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八首清明诗词,情深意浓正此时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我们可以认为,清明节最初并不是一个伤感的节日,它是一年中最美时光的代称。
所以清明节除了怀念先人,更重要的是:
不负春光,才不负清明。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这首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我们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略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巳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鹊踏枝》
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
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慵不语,
惊残好梦无寻处。
词人笔下的春景是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然而情调却是忧伤哀怨的。“一霎”二字,透露了对幸福、欢乐消逝得太快的伤感,也是对失去的美好生活的留恋。
《风入松》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
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
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人们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
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不禁让人要笑问:“可是愁嫁?”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此诗是诗人在与朋友聚会园林中即兴所至,描述了清明时节的情景,清明这一天,诗人和几个好友一起在园林当中小聚,天气晴朗,春风和煦,柳絮随风飞扬,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通篇读下来,不难发现,欢乐的小聚会中,不免透露出了诗人朋友目前不堪的处境,略略的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无奈的心情。
《破阵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
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
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女孩子在采桑的路上遇到,梨花如雪落,笑声如风铃。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生活中是需要笑声的,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
《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诗人就清明山行道中所见景象,一路叙来。山风、细雨,花燃,柳卧,唯独不见一个人影,在这样空廓的背景上,大自然显得颇有活力。细雨中,花开得像着了火,柳树枕着水声,在做一场好梦。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真正的纪念是我从来没有忘记过你。
花开的时候,我想和你一起看花;风来的时候,我想和你一起吹风;雨落的时候,我想和你一起听雨。
清明节,风里雨里,都是想你。
然而我不会忘记笑,不会忘记热闹,不会放过生命中每一点美好。
因为我知道,祭奠的含义不是伤悲,而是要努力活得更好。