不易弯回,纵然举手投足合乎要求,可肢体己“废”。而且年愈老,其弊愈甚,既不美观,又影响生活起居。
笔者曾遇不少形意名宿,其腿臂俱弯,难以伸展,形体很不美观,就是因为站桩过甚,导致身体变形。
所以,我认为,没必要遵守旧俗,一味要求习者都站桩三年,尤其是身体尚处发育阶段、骨骼尚未定型的青少年,更不宜多站,并且要定活步三体式相结合来强化桩功,务必姿势准确,合乎规则,不必过于注重“功力”锻炼。
其次,站单一桩法,身体难免会发僵,僵则肌肉紧缩,影响气血运行。久之,其祸更大,为以后行走不便埋下祸根。
第三,站桩固然能够稳固周身、坚实根基,但是不能决定步法的灵活,而步法的水平直接影响拳术水平的高低。步型是步法的基础,步法是步型的衍生,二者相辅相成,练拳时不可有厚此薄彼之心。步型稳固而步法不灵,实战时不能及时上步,必贻误战机;步法活而步型不稳,飘浮无根,站立尚且不稳,何谈实战?所以,既要练步型稳固,又要练步法灵活,达到“起如风,落如钉,把势走动如猫行”的境界。
笔者在多年的习武生涯中,受启蒙恩师、山西省太谷县车派形意拳名师程联友所传三线步及山西省灵丘县新子母绵掌传人范品师父所传子母绵掌步法的启发,改变传统三体式站桩方式,创新了四种活步三体式,演绎出三种风格的五行拳,分别对应四种活步三体式。
定步三体式包括正异两种三体式。
一、正三体式
正三体式就是寻常意义上的三体式,各流派形意拳练法大同小异,其本质相同。此处单论笔者所习山西太谷车派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法。
1.预备式:自然正立,双足略分,两臂自然下垂,收颏顶头,口齿微合,舌顶上腭,双眼平视,挺胸收腹。精神集中,心无杂念,身体放松,忌用拙力,宜和顺自然,然后深呼吸数次。
2.自然桩:双手手心翻向上,身体略蹲,左足上步前落,双手同时于身体两侧提起,至与额头同高时收回,双手随提升而翻为手心向下。然后双手下按,两手手指相对,按至腹部丹田处。同时,右足紧跟上步,与左足并齐,两足相距与肩同宽。身体还原,自然站立,手足协调一致,提手上左足时深吸气,落手上右足时深呼气,至手落丹田处完成一次深呼吸。然后,身体静止,全身放松,双目微合,双眼下视,呼吸自然。意守丹田,至丹田有热感后,以意导气,循行丹田,此为养丹田之功,即形意拳气功的初步功法。
3.左三体式:
(1)身体微下蹲左转,目视左方。同时,右手随右足向右横撤半步,右臂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右手过胯与右足合,右足足尖向左方。
(2)左足收至右足前,虚步点地,身体微蹲。右掌同时由后向前推出,高与胸齐,扭身正膀,左手收于腹前,手足一致,目视左方。
(3)上左足,两足横距同足宽,两足平行,足尖正对左方。同时,右手收至腹前,左手翻起为阳掌推出,两手交错,左手由右手虎口出,变为形意掌,高与胸齐(双掌阳起阴落,动于身体中线,也叫打怀花)。两手成形意掌,十指分开,拇指外撑,食指上挑,余指自然弯曲,虎口圆撑,掌心内含,塌腕顶掌。右足略动,调整身体稳定性。左手指尖、左足尖、鼻尖三尖相对,目视左方,此为左三体式
以上三式练习时不可停顿,要求舒缓自如,一气呵成,切忌身体僵硬,用拙力。
4.右三体式:承左式三体式,身体右转,两足顺势反转180度,左手随转身变为掌心向下,并下落收至小腹前,右手从左肘弯内转出,变为右式三体式。三尖相,****依旧(图6),同理也可由右势变为左势。
动作要领:身休止直,不俯不仰,不偏不倚。两足平行,正对前方,前后距离约两脚半长,左右相距与足同宽,前踏后蹬,气贯指梢,十趾抓地,如树生根。实际站桩练习时,重心一般略偏于后腿;而在运动小重心前后移动,相刘居小,此为形意拳双重心变化。两膝微向里扣,提肛缩臀,夹袢扭胯。松胸实腹,含胸拔背,脊朴要正,腰要下塌。扭胯凋膀,胯正膀斜,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名为阴阳身。沉肩坠肘,两臂两腿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头顶领直颏收,顶心百会穴与下阴会阴穴上下正对,面部自然,两眼平视,口齿微合,舌抵上腭,呼吸自然,气贯四心(双手双址)。再尖、手尖(食指尖)、足尖三尖相对;口、胸口、虎口三口相对、身成****。
另外,三体式其它练习要领,可参考有关形意拳书籍中的“八要说”、“八字歌”、“九数歌”等理沦,此不赘述。
每次练习三体式,先练左式,动作力求标准,延长时间。随着功力的加深,再转身练习右式。两式交替练习,利于长功。
5.收势:练习完毕,复归左势,再由左式收势。
左手回落,两手掌心向上翻,位于腹前,右转身,双手在身侧提落,同时收左足,意守丹刚,收气归海,待心定神凝,然后收势,同图。
二体势有高、小、低三种姿式。站高架,下肢负荷小,好学易练,但长功慢,适于老年人及初学者练习。低架式双腿下压,重心后移,下肢负荷加重,此式较难练,但长功快。站中架相对易学,—般练习时多采用此式。本文中除特殊说明外,其架式都为中架。
练习二体势桩,可以仅注重于姿势准确,单为练形,也可以配合气功练习,通过自然桩筑基养丹田,运气纯熟,可以以意导气,促进气血运行,久之,内气充盈,形意合一,周身协调一致。
故而,三体式练习,势分左右,架有高低,各式宜交替练习,互为增益,以取得最佳效果。
二、异三体式
导三体式就是与普通三体式不同的三休势,普通二体势的外三合是指同侧手足、肘膝、肩胯相合,而异三体式则是异侧手足相合、异侧肘膝相合、同侧肩胯一然相合的三体式。另外,正三体式要求扭身调膀,其胯扭正,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呈阴阳身之势;异三体式则胯正膀正,而向正前方。两种三本势各有利弊,宜相互:参悟,用于养生、技击,其效甚显。
具体练法如下:
1.预备式:同正三体式练法。
2.自然桩:同正三体式练法。
3. 右三体式:
(1)同正三体式练法之一
(2)同正三体式练法之二
(3)上左足,同时左手横掌推出,然后下按收回至小腹部,右手随上步先收回至腹前,再翻为阳掌上提后,推出形意掌,高与胸齐。双手俱为形意掌,左足略动,扭胯正膀,而向正前方。双足平行,正对左方,两足相距一足宽。右于与左足相合,右肘与左膝相照,肩胯相合,此为外三合。口及右手虎口、胸口三口相对。右手食指尖、鼻尖、左足尖三尖相对,双眼平视左方
4.左三体式:承右式,身休右转,两足原地旋转180度,右手随转身变为掌心向—下,下落收回至小腹前,左手翻为阳掌推出,高与胸齐,双手俱为形意掌。三体—致,扭胯正膀,面向正前,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照,肩胯相合,左手食指尖与鼻尖、右足尖相对,口及左手虎口、胸口三口相对双眼平视右方。同理,也可左势变为右势。
练习要领及左右势、收势、高低架、练形练气等方面与正三体式练法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如下:
1.正三体式要求扭身凋膀,胯正膀斜,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需用“力”扭正胯,初练颇觉别扭,久练方能习惯。异三体式则扭身正膀,面向正前,因交叉出手,异侧手足、肘膝相合,胯受肩带动而自正,练习时反倒觉得“顺”。所以,在“正胎”这一点上,异三体式比较有优势,便于掌握并体会要领,更有助于:练习正三体式。交替练习二式,可以协调周身,久之自得阴阳身之奥妙。
2.练异三体式时,由于异侧手足、肘膝相合,则必带动膀正,膀止则身正。而身为人体之中节,中节正,梢节必正,所以,身止则胯,胯正则塌腰、夹裆、臀部下压膝内扣、两足址平行。这样,重心降低,下盘自然稳健,更有利于长功。同叫,也能起到提肛缩胯的作用,达到聚气固根的目的。
3.在练习正三体式时,有些要领比较难掌握,而练异三体式叫则能充分领会,相互参悟,有助于全面理解站桩要领,尤其对初学者,既能避免单—练习的枯燥感,又能增加兴趣,便于掌握站桩要领。其次,正异三体式相互印证,有助于正确理解形意拳的技击要领,从中逐渐体会到****、七拳等于技击上的妙用,为学好形意拳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说,练习定步三体式时,应有所侧币。一般以正三体式为主,以异三体式为辅,势分左右,架别高低,气形有别,相互参照。
三体式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姿势的基本法则。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端,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致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具体练法如下。
一、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并拢,脚尖外展成90。眼向前平看(图2-1)。
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紧张。
二、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同时身体半面向右转;两臂仍垂在身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图2-2)。
要点:左脚向右转动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肩部歪斜。
三、两腿慢慢向下弯屈,身体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随即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左手停于胸前(偏左),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右前臂也随之向上提起,右手盖在左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微屈;眼仍平看前方(图2—3)。
要点:身体不可俯仰,两肩向下松垂,两肘紧*在两肋外侧,头要向上顶劲,胯部要缩,膝部要屈,腰部要塌,身体要稳定。
四、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长,两腿屈膝,重心偏于右腿;同时左掌前伸,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肚脐,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图2—4)。
要点:1.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颊略向内收。2.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左臂(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右前臂*在腹部右侧,右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3.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束肋),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沉气),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拔背),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谷道内提)。4.两胯略向后收缩(缩胯),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
以上各部的要点,练习时务要处处安排好,不可忽略某一部分。这个姿势对培养练习者的内在力量,调节呼吸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地体现了形意拳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初学者可以从这里体会到锻炼的要点,打好基本功,给以后的练习铺平道路。就是有一定基础的人也要经常做这种“桩步”的练习,以便进一步掌握拳法要领,巩固桩步根基。
三体式除上面介绍的侧身单重练法外,还有侧身双重(体重平均落于两腿)练法、正身单重(上体和两脚皆直向前方)练法等不同形式。各种练法尽管形式有别,但对身体各部的要求是一致的。三体式的具体做法除上面介绍的做法外,各地流行的还有以下做法:1.身体正面直立,随之屈膝半蹲,钻出右拳(左拳抱于腰间);再迈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体式。2.身体正面直立,两掌从身体两侧托起,复握拳按落于腹前,同时屈膝半蹲j随之钻出右拳,再迈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体式。
孙禄堂晚年三体式的奥秘

孙老的这个式子晚年才传出来的,之前传的都是顺掌。下面这张图是靳云亭在《形意五行拳图说》里的照片,就是顺掌。
靳云亭是1916年向孙禄堂拜的师。而孙老直到晚年才把立掌这个式子传给袁伟、支燮堂等少数弟子。童旭东在《谈谈孙禄堂先生的弟子》一文中有这么一段:
“袁伟,山东济宁人。曾习查拳、摔跤。1928年进入中央国术馆后,从郭长生习劈挂。在同年10月举行的国术国考中,袁伟仅通过预试,即遭淘汰。不久,袁同曹晏海一起每周去一次江苏馆,从孙老习艺。孙老见袁伟有一定的摔跤基础,遂命孙振岱教授袁伟摔跤中之绝技--沾衣十八跌,此皆为贴身快摔之法。同时亲授袁伟形意拳,以助成其整劲初,袁伟不欲学形意,而欲学孙氏太极拳。孙老曰:"观汝之性,非能求道艺者,习吾太极,难以
所成。而汝若求武艺有成,可习形意,按吾之法,不需数月可得整劲,即可与汝之劈挂、查拳、摔跤合用。"于是袁伟从孙老习形意拳,先从百日站桩练起。孙老所授之站桩与孙老在《形意拳学》中所摄之三体式不同。孙老所授袁伟的三体式是孙氏三体式,此式乃是孙老二十多岁时从南方云游归来后,根据《易》、《丹》二经之理并结合自身经验所创之桩,得内劲快。该桩孙老向不轻授,直到1929年,孙老决定普传该桩时,才补摄了该桩的拳
照。”
那么孙老的这个晚年三体式有什么奥秘呢?科学内家拳认为有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把顺掌改为立掌。手掌与手臂成90°角,五指分开。口诀有“平腕竖掌”、“两指挑眉”、“两指挑肩”等。这么做能最大限度地抻拔筋膜,加上松肩、坠肘,可迅速建立两手之间、头手之间的通道;
其次是把重心前移至四六位置,也就是说前脚4,后脚6。前期式子对腿部力量要求太高,站桩时间极短,对后胯的刺激不够。所谓后胯,指腰椎下方的骶髂关节。骶骨里有“阳关穴”,是炼精化气的重要关窍。郭云深讲,明劲是炼精化气。但如果后胯不开,精就化不了气,也就将永远停留在明劲阶段;
再次就是两脚之间的横向间距拉大。老法是讲“前脚跟对后踝骨”,现在是两脚跟互相错开,前脚跟对下来是后脚跟左边的空挡位置。这么做在大周天循环时候自会有妙处。
简单讲,孙老的晚年三体式就是练拳合道的式子。这个式子站好了,再把劈拳打好了,说不定啥时候就悟道了。
习武自助手册之四:筋骨关
站桩训练其实是很苦的,至少有两关要过,第一是筋骨关,肌肉酸痛,大汗淋漓,两股颤颤,肩臂酸痛;第二是心理关,心猿难伏,意马难收,人心思动,心浮气躁。
初学站桩者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筋骨关,因为很多人还没有练到心情烦躁的时候就已经累的无法坚持了。
如何过筋骨关?此关虽然难过,但并非不能过,不可过,又不是葵花宝典的入手第一式,只要方法正确,有明师的指点,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筋骨关第一处为肩颈拙力,由于普通人的用力习惯都是端着肩膀让肩颈肌肉用力,所以松肩颈为站桩入手第一步。记得我刚开始站桩的时候,最累的不是腿而是肩和脖子,腿累了会发抖,但我还可以坚持,毕竟腿的力气要大,而肩膀累了却酸痛难当,忍不下去了。此关如何过?无他,放松。将这些酸痛的肌肉放松,让肩胛后背的肌肉发挥作用,去支撑肩膀的重量。肩胛的力量上来了,肩膀的力量就可以放松了,这样肩膀就不累了。在“卢氏结构”中,这一步叫做落肩回胛,所谓落肩指的是肩膀放松,将原来端着的肩膀放下来,肩膀放下来了,就形成了所谓的“熊膀”,你看那大狗熊人立起来的时候,那个肩膀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状态。我们如何检查松肩的效果呢?那就是看自己锁骨的位置,普通人的两根锁骨,位置大概相当于10点10分时分钟和时针所指的位置,锁骨斜向上耸的。锁骨上耸,则肩耸,肩耸则气浮,气浮则身体紧张。只有放松,肩才能落得下来,两根锁骨的位置由10点10分向9点15分转变,“卢氏机构”中将其称为平锁,平锁要领很关键,不能平锁则肩和胸无法放松。所谓“回胛”,就是肩胛骨紧贴后背,后背肩胛处没有起伏,两片肩胛骨的距离拉开,整个后背肌肉外展,普通人的肩胛骨是向外支出来的,站桩的时候要把指出来的肩胛骨收回去,整个后背成为一个平面,这样后背的力量才能向上传递,肩才能松得下来。
说到狗熊,前天看了萨苏大人的文章,讲到停车场里的狗熊,“那狗熊就是一钻一拱,整个庞大的身子就'滑’进了车里”,“野生动物的肌肉柔韧个个不亚于最好的武术运动员,他们动物园野生园区护栏被车撞了一下,弄出个三四十公分的缝隙,楞有一头羚羊从那儿钻了出去,这些野生动物只要有头能够过去的缝隙,就能跑”。读到这一段在下深以为然,实际上萨大人已经写出来站桩追求的是什幺。站桩第一步求松,怎样才算松到家了呢?就是松得身上的肌肉和野生动物的肌肉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大家还没有直观印象的话(也是,我想大家肯定很多人没有亲眼见过野生动物,大多都在动物园或《动物世界》里看过),你就参考猫身上的肌肉就行了。你摸猫身上的肉,非常松弛,可是猫的力气是很大的,猫爪一拍,老鼠被拍上就跑不了,向上一窜,一米多高的墙就上去了。没事时多逗逗猫,看看它的动作,你对武术的认识会不知不觉的提高。
比如说,站桩求松的同时还要求一个整,什么是整?很多人认为“砸之不落,推之不倒……”是整,当然这也不是错的,这种整是站桩中出功夫的表现,但“整”不仅仅是这些,这样的整是不能上场去格斗的,真正的整应该是把浑身上下练的整体协调,手上有触动,脚下就有感觉,腰胯就有动作,你看那猫的动作,无论何时都是身子整体协调的运动,一处动则浑身无处不动,甚至连它伸懒腰,蹭痒痒都是如此。李仲轩老先生说,“练形意拳的是属蛇的,浑身上下就一块肉”,指的就是把身子练得整了以后,原来身上各自动作的肌肉变成统一协调的运动,就好象身上只有一块肉一样。
站桩日久,功夫加深,身体的形态自然就要发生变化,逐步将原来在站桩时才会摆出来的肩膀和肩胛的姿势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比如你的锁骨不再象以前那样耸着了,你后背的肩胛骨之间的距离展开了。这些都是能看出来的,记得原来听练舞蹈的说过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导演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武术也是如此,练功夫和不练功夫的人,一看就能看出来。我们的一位师兄,他的功夫很棒,方圆几十里地的人都知道他能打,所以很多十几岁的半大小子都来找我们师兄学拳,他们来学拳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打架时不吃亏,想学几个好用的招式,上手就能用。可是有招式没功力那是没有威力的,纯粹是挨打的拳。师兄也不保守,为了让他们提高功力就教他们站桩,可是那帮小子哪是练功的料啊。一个个全都呲牙咧嘴,站了几次就不站了,为了搪塞师兄,每次问起练功的进度时,他们都说在家站桩了,可是两三个月过去了,师兄一看他们的身子,一点变化都没有,知道他们全都偷懒,一生气把他们全给轰跑了。
说到这里就要讲过筋骨关的方法了,站桩不是死站着不动,而是要体会身体内部的运动,站得肩膀酸痛,这是假疲劳阶段,一定要挺过去,但硬挺着也不行,容易发僵,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当你站桩站得肩膀酸痛的时候,可以活动肩膀,这个活动范围很小,就一毫米,有个意思就行,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你在动,活动方向不限,向上向下向前向后随你便,在活动中找你觉得最舒服的活动方向,动起来以后,酸痛就能缓解了,动的时间长了就能体会到体内筋的位置。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一是:微小运动。
想想我当初刚站桩的时候,也是肩颈处酸痛难当,后来加强意念放松这里,这里松下来以后,锁骨下降,肩胛骨下落,向两边展开,此时就体会到后背“头顶抻拔,尾锥下降,左右展开的十字劲”。现在你看我说的头头是道,但那个时候,我纯粹是傻站,不想其他,我觉得我那时候长功夫是最快的,而且练武讲究“意到气到”,也就是你关注哪里哪里的功夫就长得越快。比如你刚开始关注肩膀,意念中想着肩膀放松,那么你肩膀放松的速度,就会比身体其他的部位快。那时我站桩站得肩膀酸痛,两股颤颤,为了过这一关,我就想着“松肩、松肩”,重点关注肩部,很快肩就松下来了,当然这个意识不能太重,想的模模糊糊,有点就行了,否意念太重会伤身的。肩松下来以后,感觉后背的力量传上去了,就可以在站桩中体会后背的感觉的,将后背松下来。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二是:意念配合。
回想当时站桩,确实是累、苦,但我自己并不觉得苦,为什么呢?因为我感觉这个苦有价值,感觉身体有好的反映,所以练起来有乐趣。站桩要站出生气,站出乐趣,有了这个感觉才算是上道了,那个时候就不是人练拳了,而是拳练人。如果没有这个生气,那就不是站桩而是立了根电线杆子。
以上讲的这些,都是侧重于筋骨的东西,在站桩中还有神意方面的要领需要配合,但这个东西不好讲,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筋骨方面大家都差不多,但精神意识方面的东西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脾气秉性都有关系,而且站桩的不同阶段对神意有不同的要求,必须由明白的老师根据每个弟子的实际情况去进行具体的指导。所以这里我就不谈了。
内家拳概说
古时运动身体方法,有《五禽图》。因其有体无用,故其法不传。要之,不外使人效其动作,仿其性能,运动身体,使血脉流通,藉以焕发精神而已。今内家拳即其遗意也。夫身体愈运动愈坚强,无人不知。然有因激烈运动反致受伤者,推究其故,不外气不足而努气、努力所致耳。今人恒言气力,不知有力无气,只是死力,极其能负重而已。于精神何有哉。欲求精神焕发,气力合一,体健而不劳神者,舍习拳术无由也。
拳术创自达摩。本为静坐并行之功。首重气,力次之。所谓养气者,纯刚是也。气充而运之以神,神之所照,无不如志。其练法简易:于动中求静,用后天之形,补先天之气。以手足动作,调节呼吸。虚心实腹,气归丹田。有一分气,用一分力。不努力,故不伤气。诚中形外,则精神健旺。盖气馁则志败,气盈则力盛。子舆氏所谓:“持其志,毋暴其气,胥是道也,迨真气弥满。”所养即充,而后注意于神。以气行力,则力不可测。以神行气,则境臻于化。儒者之言曰:“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谓之神。”《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知神为莫大之功用。然非易筋转气之后,不能臻此境也。拳术无论何派,能致力不懈,未有不成过人之才者,古今之人无异也,即理无异也。若谓神勇为昔人所独具,是自弃也。吾人处身社会,南北不定,风气各异,每有迁地而苦不适者,果能练习拳术,持之以恒。从未必即跻神勇之域。而内部精力充沛,自足以抵抗外界侵袭之气,病夫之饥,庶可免矣。
内家拳可分为形意、太极、八卦三派。均系动中求静,强身固气之学。能使吾人之精神,藉拳法顺逆伸缩、阴阳变化之姿势,于无思无意中得以修养也。其法简易,既无折腰曲腿之困苦,复无标奇立异之姿势,无论男女老幼,皆可习之。懦者可使之强,刚者可使之柔,即或身体极弱或有劳伤疾病者,因其不尚血气、不努力,纯任自然,故亦可从事,有百利而无一害。久之,气质中和,胸宽腹实,气固神完,祛病延年,可操左券。初练时似感不易,迨稍入门径,知其总枢,即不难自习。其枢在腰,力起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形于四肢。心静意专,一气贯穿。形以意运,不断不滞,气如车轮,动作不散乱。总要在圆中求方法,所谓得其环中,则应变无穷也。
一、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是也。
二、形意拳:劈、崩、钻、炮、横,“五行”是也;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tai、鹰、熊,“十二形”是也。
三、八卦拳:又名游身八卦连环掌,即风轮掌、背身掌、狮子掌、抱掌、反身掌、卧掌、平托掌、顺势掌是也。
注,前两段有手稿,手稿版如下:
古时运动身体方法,有五禽图。因其有体无用,故其法不传。要之,不外使人效其动作,仿其性能,运动身体,使血脉流通,藉以焕发精神而已。今内家形意拳即其遗意也。夫身体愈运动愈坚强,无人不知。然有因激烈运动反致受伤者,其故何欤,亦常深思。其故矣,不外气不足而努气努力所致耳。人有恒言,强健辄曰气力,有力无气,死力也,极其能负重而矣。于精神何有哉。欲求精神焕发,气力合一,健体而不劳神者,舍习拳术无功矣。
拳术创自达摩。本为静坐并行之功。首重气,力次之。所谓养气者,纯刚是也。气充而运之以神,神之所照无不如志。其练法简易:于动中求静,用后天之形,补先天之气。以手足动作,调节呼吸。虚心实腹,气归丹田。有一分气,用一分力。不努力,故不伤气。诚中形外,则精神健旺。盖气馁则志败,气盈则力盛。子舆氏曰:持其志,毋暴其气,胥是道也,迨真气弥满。所养即充,而后注意于神。以气行力,则力不可测。以神行气,则境臻于化。儒者之言曰: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谓之神。《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知神为莫大之功用。然非易筋转气以后,不能臻此境也。拳术无论何派,能于此致力不懈,未有不成过人之才者,古今之人无异也,即理无异也。若谓神勇为昔人所独具,是自弃也。吾人处身社会,南北不定,风气各异,每有迁地而苦不适者,果能于拳上少为致力,则神勇固不敢期,而强健身体,足以抵抗不正之气,病夫之饥,庶可免矣。
形意拳概说
吾国拳技,原为知行并进之学。若知其原理又能身体力行之,则身心两方,必可收获巨大效益。惟吾国拳技范围广大,派别众多,设欲兼收并蓄、则人生之体力、寿命有限,殊不可能。以予之经验而论,初学者惟择其不背生理,不悖人情,应用变化,纯任自然者而习之,即不难收效也。人体组织至为复杂,内有五脏,外具四肢百骸,抑具禀赋不同,体质各异,虽呼吸以长命,食物以养生,尽人皆然,但六手所侵,七情所感,致弱生病之由,则尽人而异。古人因体会顺逆、阴阳之理,创制形意拳学。教人练习,以为保健祛病之方,诚人世之福音者也。
形意拳学,以方为体,以圆为用,以三体式为基础,以五行拳为拳纲,以十二形拳为进退起落变化,分易骨、易筋、洗髓三步功夫练习。不仅练式简单,不背生理,不悖人情,且其应用变化,神妙莫测。其拳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有往体,有来体,一伸一屈,莫不于顺中用逆。理其气机,助长毂化,虽不运气而气自充于全身,虽不加力而力自达于四肢百骸。故循环周转,动静咸宜,迨气功深,得中和之正轨,则形于外者自然从容中道。旧谱云:“养灵根而心静者修道也。又与静生养心者,息息相通也。”
形意拳有三步练法: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有三种功效,即易骨易筋洗髓是也。初练明劲(即易骨),当求平心稳齐,舒展活泼,勿尚拙力,勿使怒气,勿愈规矩,以増华饰。勿趁私意,以求悦目。次练暗劲(即易筋)当崇尚内意,开拓心思,循其方法,虚心默会,务期内外相合,上下一致,已尽体用贯一之能事。不可私心背理,出乎规矩,流成俗功。后练化劲(即洗髓),专以神意运用,刚柔悉化,所谓纯熟之极,归于平淡,而举向之博涉,泛鹜者一约之于朴实简易之中,故似淡而意愈周,似浅而变化愈妙。吾国拳技之能纯运自然,其养无害者,惟形意拳庶几当之。
八卦拳浅说
八卦拳,又名游身八卦连环掌。其象取于数理,立体于八卦。又以先天之气在肾为气之体,以后天之气在脾为气之用。效天地日月之循环,周流靡间,以达诸筋骨脉络耳目形骸,而臻于强健灵敏之境。故静为体,动为用,体用一源,动静一气,以极简单之形式,达极深奥之道理。其法虽有阳刚阴柔之变及伸缩旋转之法,不出易数方圆二图之理。其式始于太极,终于八卦。中分两仪四象五行。奇正相生,无不具备。斯拳之作用,在化后天不自然之力,以补先天不充足之气。远取诸物,效其性能而为吾用。进取诸身,藉有形之身,周流靡间,而焕发其精神。论其练法与形意、太极等方式虽若不同,而功用则一。
今就其练法言之,学者须先明三害,次习九要(详见孙禄堂公著《八卦拳学》)。左右旋转,一奇一偶。腰为主宰,手变从爻,足变从勾股三角。换式须上下一致,圆融无碍。走步须气脉通连,隔行不断。进退须不接不离,应之以中。其拳圆中寓方。内藏十八罗汉拳、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脚以及点穴剑术,互为其用。正卦含四德八能四情。变卦有形变、意变之别。形变易,意变难,若不动而变,不为形式所拘而变,行之以神,尤为上乘。旋转行步须平稳,若静水浮物,只见物行,不见水流。变换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极变化之能事,有莫测其由之慨。
总之,虽一式之微,莫不有柔巧闪展腾挪之妙,俱在学者,善自体会,实地修持耳。
手稿版:
八卦拳,又名游身八卦连环掌。象取于数理,立体于八卦。体亦谓之用,用亦谓之体,体用一源。动静一气,以极简之式,达极深之理。虽有上刚下柔阳刚阴柔之互变,然不外伸缩旋转研圆之法,易数方圆二图之理。其式始于太极,终于八卦。中分两仪四象五行。正变错亘,无不具备,精微奥妙有神化不测之机,细究其意义,则在化后天之力,补先天之气。远取诸物,效其性能而为我用。近取诸身,藉后天之形,完一元之气。与形意太极式虽不同,而功用则一。然其理微奥,不佞,不学无术,虽知之而不能宣之于笔墨,孰敢秘也。
今就其练法言之,先明三害,次习九要(详见先君著八卦拳学)。左右旋转,一奇一偶。腰为主宰,手变从爻,足变从勾股三角。变换须上下一致,圆融无碍。转走须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圆中寓方。进退须不拒不离,应之以中。正卦含四德八能四情,内藏十八罗汉拳、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脚以及点穴剑术,互为其用(详见八卦拳学)。变卦有形变、意变、意变形不变、形变意不变之别。形变易,意变难。若不动而变,不为形式所拘,行之以神无不如志,则尤为上乘也。行步平稳若静水浮物,只见水流不见物行。变换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瞻之在前,忽然在后,极变化之能事,有莫测其由之慨。
总之,虽一式之微,莫不有速小柔巧闪展腾挪之妙,然孰有实功者,不可得也。
学习内家拳须知
今之学拳术者,每好高骛远,辄以练气凝神,勿须拘泥于形式,理论固高深矣。然不切合于初学。何?夫拳术,无论少林、武当,欲舍形式之外,实无致力之途。且拳术贵在顺中用逆,导气下沉,动中求静,神不外散,则自然气聚神凝。其形式纯正者,呼吸即调;形态乖谬者,则呼吸亦如其形态而散乱矣。余闻之先严云:“拳术练气凝神须向姿势平正中求之。形正则气和,形偏则气亦偏。”又云:“增其华者,减其骨;饰其外者,丧其中。”此言让初学宜注重姿势而不尚奇特,概可知也。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设二三其志,尤易趋入岐途。但即经选择之后,尤宜继循正轨。所谓探骊,贵得其窍。矢志前修,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获,且其成功可待也。练习拳术,必须心静。心静则意专,意专则举手进退,左右往来,前后进退,上下伸缩,无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尤须知拳术姿势,变换在腿。内外一气,含蓄在胸。两肩松开,气自下沉。力起于脚跟,主宰在腰腹。而运用则在两肩。往来伸缩,如前面有物阻挡,前进后退,有不丢不顶之意。初练时务要认定一种。勿贪多,勿嫌少。须知:拳虽一派,而式不同。法出一源,而用殊异,故学一式须时加练习。勿专求重,重则滞。勿专求轻,轻则浮。尤不可专求一部之气、一部之力,务求全身平均发展。盖拳术顺者,自然有力。内外和者,自然气聚神凝。得其中正者,身体自然沉重。神意静逸者,身体自然轻灵。故切不可专术一事。久之,身体自然强健,自然可以却病延年矣。今请与初学诸君约:嗣后学习,请照各则循序渐进。虽不能皆成名家,亦以可免误入歧途矣。
一、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源出一流,而式用不同。初学者亦各择其性之相近,认定一种加以练习。
二、三种拳术既经择定一种之后,学会一式即须勤加自习。切勿贪多嫌少。要知各式有各式之妙,学者宜细细领悟。
三、到场练习,幸各自动将所学会者温习。须知多练一趟,身体上可多获益一次。幸勿俟催促后,始再练习。
四、练习拳术,学有先后。初学者应自起点学起,切不可强与先习者比拟。
五、温习拳术如有不明了,即当随时质问。以免食而不化之讥,而于休息时,尤其应观察他人练习,藉以仿摹领悟之效。
此文前面部分手稿版如下:
今之学拳术者,每好高务远,辄曰练气凝神,不拘之于形式。理论故深且高矣,然不切合于初学。何?夫拳术,无论武当少林,皆名曰拳,则舍形式外,实别无他致力之途。且拳术专藉姿式之逆运,导气下沉,于动中求静,使神不外散,则气聚神凝。其形式纯正者,则气中和;形式乖谬者,则气亦如其形而散乱。余闻之先严云:拳术练气凝神须向姿式平正中求之。形正则气正,形偏则气偏。又云:诚中形外,增其华者减其骨,饰其外者丧其中。此言让初学重形式,而不尚奇特也。今学者,门派之见,故不可有。然选择拳术,须先戒歧途,勿因其标奇立异二三其志。继循正轨则真诠可获。尤须知拳虽一派而式不同,法出一派而用殊异。学者探骊贵得其窍。抗志前修,持之以恒,其成功初无二致也。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学形意拳,万不可因式简而贪多求快,不求甚解。应按部就班,打好基础,循序渐进的提高,一式学不好,不学第二式。否则姿势长期不正确,势将事倍功半。身体机能也难以得到改善。三体式、五行拳虽形式简单,如不加重视,而过急欲学套路,学花样,希图以多而胜,实际功夫很难长进。
二、应有毅力,持之以恒
不择场地。只要平坦、通风的一块地即可。每天有计划的练习,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也难以收到锻炼的好处。坚持才能改善素质,提高技术水平。
三、因人制宜,适当安排
有人认为:形意拳猛烈,运动量大,只有年轻时才能从事学习。其实不然。古时有名的拳家很多是从中年以后,如李洛能37岁始学,李镜斋63岁练至70余岁学成。女同志同样可以学。但要因人制宜,适当安排。拳势稍缓,少打明劲,然后再增内容,提高强度。
四、协调和顺,呼吸自然
不可憋气。只要身法伸缩、步法进退、手法起落等方面作到协调和顺即可。外顺则内合。动作符合要领,身体安排合度,才能呼吸畅行无阻。
形意拳教授法
形意拳系内家拳之一种。其纲目分五行以强内,十二行以健外,以三体式为基础,以劈崩拳为运用,以明劲、暗劲、化劲为用功之程序,逐步练习,井然不紊,姿势简易,无折腰曲腿之苦,即老人童妇皆可随便练习。究其应用开合顺逆阴阳动静之妙,变化无穷,非得其门径,虽大智亦有所不能知也(《形意拳学》、《拳意述真》已详言,不赘述)。故其式简,其意精,学易而习难,教授者稍不得法致学者终身不得门而入者有之。浅学者每疑为教授者法不轻传,在学者不免误会,然亦教授者不谙教授方法有以致之。今日国术界之教师人才,皆昔日师徒口授心传,朝夕锻炼摩仿而来,其从师之时,师不教不敢请,只知用功练习,教授方法实未顾,亦未预为将来为教师之计,是以平时自练即极臻巧妙,一旦教人则反无所措施。江苏省国术馆师范班原为提倡国术普及于社会,造就教才而设,非只为造就特殊人才于一时也。夫如是则教授方法、练习姿式俱应注意,不可以学套数多少为优劣也。鄙人拳术疏浅,于国术界一无贡献,虽充教授数年,所教者皆系友谊之教授,学者亦只求强健身心,非为教师而学者,故亦无教授法之计划。今次来馆勉应代理教务长之职,得与诸君一同研究拳术,实甚荣幸。此后教务方面一本前教务会议议决办法,努力倡导,对于教授方法及练习姿式当与诸君共同研究之。
· 学者体格强弱不同,锐钝不一,教者务须因人而施,不可因循了事。
· 学者姿势无论其稍有不妥处或同时发生其他不妥处,教者务先就其大处改正之。因大着改正后,小者亦随之就范矣。
· 学者姿势有不妥处,教者务须察其致此不妥现象之由,就其根本改正之。因拳术有时手不对不在手,腿不对不在腿,故也。
· 拳术首重内外相合,上下一致。学者姿式相合一致与否教者尤当祥为视察,随时指示改正其讹谬,俾得随时注意。
· 视察其内外上下一致与否,须于练拳时视其精神与动作,倘能神动形随即为内外相合。拳以腰为王,以四肢为用,手足动作如一方向不悖即为上下一致(不仅形意拳,即八卦太极等拳莫不如是)。
· 个人教练
练习拳术首重个人教练,设有错误改正较易,以免顾此失彼之弊。教员改正后,学者应注意自习或旁观,藉收仿摹领悟之效。
· 小排教练
小排教练以四人或六人为最宜当,每习一式教员须以注意,有不妥处即改正之。如不能即时改正之处,于停止时说明之,或教员动以姿式令其自习,俾学者易于明瞭。
· 大排教练(即团体教练)
大排教练不拘人数,注重精神姿式整齐,每一式衍演完须稍停。教员或助教须用敏锐眼光视察一周,如有不妥处即用敏捷方法改正之,再换第二式。
· 个人教练每周至少行二次。
· 每日先行小排教练后即行大排教练。
· 练习后须走常步若干以舒畅身体。
三体式(口令暂从现行口令):
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础,为各拳之起点。其主要在两足不可双重。单重又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之谓。主要者注重后足,前足可虚可实,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体要三折,其它塌腰、顶头、蹬足、开胸、实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强制呼吸而运气,内家拳之气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式之正确)养先天之气(养字要注意),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要义详《形意拳学》)。
注意:三体式为形意拳之根本,务要详视学者身体有无斜倚,说明其三折、开裆、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指张开,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视食指梢。
劈拳:
第一动作 左手下落时,胳膊不可曲回,亦不可故意伸直落至小腹处,两手同时握拳,左手如托下颏,与左足同时向前,起躜手高不过眉,低不过口,左足落地,足尖向外侧前进,远近以右足前进不费力为度。
注意:左手向上起躜时,右肩不可向前,左足前进时,右足跟不可提起,身微斜而面正,由前面视之,左拳对鼻。
第二动作 右手与右足同时向前,手随行,随翻足,头微向上抬,落时足跟先着地,仍成三体式。
注意:右手出时肩不可先向前,手不可先翻,不可伸至极度而后翻,身体不可先高后低。
向后转 收式
与前进同,惟若在手与回身,出右手时,由前或后视之同在一线上为要,收式左足极力前进,右足随即跟步。有欲习崩拳先练步之意,不可忽之。
崩拳:(学者闻预令即将两手握拳,其它仍如三体式)
第一动作 左足前进,右拳从左拳上少许打出,左拳拉回,右足跟步,手足要一致。
第二动作 同上,惟旧法左手张开,似握右胳膊向前,俟右手退后,方握拳打出,此系寓用于法之意。学者不可不知。
注意:出拳时肘靠脇,肩不可先向前,前拳是否与心平,后手是否在心下脐上,倘发现身向后仰是塌腰不缩腿根,前扑是缩腿根不塌腰所致,两足相距四寸许,姿势如三体式,惟步小耳。
向后转
第一动作,左足须向前进,再勾回身向右转,右手躜出如劈拳之第一动作,右足提起,膝距右肘二寸许,左腿勿立直。
第二动作,出左手若劈拳之第二动作,落右足跟,左足在足尖着地。
注意:两手张开若劈拳势,虽不动要用意向前推,左膝抵住右膝曲处,两腿蹬力,身勿高起,重心在左腿,右腿若实若虚。
收势
收势于练习时,似不重要,然寓有进退之意,故亦应同一注意。
注意:形意拳以劈崩形拳为各形出手方法之基础,故练习时亦以此二拳为最难,其它姿式用握拳以崩拳为本,用掌以劈拳为本。学者于此二拳时时自习,则其它各形自然正确而事半功倍矣。
无名手稿说形意拳
形意拳相传由达摩易骨易筋洗髓经脱化而来,经后人千百回之研究改革阐微发奥,日求精进,神化所钟,玄妙莫测。练法式简意精,学易习难。以三体式为基础,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有往体有来体,于顺中求逆,一曲一伸,不运气而气充,不加力而力无穷。
迨养气功深得中和之正轨而形于外者,自然从容中道,“形上形下一以贯之”。旧谱云:养灵根而动心者,武技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是又与坐功息息相通。又云:诚中形外至其极,则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乃是真意。此殆为成功说法,岂初学者所能成哉?夫形意拳以明劲暗劲化劲为练习之程序,故有三步功夫三种练法(见本路图书馆孙公著《拳意述真》)。
初步练明劲,当求平稳整齐,形式逼肖舒展活泼,勿使偏倚或拙力努气以就规矩,勿徒增华饰以求悦目,此易骨也。次练暗劲,则崇尚内意。须开拓其心思,静参默会,虚心实习,循其方法,以意运之,务期内外相合上下一致,尽体用合一之能事,然必循初步练法而扩充之,不可师心背理,出乎范围之外,此易筋也。后练化劲,专以神意运用,刚柔悉化,纯熟之极,归于平淡。举向之所传,涉而泛鹜者一约之于朴实简易之中,似淡而意愈周,似浅而变化愈妙。此洗髓也。此则诚中形无拳无意,其庶几矣。
附记
初学拳术,姿式变换往往迟钝散漫拘束,不能整齐舒展。欲避免此弊,两腿先要有力,形意拳力起于足根。练习时,固其势为三折之形,虽用力极大,其震荡力只能到膝股之间,无震脑之虞。而门派具有成见者,每倡用力伤脑之说,学者初不知三折之义,多信其说,深望注意,勿为所误。
太极拳学讲义
内家拳术,乃动中求静,强身固气之学也。能使吾人之精神,藉拳法顺逆伸缩阴阳变化之姿式,于无思无意之中得以修养也。其法姿式简易,即无折腰曲腿之苦,复无奇异难能之态,虽男女老幼皆可习之。身体过懦者,可以使之强;过刚者,可以使之柔。即或身体极弱及有劳伤病症者,因其不尚血气不努力,纯任自然,故亦能练习。有百益而无一害,久之气质中和,胸宽腹实,气固神完,却病延年,可操在券。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是也。练习姿式,约有百余手。初练似繁难,殆少入门径,知其总枢,则不难从事自习也。其枢在腰,力起于脚跟(即呼吸以踵之意),形于四肢,心静意专,一气贯穿,形以意运,不断不滞,气如车轮,动作不散乱,总要在〇中求方法。所谓得其环中,则应变无穷也。
练拳必须心静,心静则意专,意专则举手动足,左右前后,伸缩往来,上学相随,内外一气,变换姿式无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也。
变换在腿,含蓄在胸,两肩松开,气往下沉,力起于脚跟,主宰在腰,运用在肩。伸缩如前面有物,彼退我进,彼进我退,有不丢不顶之意。
开手 合手
开手如两手抱一气球,两肩向外松。两手有因气球膨胀,自然左右分开之势。合手两手极力相合,空中仍似有一气球状,两肩仍向外松,所谓内开外合是也。
练习时无论何式,应注意身体不可忽高忽低,总要腿弯曲如半月形,尤须塌腰顶头。盖不塌腰则身不整,不顶头则精神提不起。
五 单鞭
两手由心口处,向左右如捋一长竿,徐徐分开,左足同时向左分开。注意松肩,开裆。此时两腿跟向外松开,腹自能松。腹松气即能收敛入骨,神舒体静。
六 提手上势
全身重心移在左腿上,腰塌住,左手向上画一弧线至额处。右手同时向下画一弧线至小腹处,右足亦靠在左足处,足尖着地。
七 白鹅亮翅
左手下落至胸下,右手腕向外扭,手心向外,同时从左手外面向上起至额处。右足即向前进步,足跟着地。两足距离自己约之,重心勿移动。再将右手由右面部,似挨不挨落下之胸下。肘要下垂,不可抬起。左手亦同时微向上起至与右手相齐,两大指相离寸许,向前徐徐推。右足落实,重心移至右足,左足至右足后,足尖着地,两胳膊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两目注视当中。注意,换式务要一气贯串,不可散乱,以意导气,徐徐下沉,呼吸绵绵若存,不可闭气,尤不可努力。(详解见先严禄堂公著太极拳学)
八 搂膝拗步
左手向下画一弧线至左胯处,同时左腿向左后进步,足跟着地,右手微向后拉与右肩平,再从口边向左推去,左足落实,右足跟至左足后,足尖着地,重心移至左腿微停,右手向前推时,似前面悬一重物推彼向前之意。
九 手挥琵琶式
退右足伸左手,左足亦退,右足前足尖着地,身侧面两(胳)膊,似曲非曲,是直非直,左前右后。
十 上步搬拦捶
左手心向下往回搂至脇处,进左足左手向回搂时,右手心向上从左手下面向前伸。再右手同样向回搂,进右足左手同样从右手下向前伸至极处,即向里扣,如前面有人打来,扣住彼手相似。进左足,右手由脇处握拳,从左手上直向前打去,右足跟步,足尖着地。
十一 如封似闭
两足先后退回,左足尖着地,两手向后曲回,肘靠脇处。
十二 抱虎推山
左足进步,两掌向前推,右足跟至左足后二寸许,足尖着地。
注意
自搂膝拗步至抱虎推山,换式形虽停而意不断,务要意气力合一,手足一致,身体高低一律。尤须留意松肩松腹。(详解见太极拳学)
无名手稿说学拳须知
练习拳术,若为强健身体却病延年,并不大难,欲成专家则非容易,然有志者事竟成,要在有恒心耳。初练时,务要认定一种,勿贪多嫌少,学一式须时时习之。勿专求重,重则滞;勿专轻,轻则浮。尤勿专求一部之气或力,务求全身之发展。盖拳术形式,顺者自有力,内外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将神气化成虚空者身自然轻,故勿须专求,久之不思而得,身体自然强健( 详解见拳意述真)。
暂定学拳规则五条,望诸位注意。
( 一) 初加入练拳者必须认定一种练习。
( 二) 不可与先习者强与比同,必须由起点学起。
( 三) 勿贪多嫌(少),学会一式必须时时自习。
( 四) 到场后勿待何人催促,随时自习。
( 五)成排学习后在休息时,或自习或观他人演练,时有不明了需随时质问,藉收仿摹领悟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