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梅山兄弟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国人的历史知识大抵是从小说及由小说改编成的戏文中得来的,这也是迄今犹存的一个事实。许仲琳编撰的《封神演义》是一部很不错的“准”神话小说,足以代表明代神魔小说的至高水准,为我们展演商周之争前因后果的同时,更充分揭现了上古诸神的面影。实质上,它是将许多神话人物硬拉入同一故事框架,从而勉强勾勒出一个规模庞大、包罗万象的神话谱系。
《封神演义》向我们展布了两个世界:纣王的荒淫无道与文王的仁政天下。此二者的较量消长,本是商周之争历史演义的主轴,却在“封神”意图的强势支配下无奈隐为背景,成了诸神斗法的舞台。近日坐卧床头翻阅,忽对其中的诸多精怪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梅山七怪”等妖魔,感觉茶余饭后值得一说。
对“梅山”二字一直心存疑惑,搞不清楚究竟具体指的哪里。想来或许应该本无确切的某个地点,只是缘于我国南方各省一些少数民族信奉的“梅山教”吧。梅山教是起源于古代湘中梅山地区的传统宗教,由于道教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广泛传播,使得瑶族先民“梅山蛮”较早受到其影响,因此“梅山教”同时融合着道家法术和原始巫教的特点。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之中,瑶、苗、壮、白、水、侗、土家、仫佬、仡佬、毛南等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信奉梅山教。《封神演义》中奇形怪状的“梅山七怪”,在南方少数民族中被尊称为“梅山七圣”,云南昭通端公面具就包含有这七种形象。
“梅山七怪”为哪七个精灵?猿、猪、牛、羊、狗、蛇和蜈蚣也,他们身死之后均受封为正神星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七个炼成人形的畜类,倚仗强大妖法助纣为虐,为害人间,现按其出场的顺序列明如下:
1、袁洪(四废星)。
“袁”即“猿”之意,本是一只得道的千年白猿,是七怪之中绝对的统帅,身手敏捷擅化白光逃生,有八九变化玄功,本领通天彻地,神通之大堪比二郎真君杨戬,屡屡兔脱最难收伏。杨戬得到女娲娘娘相助,诱其登上奇宝“山河社稷图”才擒获,却凭借邪术斩首不得,还是由姜子牙请出陆压道人相赠的葫芦飞刀才最终将此恶怪正法。
“吴”取“蜈”的谐音,是一条成精的巨蜈蚣,擅腾黑云用妖气熏人,遇险则化青光或青气而走。与杨戬交手时现出原形欲咬人,被杨戬化为一只五色雄鸡,飞进黑雾中一嘴啄成数段而死于非命。
3、常昊(刀砧星)。
姓“常”取“长虫”之意,是一条大白蛇,擅卷黑烟口喷毒雾害人,遇险则化赤光或黑气而走。与杨戬交战的过程中现出原形欲伤人,杨戬化作一条飞蜈蚣,展开双翅飞到蛇头上,将其一剪两段,复变回原身将妖蛇斩成数截,发五雷诀震作灰飞烟灭。这里还是不得不提到中途投靠袁洪、吴龙、常昊的棋盘山桃精(高明)和柳鬼(高觉)。一个面如蓝靛,眼似金灯,巨口獠牙,身躯伟岸,使方天戟;一个面似瓜皮,口如血盆,牙如短剑,发似朱砂,顶生双角,挥钢板斧。此二妖本是成精的桃树和柳树,盘根错节三十余里,采天地灵气,受日月精华,借棋盘山轩辕庙泥塑鬼使“千里眼”、“顺风耳”的灵气,目能观看千里,耳亦能详听千里,算得上神通广大,遇险则化青黑之气遁走,很难对付。杨戬经师父玉鼎真人的指点,让姜子牙差遣李靖及雷震子赴棋盘山,挖绝灵根损毁泥塑断其视听,二妖终被姜子牙的打神鞭打死。
4、朱子真(伏断星)。
“朱”即“猪”之意,梅山猪精,擅喷黑烟笼罩全身,现出巨猪本相将敌人咬死吞食。被杨戬设计钻入腹中,勒令其现出原形自己走至周营投降,在尽显丑态之后被砍下猪头而丧命。
“杨”取“羊”之谐音,是山羊成精,擅吐白光罩住本身,现原形伤人。被二郎神君化为猛虎将其制住,欲逃跑时被杨戬一刀挥作两段,个人觉得他是梅山七怪当中实力最弱的一个。
梅山狗精,擅吐碗口大的一颗红珠伤人。遇到杨戬时故技重演,被杨戬祭起的仙狗“哮天犬”咬住无法脱身,随即被一刀砍于马下。
7、金大升(天瘟星)。
也是梅山七怪的一员,系水牛成精,特别之处是在腹中炼成一大块牛黄,能喷出口外重创敌人。杨戬与之交手不及提防,险些被牛黄击中,得女娲娘娘伏妖索相助,擒获后现出原形被斩首。
话说《封神演义》中有一面著名的“封神榜”,无论是人、是妖、还是仙,只要榜上有名者,一旦遭厄殒命,其魂魄即由“清福神”柏鉴举“百灵幡”接引至封神台,候旨听封。凡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幻术竞赛中死去的角色,如无特殊情由,最后都能在封神台上摘取一席之地。书中的神仙妖魔与凡人一样都很怕死,谁都不想登上“封神榜”,但可怕的是一切皆有定数,天意难违。榜上有名的想逃也逃不掉,任你龙子凤女大路金仙,死期一至统统一命呜呼;榜上没名的想死也死不了,自有贵人异士度去别样世界换个活法。综观整部《封神演义》,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一个“乱”字。乱世、乱人、乱妖、乱仙。。。缠斗成一团!365部正神,什么样的货色都能齐步比肩,也许他(她)们本就是哥儿们姐儿们,不必大惊小怪?!抛却肉体凡胎的人道不谈,各路诸神几乎同时失去了自然神的威力,也失去了道德神的威仪。逆天而行的截教诸神皆为左道旁门,而伐纣兴周的阐教诸神却也并不见一点高明,丝毫引不起人们的尊敬与爱戴,更谈不上仰慕和崇拜。一向被视作反复无常小人样板的申公豹,倒比并不每时每刻都神机妙算的姜子牙更有着智力上的优势,比整天都过感恩节的奴才更有些自由自主性,尽管他是邪恶的,却也是不得不让人重视的。
有句话时常听人说起:“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尚,字子牙,无亲无故孤苦无依,很年轻时即离家求仙访道,32岁得投昆仑山元始天尊门下修行整40年,72岁奉命下山辅周伐纣。以一个跑江湖的杂毛老道作为贯穿全书、交汇诸神的关键人物,这无疑透露出一个颇耐人寻味的讯息:儒家文化的退位,以及人、神、魔三教不严肃的合一。按说姜尚受命于天,本该有圣人的仙风道骨,然而落魄时的窝囊、腾达时的圆滑,早已将他塑造为一个“外有忠诚,内怀奸诈”的术士。《封神演义》这种人神无定则的、乱了套的格局是真实可信的。它显示了当时正统文化陨落的程度,也完成了对道义仁政的嘲讽。这样一部长达百回、六十余万字的小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五事接凑、环环相扣”的大戏:一是成汤合灭,二是周国当兴,三是神仙遭劫,四是姜尚享贵,五是诸神讨封。
“梅山七怪”的听封尚在情理之中,“轩辕坟三妖”因为没有直接参与阐教和截教的交锋厮杀,且本性残暴不服女娲训诫,祸害的尽是些忠臣、宫人和无辜百姓,作恶滔天,惹得人神共忿,为天地所不容,她们最终只能形神俱灭,不得善终。至于高明高觉兄弟之所以没能受封,极有可能是因盗用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二位神使的名讳,犯下了大忌,故而不可能拥有这种资格,死后“二灵俱往封神台去了”,应该是作者的一种笔误,惯性使然,即便真去了也讨不到封。看到后来,最有趣的倒要数“封神官”姜子牙了,光顾着给别人封神,最终自己连一个名号也没捞着,不过他老人家能够在众神各部间随意行走,优哉游哉,倒也乐得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