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学习方法和路径

今天的问题,不在于没有学习的东西,而在于可学的东西,太多了!

以古文为例,从先秦到明清,多如牛毛。虽然这些典籍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一比较,总有高低之分。既然同样是花时间学习,为什么不选择较好的那些呢?

以儒家推举的典籍为例,当属四书五经。实际上,四书五经是因宋朝的朱熹才火起来的,属于朱熹的个人理解。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除了《礼记》我没看、《春秋》正在看之外,其它的都看了。我的体会是,古人如此安排无可厚非,毕竟是儒家主导的社会,功名利禄都从这里面来。但对我们现代人而言,再读四书五经,或者将四书五经都摆在同样的地位则不可取。

如《大学》《中庸》就只是两篇短文,充其量是孔子思想的一点注解,没有多大亮点。我认为其地位与价值不匹配,可读可不读。《论语》则是孔子语录,在内容完备性上,远不如《孔子家语》。后者不仅有语录,还有孔子的事迹和描述,能让我们更好地、更完整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个人生平。

《孟子》是四书里最佳的,因为它将孟子一生的著述都收录在其中。孟子曾经做过齐国的高官,其思想也是高瞻远瞩,全书行文流畅,特别是雄辩的逻辑,令人赞叹不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经典佳句,都是出自《孟子》。现代人能把一本《孟子》学透,口才、逻辑,都是一等一的。

《诗经》既是诗集又是历史记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古人生活。但我认为,稍微涉猎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无论在许多先秦典籍里,都会引用诗经的一些语句。《礼记》则是记录古代礼制的实践内容,什么事情该怎么做才符合礼制。不过,我们已经不需要克己复礼了,稍加了解即可。

《尚书》是上古之书,即尧舜禹至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记录,不是编年体,而是官方文书或者史官记叙的题材。语句比较简单,虽然有一些难懂之处,但我们依然能从中获知上古时期的政治制度和风土民俗等内容。其中的思想,也和后来的诸子百家相吻合,说是中华传统思想的有文字记载的源头,也不为过。我自己读,就从中感受到了上古帝皇的治国思想,而且也在《韩非子》《荀子》《孟子》等书中见到了对《尚书》记载的质疑和延伸。

《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为孔子所修,不仅记载史实,还加入了孔子的个人观点进行编纂、删改。此书又称麟经,得名于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之事,孔子哀叹周朝盛世不再,人竟然连神兽麒麟也不认得了,就停笔不写了。而孔子的出生,也有和麒麟相关的故事。

后人又作了《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是《春秋》本经的注解。初中《曹刿论战》一文,便是出自《春秋左传》。

如对先秦历史感兴趣,不止于简单的历史故事,而是全方位地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风气、列国战争等等,那么《尚书》《春秋》都值得好好读一遍。只有这样,才会明白秦国一统是何等伟大的事业,也会真正明白为何陈胜吴广一带头,秦国就二世而亡。不读原书,你所知的就永远是拾人牙慧,而且也不能真正理解何为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来龙去脉和合理之处。

你可能会高估自己,认为拥有各种便利的现代中国人,远比“愚昧”的古人厉害。实际上,当你完整看过任何一位诸子百家的书,都会惊讶于其深远的思想和智慧。先秦古籍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从里面得到什么。

至于《周易》,不是儒家的著述,只不过孔子为其做了《十翼》,相当于孔子的读书笔记。这本很玄,玄之又玄,你自己看,应该是看不出什么来的,只会不明觉厉。我建议,在读完《道德经》《孙子兵法》《六韬》《鬼谷子》等书之后,才考虑去研究极度抽象的《周易》。

这就是我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也看了《道德经》《韩非子》《荀子》《庄子》等书,知道儒术不值得独尊。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博取各家之长,然后重新糅合为一。

我研究古籍的时间不久,从《黄帝内经》开始,就只看了两年。我总结出来的古籍主线,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超凡的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就是想教会我们这个。我们不应该停留在批判上,而是应该认真学习,然后学以致用。

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都是瞎扯淡。我们现代人,除了毛主席这样水平的伟人之外,哪有高度和眼界去批判。学都没学会,一知半解,能批判什么?

我看古籍不是为了学传统文化,核心目标是让自己变得非常非常厉害,厉害到可以做很大的事情。文学、文化的东西,我是不在乎的,因此我不学唐诗宋词,我就喜欢看《道德经》《鬼谷子》《孙子兵法》这种,提升做人做事格局和拓宽思路眼界的智慧之书。

我也知道那些翻译研究古籍的教授学者,其实他们只是从文学、文化层面的角度去研究,在他们的知识拼图里面,是有所欠缺的。通常就会掉入训诂的陷阱,一注释一翻译,古籍就失去了许多韵味。而且还有版本之争,就在语句上浪费了太多时间。

我是幸运的,能得到一位老师的指点,教我以经解经,直接阅读原文。一遍不会,就多读几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领会古人的意思,而不是领会了“别人领会的东西”。

要做到阅读原文,就必须有一定的古文基础,还不能畏难。很多人觉得不好读,实际上古文反而特别好读,效率又高。先秦的典籍尤甚,句子短,一看就明白,就是你得适应单字的表达方式,而且要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

前面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你再去翻译成现代文,岂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了?

你看看第一句的百度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是不是太恶心了?气势和内涵都没有了。

所以,读古文一定得注意这点,要学会意会,超越字面意思,领会内涵。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缺乏文言文环境,学习难度其实不亚于英语,甚至还要更高。不然你看外面辅导英语的多如牛毛,辅导文言文的寥寥无几。

别担心,我有方法。你看我是这把年纪才开始学的,以前基础又不好,你肯定也能学好,小朋友更不用说了。我是从一个医生朋友那里听来的,他父亲是老师,家里有《围炉夜话》《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千字文》等书,小时候看得津津有味,语文成绩非常好。

我们以前小时候,古文就接触过《三字经》,还没背下来,语文功底的差距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关键就在于从简单的、低层次的内容学起。不管我们现在多大了,都当自己是古代刚开始读书的小朋友。古代的小朋友,学什么?

顺着这条思路,我去研究了三百千和《声律启蒙》《弟子规》《幼学琼林》等书。现在这些都是比较流行的,我知道很多家长是同时给孩子学几种的。

但我的思路不同,少则得,多则惑。一方面,我的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这些书籍有高低之分,还是不同朝代的出品。所以全学,肯定是下下之策。我从内容、质量还有作者水平等各方面都作了比较,最后确认了《千字文》作为文言文入门的基础。

作此选择的核心理由,就是它符合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心思想。其它的,都不够大气,格局不够大,还是受儒家思想主导的。这从年代也能看出来,大多数启蒙书籍都是在宋、明、清出品的,是面向平民百姓的。

唯独《千字文》,是在南北朝出品的,而且原本是写给皇帝的教育文章。无论从才思上,格局上,层次上,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于是,我便假装自己是皇子的老师,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这篇文章想教给皇子们什么。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不同,学到的东西就完全不同。

可以说,把《千字文》研究透了,通过积累一千个字的用法,文言文基础就夯实了,基本上就能读原文了。这时,就可以进入《幼学琼林》的学习了,这是明朝的书,基本上覆盖了古代的绝大多数文化常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故事,非常易读。

小学阶段,能把这两本学扎实,精读个几年,基本上就足够了。剩下的,跟课内走就行。

我想建一个群,将想读《千字文》的大家聚集起来,至少朗读千字文1000遍,每天至少读1遍。群给大家作这件事的朗读过程的交流和体会之用,仅限于《千字文》的内容。

这件事有几个好处:

一、读了千遍,肯定能背下来了,一辈子都忘不掉

二、训练朗读的语感

三、锻炼完成一个宏大目标的能力

四、形成日拱一卒的习惯

五、一千字耗时不到5分钟,完成很轻松,很有教育意义

注:买个下面这样的竹简拿着读,更有仪式感;另用本子,画正字,记录遍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