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模型思维?
什么是模型思维?
说老实话,我也搞不太明白,所以想通过这篇文章研究一下。我准备按如下的方式研究一番:
1,通过发散思考,将自己听过,想过的相关内容写下来;
2,通过搜索调研,看看他人的总结概括;
3,通过批判性思考,做一个综合归纳。
---------------------------------------
一.我的理解
1.1 模型思维就是利用各种模型辅助思考
这样的模型有很多,首先是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这位投资大佬,就力推多元思维模型!认为最基本,最有用的思维模型大概有100来个。
-------------------------
我们来看查理·芒格关于「多元思维模型」的解释:
“ 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芒格的所有工具是指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模型.
而具体到《穷查理宝典》中,芒格极为推崇的就是以下的13个:
1,复利原理、
2,排列组合原理、
3,费马帕斯卡系统、
4,决策树理论、
5,会计学、
6,复式簿记、
7,质量控制理论、
8,后备系统、
9,断裂点理论、
10,理解质量概念、
11,误判心理学、
12,微观经济学、
13,规模优势理论。
---引自《查理芒格一生智慧的核心:多元思维模型》
https://www.madewill.com/thinking-model/multiple-thinking-model.html
----------------------------------
有位仰慕查理.芒格的智慧的学习者Peter Bevelin,就其思维模型写了一本书<Seeking Wisdom>,好像还没有中译本,但肯定值得一读:
当然,还可以看查理.芒格自己写的书《穷查理宝典》,零散地介绍了他认为重要的思维模型。
我读了这本书的部分内容,主要是误判心理学那一章节。
我觉得这更像是个检查清单,在做重大决策前,先看看这个清单,是不是存在因为这些原因造成的失误,如果有,则延后决定,进行检修。
查理.芒格蛮喜欢这类清单的,在投资决策的时候也如此这般,不过依据的是另一些条目就是。我搜索的时候看到了不少他的清单,还有关于列清单的介绍,都挺有意思。
思维模型除了查理.芒格提倡的多元思维模型外,还包括许多其他模型。
基本上每个学科,有建树的研究者一般都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自己的模型。这时候的思维模型又有些像某一个理论了。
这些模型是抽象化的产物,忽略现象中丰富的细节,而提炼出最关键的要素,并阐明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且一般会用数学公式的方式,对于要素之间关系给予精确的定义。
这也是《模型思维》这本书介绍的思维模型的特点。万维钢老师在对这本书的推荐中,比较了《模型思维》中的模型与查理.芒格提到的多元思维模型的差别:
--------------------
很多人都知道投资者查理·芒格喜欢谈论“思维模型”,他说:“要想获得普世智慧,80~90个重要的模型就能完成90%的工作。”不过在我看来,那其实是一些理解和思考的套路,相当于是新时期的成语典故。
斯科特·佩奇说的模型要高级得多,是学者们使用的那种正规的“理论模型”。
在新书《模型思维》里,佩奇不仅讲清楚了做一个多模型思考者在当今复杂社会的意义,还讲解了二三十个模型,教我们成为多模型思考者,科学地使用模型进行思考。
01 模型,让你的思考正规化
各种古代成语典故,比如唇亡齿寒、扬汤止沸,以及《孙子兵法》等古代军事将领写的兵书战策,也都是这个水平的思考。这些思考都是有用的……但是,这种思考方式太落后了。
首先它不精确。如果把力量增大一倍,球的飞行距离能增加多少呢?
其次它没有适用范围。这个道理一直都对吗?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好用呢?这样的思考都回答不了。
我们身处复杂世界里的现代人,可不能靠成语典故和寓言故事指导决策,因为这样水平的思考没有精致推演的能力。现代学者都在使用更高级的思考方式。
最起码的一点,一个数学公式能抵千言万语。
模型是对真实世界的抽象。正规化就是抽象化,抽象化才能可推导,而可推导是个非常厉害的能力。
其实我们每次做数学应用题,都是在使用一个模型。你知道题目包含的假设,和因果关系,就能用数学推导出一个结果。一旦思维上升到模型的高度,我们就不再是普通老百姓水平了,一般的道理就骗不了我们。
02 模型,让你的决策更精确
如果“多样性”说的是观察问题的“视角”,“模型”说的就是研究问题的“镜头”。
......
但是问题来了,模型有那么多,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模型呢?为什么不考虑各个金融机构高官的任职情况呢?为什么不考虑这些机构在历史上对美国所做的贡献呢?为什么不考虑对舆论的影响呢?
简单地说,只看关系模型,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只是金融市场的稳定。不简单地说,忽略其他因素,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冒险选择。
在多模型中选择模型,需要智慧。
03 从数据到智慧
为了进一步理解模型,佩奇讲解了一个智慧层次结构,也是认知上的金字塔。
金字塔的最底层是数据。数据代表各种事件和现象,比如出门看见下雨,这就是一个数据。数据本身没有组织和结构,也没有意义。数据只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并不能让你理解为什么会发生。
数据的上一层是信息。信息是结构化的数据。看见下雨只是数据,但如果有人统计哈尔滨市在2019年11月份这一个月总共下了多少雨,这就不是简单的数据了,而是信息。信息就可以用来做分析和解读。
信息再往上一层是知识。知识能把信息组织起来,告诉我们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有云导致下雨,因为下雨所以天气变得凉快,这都是知识。成语典故和思维套路都是知识。模型,则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知识,能解释和预测。
认知金字塔的最上一层,是智慧。智慧是识别和选择相关知识的能力。一个人可能掌握很多模型,但是具体到这个问题到底该用哪个模型,敢不敢用这个模型,则是智慧。
从数据到智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升级。从数据到智慧,你会发现越往上就越主观。信息已经是个性化的总结。知识中的因果关系已经是主观的判断。而智慧,更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到底该选哪个模型?没有固定的操作流程。经济学家有句名言说“所有模型都是错的,其中有一些是有用的。”模型说的不是真实世界,而是对真实事件的抽象和简化。
我们必须忽略很多因素,才能让问题可以推演。而这么做的危险是可能得到完全错误的结论。所以需要了解每个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需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更需要有创造性。延续之前一本《多样性红利》的逻辑,佩奇特别强调,有时候需要同时使用多个模型,才能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所以说,模型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主观抽象描写,代表正规化的思考。
模型通过严谨的定义和数学逻辑关系,允许我们做精致的推演,从而获得精确交流、解释、判断、设计、预测、探索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而选择什么样的模型、选择一个还是几个模型,则是智慧。希望佩奇讲的这些模型能成为你认知工具箱里的常备武器……因为使用了数学,其中有些武器的精确度超出想象。
----引自《万维钢/模型思维,一种更高级的思考方式》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2226435462824662&wfr=spider&for=pc
----------------------------
具体而言,这本书介绍了24个模型,从目录可得一窥:
05正态分布
06幂律分布
07线性模型
08非线性模型
09与价值和权力有关的模型
10网络模型
11广播模型、扩散模型和传染模型
12熵:对不确定性建模
13随机游走
14路径依赖模型
15局部互动模型
16李雅普诺夫函数与均衡
17马尔可夫模型
18系统动力学模型
19基于阈值的模型
20空间竞争模型与享受竞争模型
21博弈论模型
22合作模型
23与集体行动有关的问题
24与机制设计有关的模型
25信号模型
26学习模型
27多臂老虎机问题
28崎岖景观模型
今年这30讲分为财略、人间世、社会动力学、博弈、统计思维、权谋六大模块。具体讲哪些内容,你自己拉下去看目录。这里从另外的角度讲讲我关心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我会讲解一些好的思维、判断和决策模块。
思维总归是要模块化的。认知的成长,首先就意味着我们将无限发散的可能,在现实的刺激和理论的指引下,收束成可引用、可复制、可执行的快捷方式。
第二层,我会提醒你,好的模块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调用问题,就是什么情况下调用哪个模块。
打个比方,我近来故意把智能手机和得到阅读器放在一起,然后有意识地在大脑中置入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模块:但凡我想刷手机杀时间的时候,伸手过去拿手机,那么就转而拿起得到阅读器。这肯定是个相当好的模块,但它可绝对不是普遍适用的:如果我伸手拿手机是想报火警119呢?
刚才讲的像是笑话,但本质不是笑话,同样的例子可以举出无穷无尽:
忠诚是个好模块,但错误调用就成了盲从;
同志情谊是好模块,但错误调用就成了狼狈为奸;
互相帮助是个好模块,但错误调用就成了幕后交易。
现实中,那些操纵人心的种种套路,往往就是用发出似是而非的信号,来激发人们在好模块中作出错误的调用。
第三层,哪怕是掌握了许多好模块,又洞察其调用机制,使得你我不至于简简单单地就被他人所操纵,但这仍然不是全部,还剩下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怎样免于被命运所操纵?我把它叫作自由。
卢梭说,人生来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如果人服从自己制定的律法,即是自由。孔夫子从另一个方向给出的回答与此相似:从心所欲不逾矩。
虽然不可能获得完全的自由,但如果你我能洞察不自由的真相,却仍然能自主创造,并自主选择接受哪种不自由,那就算是获得了自由。
关键词是“自主”:自主创造,自主选择。
---引自《王烁/发刊词:寻找自由》
1,思维模型
1,查理.芒格提出的多元思考模型
2,以佩奇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正规化的模型思考
心智模型(Mental Model)指一个人对某事物运作方式的思维过程,即一个人对周遭世界的理解。心智模型的基础是不完整的现实、过去的经验甚至直觉感知。它有助于形成人的动作和行为,影响人在复杂情况下的关注点,并确定人们如何着手解决问题。
——Susan Carey, 1986
要理解心智模型,可以先来看看它是如何形成的。
心智模型是内部心智世界和外部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关系。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红色是暖色?
·首先,现实世界中存在太阳和火,它们有着光和热等一系列物理特性。
·人类通过眼睛得以看到光,通过皮肤得以感受热。这些物理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投影到心智世界中,经由大脑处理形成了认知:这是太阳,这是火。
·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设计,以数学逻辑的方式提炼出一种规则:既然它们都是红色的,又都是热的,那么红色的东西往往也就是热的东西。
·一旦这条规则在心智世界中形成,它又会反过来表达在现实世界中,指导人类下一步的认知和行为。于是,关于“红色为暖色”的心智模型就形成了。
· 更新机制
生物会不断进化,心智模型也非墨守陈规的固定模式,它会随着环境、经验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即使一种心智模型已经形成,我们还会继续通过观察收集信息,整理后形成自己的理解。通过行动的验证,我们也有可能推翻原先得出的结论,最终形成新的观点和信念。
----引自《心智模型-设计的第一性原理》
http://meia.me/article/173?columnid=195
要明白去耦化,就要明白啥是耦化,或耦合。耦合的单词是coupling,couple的ing形式。couple有火车间车钩的含义,也指夫妻和情侣。
算法心智的去耦化操作,指的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一个模拟世界,在你头脑里自行模拟运行。就是抽象思维,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化和建模。在建立模拟世界模型时候,我们需要进行去耦操作。初级表征直接映射世界,通过去耦操作,让次级表征成为初级表征的复制品,与真实世界分离,进行操控,操控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消耗大量的大脑能量)。
Flint现在有了2个清单:
一个是他认为自己职业生涯最重要的5个目标;
另一个是另外20个他也觉得比较重要的目标。
巴菲特问 Flint: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么?Flint回答道:
知道了。我现在会马上开始着手实现这5个目标。至于另外20个,并没有那么紧急,所以可以放在闲暇的时间去做,然后慢慢把它们实现。
巴菲特听完后说到:
不,Flint,你搞错了。那些你并没有圈出来的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暇时间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应该尽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去花任何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
这让我想到了三件事:
1. 有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当有了具体的目标,你才能反复地推演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路径,才能在每天早上睁眼之后明白自己应该围绕什么东西优化和努力。
我听过的另外的一个很好的表述方法是:将开放式的问题变成封闭式的问题。而「什么都能做」或者「所有方向都可以是方向」是最可怕的,对于个人或是企业都是如此。
2. 专注很有力量。
在一个人的认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如果有太多目标,那么很可能哪个都无法完成。
尽管「专注」和「聚焦」的概念已经被现代人提及的太多,但真正能做到准确地辨识自己的欲念,去除自己不真正需要的东西的人,还是少数的。
3. 比起「有所为」,「有所而不为」可能更关键。
没有被选中的那20个目标,其实也是你感兴趣的或者有意义的,所以就很容易找到各种合理的理由去在那些目标上花时间。
但它们才是默默消耗掉时间,转移你的注意力,又不能真正产出成果的事情,这种目标比看起来明显就很愚蠢的东西更加危险。
2、10/10/10原则
我们大多数人做决策时都会存在一个问题:不考虑这个决策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
这时,你可以根据10/10/10原则来考虑所做的决策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这个原则就是:
这个决策在10分钟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个决策在10个月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个决策在10年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3. 正确的非公识
https://zhuanlan.zhihu.com/p/88289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