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鸡冠集萃 | 你以为白鸡冠是四大名丛里最好认的吗?Too young!
说起武夷山本地名丛、奇种、名丛这些七七八八的概念,就算是岩茶老司机的Y老师也难免头疼,其他不说,光是赫赫有名的五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鹞)放在你面前时,能准确无误的喝出品种的又有几个人?
每当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有人雀跃的像杠精那般神气,“白鸡冠谁喝不出呀?不用喝光看那最白的叶底就知道啦!”
呵呵,不怪你们,当年的我也是这么天真。来,Y老师考考你们,先给大家看以下几张图,哪片叶形属于白鸡冠?
▲你猜那个才是白鸡冠?欢迎在评论区秀出你的答案。
猜不出来吧?记忆开始模糊了吧?春节的猪油都堵住了你机灵的大脑了吧。
为了这次白鸡冠专题的内容搜集,我们特意采访了刘国英老师,记得当时刚坐下,刘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又给自己挖坑啦?这些品种的话题我们很多专家都没搞太明白,你们怎么可能搞得懂!”
▲ 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会长,非遗传承人刘国英老师
这也怪我们岩茶教室当时的flag立高了,刚开始搞的时候谁还不是十八岁的少女,各种雄心壮志泡沫梦想,什么要用最好玩的方法读懂最难懂的茶。
好玩是好玩了,离“懂”感觉却越来越遥远,似乎远处的哭声和近处的问号把“懂”这个字打了一个死结,无形中我们默默的就变成了一个记录者的角色。记录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剖面,岩茶该有的样子,当然我们只记录尖货。
刘国英老师看我们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样子,就耐心的跟我们聊了起来,他说,“为什么和你们说即使是专家要搞懂白鸡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和你们举个例子,原来我在厂里种了五行白鸡冠,五行的叶型都不太一样,采茶的时候就连发芽的颜色也不太一样。”
类似刘国英老师这样的例子也并非孤立。
武夷山岩茶品种专家罗盛财老师也说过,白鸡冠“原产慧苑火焰峰下之外鬼洞”,但是“武夷宫白蛇洞和隐屏峰蝙蝠洞有与白鸡冠齐名之树”,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树虽然都叫白鸡冠,但是”形态特征有明显区别”。
▲武夷岩茶名丛录作者,罗盛财老师
在罗老师的《武夷岩茶名丛录》中,这样的“分裂”的记录似乎只有白鸡冠。而这样”分裂“的记录甚至可以追溯到武夷岩茶最早的学术论著《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在这本被后世奉为圭臬的经典中。
林馥泉老先生一会说白鸡冠“生白蛇洞口相传为明树”,一会说“白鸡冠,树产于外鬼洞中”,但是“树势不大,视其枝干并不粗老,可知年代并不甚远”。
为啥一个被小白认为最好认的额品种却在专家眼里是如此的分裂而复杂?白鸡冠有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和滋味?……
那么接下来的白鸡冠集萃专题,就是我们酝酿许久终于在辛丑开年之际为大家呈现我们的记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老规矩,我们再次集齐7家有名有姓,有理有据的正岩白鸡冠,用味觉为大家保留下这个时代特有白鸡冠的样子。
No.1
白鸡冠的历史到底有多长
又是一棵宋树吗?
上一次我们的铁罗汉集萃,对“铁罗汉是不是宋代就有的”提出了合理的怀疑,最近也不知道怎么搞的,茶圈里老是以宋为美,茶器是宋的好看,茶要从宋流传下来才正宗。每次有人和我提到宋的时候,我总是想到比亚迪。
原归正状,关于白鸡冠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就是“道茶”。
相传白鸡冠本是道家南派五祖之一、金丹派创始人南宋时期著名道士白玉蟾培育的,白玉蟾当年修行的地点在今天的武夷宫止止痷附近,传说中白鸡冠的母树发源地之一就在止止痷附近的白蛇洞口。
▲ 武夷山是道家的洞天福地,其中止止痷就是道家的“三坑两涧”
白玉蟾的身份除了道士之外其实还是个诗人。
我的一位道长朋友曾经送了我一套白玉蟾全集,厚厚的三大本,我目测了一下,岩茶教室写到现在,估计还没有白玉蟾写的多。白玉蟾的诗中大量记载了武夷山的茶和风土人情,在流传甚广的《茶歌》中,白玉蟾有“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的名句。
在Y老师看来,这一句颇有李太白的“趣味”。
你想想看一个以修仙为终极目标的职业,居然刚跟BOSS讨价还价,你升职可以,但是升职了以后,天价茶你得敞开供应。由此可见白玉蟾对于茶的喜爱。
▲白蛇洞
就是这么一个爱茶爱写诗祖师爷,居然毕其一生(据说活了一百多岁)也没有在自己的诗里提到过白鸡冠,甚至连同期的《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中》中多次提及的白茶“白叶茶”都没提到,你相信白鸡冠是他培育的吗?
反正我不信,莫不是就因为他们都姓白?!
但是对于道家对白化茶的追崇,刘国英老师从另外的角度进行解读。
他告诉我们,“白鸡冠由于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的茶叶,具备一些其他茶所不具备的养生和保健价值,可能是因为这一点,受到道家的喜爱和追捧。”
▲ 刘国英老师品鉴白鸡冠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白鸡冠不是白玉蟾培育的,也不妨碍它成为武夷山唯一的一个“道茶”。
No.2
三死三活的传奇?
关于白鸡冠的记录,可追溯最远且靠谱的估计还是1941年林馥泉的记录。
林馥泉的记录方式已经是民国赛先生敲开大门后的那一套科学的记录方法了,在林馥泉的著作中详细记载了当年五大名丛的植物学形态,记录方式和70几年以后罗盛财老师《武夷岩茶名丛录》的方法差别不大,但独独对于白鸡冠,他记录了一个传说,这可是连大红袍都没有的待遇。
书中是这么记载的:
“白鸡冠,树产于山中火焰岗下之外鬼洞中,为慧苑岩东厂所有。相传白鸡冠早有于大红袍,明代已有。当时有一知府携眷往武夷,下榻武夷官,其子忽染恶疾,腹胀如牛,医药罔效,官忧之,其后有寺僧端一小杯茗,啜之特佳,遂将所余授病子;问其名,则为白鸡冠也。
后知府离山赴任中途子病愈,及悟为茶之功,于是奏于帝,并商其僧索少许献于帝,帝尝之大悦,敕寺僧守株,年赐银百两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进,遂充御茶。至清亦然。后民国继起,清帝逊位,白鸡冠亦渐枯槁,好事者咸谓尽节以终矣。其后又从旁发芽生枝,现存者传系其后代。姑妄传之姑妄志之。”
林馥泉的结尾写的很有水平,姑妄传之姑妄志之,传之有传说的成分,说了好玩未必可信。比如发生在明朝年间的肚子痛,就不好考证真伪,而志之则大概是信史。
比如白鸡冠在清末民初逐渐枯槁,之后有从旁发芽生枝,这种状态在武夷岩茶中尤其是传统品种中并不罕见。
▲山场主人杨明和他的鬼洞白鸡冠母树
现在这个外鬼洞白鸡冠母树的所有者杨明就和我们说,这棵白鸡冠在历史上就有三死三活的说法,最早的传说是这个白鸡冠第一次生病快不行的时候,附近的茶农杀了一只白色的山鸡埋在土里给它做养分,隔年喝了鸡汤才缓过劲来,重新抽枝散叶,而这个故事甚至也是“白鸡冠”这个名字的由来。
杨明和我们说像这些树龄老的茶树,确实很容易招惹虫害,但是由于以前的这些奇种都是种子培育的,主根非常发达,只要根系没有受伤,都会重新抽芽。
他说前几年这棵白鸡冠还遭遇了比较严重的病害,但是在他的精心照顾下,有重新焕发了活力。
我们如今今年看到的白鸡冠母树确实也比当年第一次看到的时候高大了不少,由此看来,历史上白鸡冠三死三活的传说似乎是有可信度的。如此这般长生不老、死去活来的精神,似乎可能大概也是它被奉为“道茶”的原因之一吧。
No.3
不是所有长的“白”的
都叫白鸡冠
很多童鞋说白鸡冠好认,其实只是认了一个“白”,当然这个“白”是指相对正常的茶树叶状色泽更浅更亮,倘若所有“更白”的叶子就是白鸡冠,这就很容易陷入一个以偏概全的误区,就好像白种人一般,不是所有的白种人就是同一个人。
这里Y老师跟大家分享关于叶片的白化现象,是茶叶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早在宋代的大观茶论和东溪试茶录中就有记载。
《东溪试茶录》中说:
茶之名有七:一约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 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
在宋朝大家只知道白化茶是一种稀有的变异茶树,当作吉祥物看待。在今天我们也不时能发现一些突发的白化现象,比如,在兰汤刘仕章家里,我们见到了他父亲刘宝生师傅种植的新型选育品种白化肉桂。
▲由于在冬季拍摄叶面生长老化,色彩对比不太凸显
其实在今天的科学条件下,科学家早就把白化的原理给摸清了,白鸡冠的“白”主要是由于强光下白鸡冠中控制光合作用的系统的基因表达受到限制,并且使叶绿素及其类胡萝卜素合成受阻。
简单来讲也就是强光让白鸡冠里产生让叶片呈绿色的叶绿素等物质的机器发生了故障,不能正常生产叶绿素等物质,叶片因此成了淡黄色,所以严格的说来白鸡冠是有点“白”而已。
▲4月20日的早生白化品种
可有意思的是,这个白色的基因很容易遗传给下一代。
刘国英老师和我们回忆说,90年代的时候白鸡冠因为颜值高,也风靡过一阵子,但是他和刘宝顺都做过很多白鸡冠的育种试验,从白鸡冠种子里培育出来的,基本上都带着白鸡冠的白,但是叶面形态却又明显差异。
到了后期,茶科所还拿白鸡冠和早生品种杂交培育了一批早生的白化品种。
▲突变的白化茶
由于白鸡冠的母树有记载的来源就有三处,母树之间也有差异。
罗盛财品种园的品种取自于外鬼洞母树白鸡冠,而原茶科所内的白鸡冠据茶科所老员工李秀华回忆是取自于隐屏峰附近的蝙蝠洞内。与罗盛财品种园内的白鸡冠相比,茶科所的白鸡冠在白度上高了一个色号,叶面边缘的“波”也更加起伏,形态上也有很大区别。
▲ 茶科所版本的白鸡冠
最可惜的其实是白蛇洞的白鸡冠母树。
不管是不是和白玉蟾有渊源,至少都是公认的母树之一。
▲母树白鸡冠叶片
知道我们在做白鸡冠的专题,余盛良师傅还热心的提供线索。
他告诉我们他年轻的时候依稀记得白蛇洞的这个白鸡冠母树还活着,但是因为没有分到具体茶农管理,当时的长势就已经不太好了,他心疼母树随手扦插了几支。但是因为不是自己的茶地,也不知道有没有成活。
▲ 白蛇洞母树遗址
在余师傅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白蛇洞。
▲白蛇洞母树遗址附近的茶树
这里还能依稀看到当年围绕母树砌的一圈石座,这在武夷山是独属于母树级别的独栋待遇,但是遗憾的是在母树的石座里我们看不到有茶树的痕迹。
No.4
好喝的白鸡冠那么少
到底应该是个什么味?
在做白鸡冠集萃专题的过程中,我们还给自己挖了个大坑,我们的集萃专题按惯例是7位不同的茶品,而在白鸡冠这个专题上我们差一点就要放弃这个幸运数字了,因为找齐7户正岩白鸡冠实在是太难了。
比如我曾经报道过的牛栏坑白鸡冠,本来就没多少,今年旱情减产,厂家就把它和其他山场的白鸡冠混堆了(但是依旧在哦)。
▲牛栏坑白鸡冠
再比如我们报道过的竹窠白鸡冠,全年产量一共六斤,我们推完,厂家的屯货就卖空了。而我们这么多年在山里爬的经历来看,成片种植的白鸡冠确实、真的不多了。
我们问刘国英老师,为什么作为四大名丛里颜值最高的茶,白鸡冠这么不受人待见。
刘国英老师和我们说,白鸡冠早些年也曾经流行过一阵子,但是白鸡冠这个茶有几个问题。
“一是产量低,发芽不整齐,一片茶地要采两三次,总的产量还不如肉桂地里采一次高。
第二个就是工艺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白鸡冠的叶片相对比较脆弱,下手的分寸不好掌握,有的人一小心反而没做熟,市场上很多传言,白鸡冠的特点是玉米须味道的,其实都是没做熟的味道而不是白鸡冠的品种特征,有很多品种没做熟的时候都有这个味。”
在刘国英老师看来,岩茶的工艺是非常先进的,这个先进就在于,只有岩茶的工艺能把茶的山场、品种这些细微的特征区别开来。
通过那么多年茶人下来的共同选育就把岩茶的品种搞得很复杂,也很丰富,其实就目前来看只有岩茶的制作工艺才会对品种如此讲究,也只有岩茶能把品种划分的这么细。
顺着这个话题,我们问刘老师,那做到极致的白鸡冠应该是什么滋味呢?
刘老师说,做到极致的岩茶都应该是岩骨花香,白鸡冠也不例外,他说他印象里最深刻是91年茶科所做的一泡白鸡冠,他非常肯定的和我们说,就是花香,一种特殊的花香。
于是关于集萃系列,我们这次再次跑断腿收集全七款正岩白鸡冠:
01
罗盛财
龟岩白鸡冠
02
山场主人刘仕章
纯手工白鸡冠
03
山场主人余韵涵
狮子峰白鸡冠
04
御上茗王剑平
御茶园白鸡冠
05
山场主人陈克春
慧苑天车架白鸡冠
06
山场主人杨明
斗米峰白鸡冠
(外鬼洞白鸡冠母树管护人)
07
岩茶玩家刘东杰分享
慧苑茶厂白鸡冠
最后,我们也要特别感谢石上一品的左俊师傅和聆泉饮石的王克群师傅,今年他们合作了一款大坑口白鸡冠让我们重新认知了这款自以为很熟悉的茶。
这是白鸡冠集萃这个专题的缘起。
2021集萃·白鸡冠
独家专题分享
3月1日周一 晚20:30
正式上线 独家限量100份
今日互动
本期互动请在原文中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