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道教

道家消极?你可能读了假的《道德经》

先普及一下小知识,什么是道家?

道家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是司马迁之父司马谈首创的一个新词,出现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这是关于“百家争鸣”中的“某家”第一次出现完整的表述。

两千多年来,人们往往把“老庄”、“道教”和“道家”混为一谈。其实,“老庄”和“道家”并非一回事,“道家”和“道教”也并非一回事。

首先,道家是先秦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两汉形成的民间宗教。

其次,道家主要从事的是学术与政治文化活动,追求的是对“道”的把握与运用;而道教主要从事的是宗教活动,追求的是修炼与长生不老。

再次,道家分为老庄、黄老和杨朱三大流派。杨朱派因不容于世而最终湮灭,黄老派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隐于民间,现在流传的道家之说,大多为老庄派与道教。

说道家思想消极的,基本都是受老庄与道教影响,而对黄老了解不深,甚至对《道德经》都缺乏正解。因为不论是黄老还是老庄还是道教,《道德经》都是最重要的典籍之一,理解了它,才能正确理解道家与道教。

道家消极论通常有如下观点:

1、道家消极无为

《道德经》多次提到“无为”的概念,但一直被这些人曲解成“不作为”,而完全忽略了“无为”的后半句:“无为而无不为”。假如无为就是不作为,又怎么能无所不为呢?老子又怎么还会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呢?

就像“曲则全,枉则直”一样,“无为”则“无不为”。无为是一种更高效的为,更高明的为,更高级的为。

如何高效?老子推崇的是“不求而得”、“弗为而成”的自然而然,发自天性的兴趣,故而可以全身心投入,而不是心怀目的,“头悬梁,锥刺股”的一意强求。这二者之间,谁更高效?

如何高明?扁鹊有一个大哥,擅长“治未病”,别人病还未起就被他治好了,所以反而没人知道他会治病,因此扁鹊名气最大而他大哥医术最高。他大哥是不作为吗?当然不是。不过他的作为,都是作为在事物还没有发展壮大的时候,甚至连征兆都还没有产生的时候,这就是高明。

如何高级?任何人的能力都有局限,不可能做到无所不为。但只要不轻易动用自身的力量,不事事亲力亲为,就不会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就可以做任何事——“无为而无不为”。懂得用人之力,用天之力,这就是高级。

2、道家处后不争

有人说道家“不敢为天下先”,是缺乏上进心,思想太过保守;又说道家处后不争,是消极逃避的表现,是拒绝进步的行为,因为根据进化论,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道德经》说“不敢为天下先”,原意是指不敢站在天下人的前面号令天下,不敢用个人意志去替代天下人的想法。不过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敢为天下先”,却是指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敢于出头。意义虽已发生改变,但这种行为仍然是道家所忌讳的。

对于一件完全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的事情,无所畏惧而挺身犯险,这就是“敢”。这种连自己的生命都轻视的人,是不折不扣的赌徒和危险分子,是《道德经》所说的“不知常,妄作凶”。面对一条未知的路,正确的做法当然是看明了再走,而不是傻乎乎地直接上,拿人命去填。轻易拿经验去换“智慧”,拿行动去得“教训”,这种“敢”的行为,道家从来都是拒绝的。

至于“处后”、“不争”,《道德经》也同样还有下半句:“后其身而身先”,“不争而善胜”,“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忽略了整体概念去断章取义,这就是《道德经》为何难以理解的原因了。

另外,国人热捧“进化论”、“弱肉强食”的心态,也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在过去的一百年,我们才是弱肉,才是被“食”的那一方。西方国家强势侵略弱小得到好处,为了给自己的野蛮行为寻找注脚而提出“丛林法则”,这不足为怪。怪的是明明是个弱者,反而还要维护丛林法则,还要说这才是文明才是科学,却不知弱小者就该被侵犯,这是哪国的文明?这分明是原始。

道家的杨朱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个人权利不容侵犯”的概念,既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老子认为只有这样“不争”的人,别人才无法与他相争,而那些喜欢侵犯他人的人,必不能得志于天下。正是因为这种超前的独立意识被历代统治者所不容,杨朱之学才会盛极一时而又最终绝迹。

3、道家不仁不义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初读可能让人情感上很难接受,我怎么就成刍狗了呢?圣人不是应该爱人,应该行仁义于天下吗?那么同样还有下半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地,是不会特别亲近谁的,它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圣人也是如此对待百姓。听起来好像圣人过于冷漠了,没有爱心,但恰恰就是因为他没有那个爱心,才能成为圣人。因为“至公”,故而“能容”。

想象一下,如果你去县太爷那里打官司,结果去了才发现和你打官司的那个人,他是县太爷的小舅子,这时候你是什么感受?你会不会特别希望县太爷无情一点呢?所以如果圣人对一部分人怀有爱心,那么就会造成整体的不公平,这样的人,又如何能称为圣人呢?如果圣人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爱,那么这种一视同仁和“不仁”又有什么不同呢?

所以道家反对行仁义之政,反对儒家的亲亲尊尊。仁义推广开来,只会造成互相争斗;孝慈推广开来,只会造成六亲失和。因为任何人,他的仁义都不可能面向所有人,最终必然会有偏向,有偏袒,有偏帮,那么争斗就不可避免了。孝慈也是一样,不可能在六亲之间做到公平公正,最终必然会相互失和。因此“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是道家所认可的。

4、道家愚民而治

说道家提倡愚民,这个帽子得接着,因为《道德经》明文提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不过理解《道德经》的人都应该清楚,《道德经》中的“智”为贬义,而“愚”却含有褒义,所以才会“大智若愚”。

其实我们对比一下发达国家就知道了,中国人到了国外,常常感叹老外真傻,缺乏灵巧和聪明,该钻的空子不钻,能用的漏洞不用。相较而言,老外就是我们眼中的“愚民”了,那么是愚民的社会有道,还是聪明人的社会有道?

所以老子说:“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善于运用道来治理天下的人,不会去教民众变得聪明,而是让民众保持原有的淳朴和真实,这才是国家之福啊。

5、道家反社会

有人说道家是反对社会进步的,是要一心回到原始社会,要“结绳记事”,要“抛弃工具”,要“与鸟兽居”。这种误解主要来自《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针对这一章,其实韩非子说得很清楚:“战车军马不在遥远的道路上劳累拖垮,战旗不在辽阔的沼泽里乱舞,百姓不会丧命于敌寇,英雄猛士不会短命于战旗之下;豪俊杰士不会在青史上留名,不会在青铜器上记录功劳,记载大事的史册也是空的。”

“结绳记事”,是因为无事可记;“不用工具”,是因为没有战事;“不乘舟舆”,是因为社会安定。一个安定的社会,大家是安居乐业的。而“与鸟兽居”,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却达不到的目标吗?出门见山水,抬头见鸟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从来都不是隐士文化,而是积极应世。秦秋战国时,黄老道家曾大放异彩,“黄老独盛,压倒百家”。而汉初的“文景之治”,便是黄老道家的一次成功实践。即使被后人认为是隐士的庄子,也曾为漆园吏,给我们留下了《庄子》这样的宝贵财富,说出“薪尽火传”这样充满生机的话语。

庄子不出仕,只是因为他认为相对做官来说,治身更加重要。拿再尊贵的待遇来换我一条命,我也不干。这其实是对生命的重视与尊敬,符合老子所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而紧随其后的,便是“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胸怀天下苍生,又何来的消极呢?即便是道教,也有丘处机“一言止杀”拯救万千百姓,有众道士下山抗日保卫家园,为家国洒一腔热血,又何曾冷眼旁观?

《道德经》流传两千多年,其中肯定有被后人篡改的地方,有些是传抄失误,有些则是恶意篡改。思想之争,学术之争,那是手段齐出,怎样做都不为过的。一些只言片语的修改,就能完全改变语义。所以我们读《道德经》,一定要了解其主旨,才不容易被细枝末节带偏。学者当慎之又慎之。

(0)

相关推荐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72章 看了几篇讲解,总觉得言不尽意,有的直接 ...

  • 《道德经》的历史地位(1)

    提起老子和<道德经>,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在大多数人看来,老子只不过是诸子百家之一子,<道德经>学说也不过是百家之一家,远不及孔子及其儒家那么风光显赫.然而,如果不被历史扭曲形成 ...

  •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 (豆瓣)

    内容简介  · · · · · · ☆以生命为底本,与经典相印证 ☆台湾著名老庄学者王邦雄教授详解<道德经>八十一章 ★编辑推荐 ◎台湾老庄研究泰斗王邦雄教授多年研究体悟 王邦雄教授是台湾 ...

  • 道家、道教与《黄帝内经》

    中医学是建立在丰富的医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吸收和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为自己服务,以当时的文化思想为范式的系统科学理论.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同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的各部分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在 ...

  • 道法自然三教合一,八段锦六字诀的传承故事一隐一现|八段锦|佛门|道家|神仙|道教|高僧

    上回书讲到,昙鸾法师拜师道教茅山宗祖师陶弘景,学习养生长寿之术.返程途中遇到佛教高僧菩提留支,幡然悔悟,烧毁仙书,重新皈依佛门.这里面有没有八段锦和六字诀,先按下不表. 即使在三教合一的大背景下,这事 ...

  •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

    对于很多人其实不是太明白两者区别的,甚至于混为一谈. 在中国,道家文化是最受民众喜爱的文化.<道德经>这本书更是给全世界的人带来了深远影响,全世界排名第二. 而道教却是宗教性质的事物,它是 ...

  • “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区别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关键原因是它们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道家思想是道教的重要思想基础.虽然道教吸收和兼容了儒家.墨家.佛教.民间 ...

  • ​道家、道教、道学:这三“道”,有何不同?

    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曾谈到了"儒家"."儒教"和"儒学"的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再来看一看"道家"."道教&qu ...

  • 道家、道教、道学:这三“道”,有何不同?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首先,我们来看"道家".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而" ...

  • 道学道家与道教

    宗教都搞偶像崇拜,即把宗教领袖奉为神明,把他们的言论当做教条,在一定的活动场所烧香拜神,聚众讲道.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是历史上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道教的创始人是东汉张道陵天师,创立于东汉末年,公元 ...

  • 中国哲学简史:谈三教九流,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的仁义道德影响至今,而春秋到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我们常听到的"三教九流"最早就源自于此,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墨.道. ...

  • 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

    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道教的歷史不過兩千年,在漢朝的時候,張道陵在四川創立了「五斗米教」,所以姓張的這個人就成為了道教祖祖輩輩的天師.道教也像其他的宗教一樣,有傳承.<水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